附上yb影音連結 https://youtu.be/CoNivpvDue0
覺得對天台宗教法有相應可以再研究
們為什麼要學習《教觀綱宗》?
我們這一次課程,是跟大家共同研究天台宗的《教觀綱宗》。
在講這個課程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為什麼要學習《教觀綱宗》。
學佛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主要的差別:第一種是以佛為師;第二種 是以法為師。什麼叫以佛為師呢?就是我們生長在佛陀在世的時代,跟隨 在佛陀的身邊,佛陀一念清淨的大悲心,他有廣大的方便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我們不需要學習太多的佛法,因為佛陀就 是法,而且他能夠把一個通途的佛法透過智慧善巧,轉成我們個人化需求 的佛法。
比方說空性的道理。空性它是一個通途的概念,每個人對空性的認識、 對空性的契合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適合從無常的方式契入,有些人可以 從因緣的角度切入,有些人則可以直接從心性切入空性,有三個不同的角 度,但是我們不知道哪一個適合我們。
如果生長在佛陀時代,他會知道精準地掌握你的需求。你在佛陀的身邊,什麼都不需要操心,他告訴你怎麼做,你依教奉行就可以了。所以生 長在佛世,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佛陀有很多方法來啟動你的善根,佛陀是最圓滿的善知識。
但是佛陀入滅以後,學習的教法從正法轉成像法跟末法,佛教界進入 了有法無人的時代。佛法還在,佛陀不在了,就好像一所醫院,裡面有很 多的藥,但是沒有醫生。當一個病人到醫院去取藥時,藥雖然很多,但他 不知道該吃什麼藥。所以只好碰運氣,跟著自己的感覺,抓到什麼就吃什 麼。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像法、末法時代,成就聖道的人很少了。不是說他 善根差,而是沒有人能夠幫他啟動善根,他根本不知道抓到的法是適合他 還是不適合他。
這時歷代的祖師雖然不能完全代替佛陀,但至少可以挽救這種有法無 人的過失。所以宗派的建立,為佛陀的一代時教做判教就變成很重要了。這時祖師必須負起責任,把佛陀一代的時教做一個會歸,整理出佛陀說法 的軌則跟章法,讓後世的我們能夠依據這個軌則,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法門。 所以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每一個宗派的祖師都各自出來判 教了。
在中國佛教一千五百年歷史當中,影響佛教最深也最受歡迎的,就是 天台宗的判教。為什麼天台宗的判教受到中國歷代修學者的重視呢?我個 人覺得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它精準地條理化。
智者大師用三種條理來整理佛陀一代時教。
第一,他從教理的淺深次第,開出了藏、通、別、圓,讓你知道佛陀的教法,從淺深來說是可以做四種歸納。第二,從佛陀的表達方式,同樣一個道理,佛陀可以直接地表 達,也可以婉轉地表達,開出了頓、漸、秘密、不定。佛陀說法的方式也 是個關鍵。第三,佛陀說法的時機。佛陀為什麼這個時候說這個法,那個 時候說那個法,它前後的次第,就是五時的判釋。
智者大師從佛陀的教法當中建立了三種條理,從說法的淺深、說法的 方式跟說法的時機,建立一個立體的空間。我們從智者大師的三種條理, 可以隱約地知道,佛陀說法是有軌則跟章法的,在這三種軌則當中,個人 的定位在哪裡,你很快就知道你應該怎麼走了。這是智者大師的判教第一 個特點,精準地掌控了佛陀的三大條理。
第二個,就是它的生活化。
有些教法的修學,偏重在靜中修,就是在佛堂可以修學,但是離開佛 堂就不一定能用得上功。但智者大師他的判教、他的教觀,能夠讓你在佛 堂的修學跟日常生活的歷練完整地結合在一起,他能夠把坐中修跟歷緣對 境修做一個整合。這個部分到我們看了天台教觀就知道,這是它高明的地 方。因為我們一天當中在佛堂的時間少,在佛堂以外跟六塵接觸的這些人 事歷練的時間多,所以怎樣把佛堂內跟佛堂外做一個整合,就變成關鍵了。 所以能夠把高深微妙的佛法跟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是它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把佛法簡單化。
他認為所有的法門,只要抓住一個核心思想就好了,就是你一念明了 的心。你跟外境接觸時當下是什麼心態,很關鍵!所以天台宗是整個歷代的祖師當中唯一提出觀心法門的。它認為外境太廣,佛法太高,但是心是 你最能掌控的。
天台的教觀,具足三大特色:條理化、生活化、簡單化,所以在智者 大師判教以後,經過一千五百多年歷久不衰。
我們今天壽命有限,佛法無窮,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把佛法讀過一遍。 但是如果我們學習了天台教觀的判教軌則,就能夠整理出一套佛陀說法的 章法,我們可以讓佛陀的功德重新出現。即便你生長在末法時代,也等同 於正法時代。如果懂得天台宗這個系統的操作,你可以讓佛陀還原,就像 是跟佛陀出世一樣,可以挽救末法時代有法無人的過失。你不太需要什麼 善知識了,這條路前面應該怎麼走,哪一個地方要轉彎,哪一個地方可以休息,哪一個地方應該要怎麼樣,你都清清楚楚。可以自利,也可以用這 一套系統來引導別人修學。
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佛法都學過,但是我們可以掌握佛法的軌則,就是 我們學的天台教觀的判教。你掌握這個軌則,很快就能知道你現在遇到障 礙,應該怎麼辦。是直接衝過去,還是退下來,然後再轉個彎,它有很多 的善巧。也就是說,我們學習天台教觀,可以讓自己清楚地知道,我們需 要什麼樣的教法。
【02】《教觀綱宗》課程主要有哪些內容?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五。
我們要發明天台教觀的法義,總共有五大科。
第一個,跟大家談一談天台的法脈傳承。判教的成立,不是一個人一 生的智慧可以完成的。這牽涉到六位祖師的努力,才讓天台宗的教觀慢慢 地更加完美,更加地契合後世。將一個很高深的道理,經過歷代祖師的努 力,變成一個很生活化、很簡單化的一種操作模式,這當中包含六位祖師 努力的過程,我們把它解釋一下,飲水思源。
第二個,談談天台教法跟觀法的宗旨。先簡單掌握它的核心思想,再進入廣大的天台教觀。
第三個,隨文釋義,正式隨順教觀綱宗的文字解釋其中的義理,這是 我們的正宗分。
第四個,結示法要。以一個簡單的講表來總結天台教觀修行的要義。
第五個,舉蕅益大師的偈頌,把這一次整個天台教觀的內容做一個完 整地回顧。
甲一、法脈傳承
【03】龍樹菩薩的什麼思想啟發了天台宗的創立?
我們先看第一段天台的法脈傳承。這當中包括六位大祖師,我們先看 啟發天台宗的第一位祖師。
請合掌。先看第一段。
夫欲明天台宗之教義,須遠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及《中論》,於中發明「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要旨。
天台宗整個教觀的建立,最初的啟發者就是龍樹菩薩。我們解釋一下。佛陀在世時說法,是大小兼弘。佛陀是一音演說法,小者聞小,大者聞大,各人得到他的理解。但佛滅度以後,沒有人有這個本事了。這時就各自發揮了,進入所謂小乘的部派佛教。小乘法為什麼興盛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它得到國王的支持;第二個,得到學者的讚歎。因為小乘佛法的思議境容易理解。
所以佛陀滅度後的最初一百年,是小乘佛法興盛,大乘佛法衰微的時代。一直到龍樹菩薩的出現,才把大乘佛法重新帶動起來,所以他被稱為八宗共祖,所有的宗派都是以他為祖師。
龍樹菩薩在弘揚大乘佛法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著作:一個叫《大智 度論》;一個叫《中觀論》。這當中提出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三智實在一 心中得」,在佛法的意思就是說,想要成就佛陀的功德,有一個很核心的思 想:必須具足佛陀的智慧。就是說,必須有佛陀的心態,才有辦法有佛陀 外在的功德,因為心態決定狀態。
那麼佛陀面對事情,到底是怎麼想的,就很關鍵了。你看《心經》上 說的「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現 在、未來的諸佛,為什麼成佛呢?不是靠布施、持戒、禪定而成佛的,是依般若波羅蜜而成佛的。因為成就了佛陀的智慧,所以才會有佛陀的功德。
我們作為因地的修學者,探討佛陀的智慧就很關鍵了。
什麼是佛陀的智慧呢?龍樹菩薩歸納成三種智慧:
第一個,一切智,觀一切法空,照真諦理。
第二個,道種智,觀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假觀,觀俗諦理。
第三個,是中諦理,一切種智,空有同時,空有無礙。
龍樹菩薩所以成功,就是他把佛陀講的這麼多經論,會歸成一切智、 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空、假、中三觀。這三種智慧,在心中同時出現 時,你的心跟佛陀的心就同一個心態了。
這種智慧遠離兩種過失。遠離了凡夫的著有,凡夫顛倒執取,喜歡追 求有相的事,喜歡美好的東西。也遠離了二乘人的偏空,二乘人是把所有 的相狀全盤否定,把生命的價值完全放棄。一個是著有,一個偏空。而龍樹菩薩的三觀智慧,可以把一個人帶到中道平衡的概念。我們可以對人生 的因緣不貪著,但是也不排斥。因為你可以借相修心,你不能夠著相,但是可以借相。
所以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建立了大乘佛法的核心價值。我們對人生 不能過度地追求,但是也不需要一昧地排斥,它對你是有價值的。如果你 善加利用順境、逆境,對增上是有幫助的。你不一定要遠離人群,因為人 生的假相沒有好壞,損益在人。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它就像一顆寶石,你操作失當,手就被寶石割傷了;你操作得當,它就是一個珍寶,它會讓你 富貴。龍樹菩薩提出三智的概念,把空、假、中三觀釐清出來,建立一個大乘的核心思想,也影響了天台宗的祖師了。
【04】人生太複雜,壽命太短暫,唯一能夠掌握的就是內心。
我們再往下看,看第二段。
其後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 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遂開「空、假、中三觀」的止觀法門。
嚴格來說,天台宗的初祖,應該是慧文禪師。慧文禪師讀龍樹菩薩的 《中觀論》時,從《中觀論》裡面看到一句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個因緣所生法就是我們的所觀境,包括今 生所有面對的人事因緣、成敗得失,都是假借因緣,都是因緣借來的。如果你借的因緣,是一個罪業的因緣,遇到的是一種痛苦的感受;如果你借的是一個善業的因緣,那就是快樂的感受。
這麼多因緣,我們怎麼觀察呢?龍樹菩薩從三個角度觀察:一個是「我 說即是空」,這個「我」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八地菩薩,所以這個「我」 說,就等於是佛說的意思。就是從它的本體來看,是空性的;從它的作用 來看,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它是空有同時、 空有無礙的中道思想。
慧文禪師看完這個偈頌後,建立了一心三觀的止觀法門。所以天台的 教觀最初的核心思想,是從一心三觀開始的。
一心三觀,我們先談一心,再談三觀。
天台宗的概念是認為因緣太複雜,涉入了因緣,就會失去方向。因為因緣是無量劫來生命的業力變現出來的,它是沒辦法處理的。所以把因緣 區分一下,分成外因緣跟內因緣。外因緣別碰,因為它不是重點,只是一 個枝末。要注意內因緣,就是心。
所以天台宗把因緣分成內心跟外境,認為內因緣主導外因緣。希望明 天更好,就要注意你的內心世界了。就是說,事情本身不是重點,而是面 對事情時用什麼心態,這很關鍵!因為它的相續會創造你的未來,主導你 未來的生命。天台宗認為,把內心觀照好了,外境就能正確地顯現出來, 所以觀照有調伏、有引導的意思。天台宗就是主張,看到事情就觀自己的 內心,即空、即假、即中,當體即空、當體即假、當體即中。
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想要瞭解生命,只要觀這一念心,就知道你的過去,知道你的現在,也知道你的未來。比方說,你前生是個男人,今生 變成一個女人。我們從觀心的角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我 們看到,人生的本質,本體是不存在。因為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有男人的 外表,有男人的思想;你現在變成女人,有女人的思想,女人的外表,所以我們找不到一個恆常不變異的東西。你前生的外表並沒有留到現在,前生的思想是個男人,那是要成家立業的;你變成女人,相夫教子,這個思
想完全不同。我們找不到這兩個本質上有什麼連貫性,所以從本體來看是 空性的。
但是從作用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今生的生命跟前生的生命,在作用 上有連貫性。你今生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喜好,受了前生的影響。 就是它顯現出來的假名、假相、假用,有它一定的等流性,所以亦名為假名。
你稍微看一下你的內心世界,就會知道你前生喜歡做什麼事。有些人 喜歡布施,前生布施的業造得多,布施的善根深厚。所以我們從今生的等 流作用中,也隱隱約約知道,過去生我們做過什麼好事,也做過什麼壞事, 這個就是假觀。從內心的活動相狀,可以推論過去,也可以推論未來的結果,明因識果,就像水流一樣。你可以類推,從等流性,你可以知道上游怎麼回事。如果你不改變,也可以類推你來生是怎麼回事,下游怎麼回事, 這就是假觀。
把體性的空性跟作用的因緣假相結合起來,就是中觀了。所以往你的內心世界深層去看,你的過去、未來、現在就看得清清楚楚了。什麼叫過去?它在你的內心留下一些痕跡的。雖然體性已經消失了,但是過去已經跑到你內心世界,存成一種潛在的功能。稍微仔細想一下,就會發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的。所以我們從觀心角度,可以瞭解過去,也可以規劃未來,我們更可以把握現在作一些調整。
所以天台的教觀最初的一個思想概念,就是慧文禪師的觀心法門,一心三觀奠定了整個天台宗的觀法。就是人生太複雜,壽命太短暫,唯一能夠掌握的就是內心。掌握內心,就掌握所有生命的因緣了。這是天台宗非 常重要的一個貢獻。
好,這是天台宗的初祖,他奠定了天台宗的觀法。
【05】從二祖慧思禪師對天台宗的貢獻,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我們再看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禪師的發揮。
講義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慧文禪師以「觀心法要」口授南岳慧思禪師,慧思禪師於徧親禪德, 廣學摩訶衍後,常居林野,專誦《法華》,經行修禪。
慧文禪師從《中觀論》體驗出來的一心三觀的觀心法要,口授給南岳 的慧思禪師,所以慧思禪師等於是他的法子。慧思禪師在得到一心三觀以 後,自己修學,也參訪很多宗派的大德,廣學大乘的經典。一方面在寂靜 處修行,一方面誦《法華經》經行修禪。
慧思禪師,他的貢獻,在於開始引進了《法華》的思想。慧思禪師的 教觀思想主要來自於《中觀論》,它是比較扼要的思想,但是《法華經》就不一樣,《法華經》是一個很龐大的成佛之道。我們講到慧文禪師是奠定了 觀法,慧思禪師從前面的依止《中觀論》而轉成依止《法華經》,所以這對 天台宗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他對教法的判釋,對智者大師的影響就很大 了。也就是說,慧思禪師最大的貢獻,是他成功地把一心三觀的思想跟法 華三昧的思想結合在一起,這一點對後面的智者大師影響非常大。
這一段是他的師承。我們再看他進修的突破,看第二段。
後於一夏安居中,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禪達旦,於初三七日,引動 八觸發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迹。至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曰: 「昔佛在世,九旬圓滿,證道者多,吾今虛受法歲,內媿深矣!」將放身倚 壁,豁然大悟契證「法華三昧」。
慧思禪師一方面傳承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一方面融入了法華的思 想。然後他就找一個寂靜處經行修禪。在一個結夏安居時,九十天的用功, 白天為僧眾作務修福,晚上就打坐修止觀。經過了三七日時,引動八觸發 根本禪。
八觸是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從未到地定要入根本禪中間,身體會有 變化。因為欲界的色身,是一個粗重的地水火風四大。但是初禪,它是一 個色界天的功德,四大特別精妙。所以從欲界的色身要轉成色界的色身, 變化時會產生一種氣場,這個氣場周遍身心,讓身心有很大的觸動,然後 非常地法喜快樂引動八觸。所以從未到地定要到初禪時,一定要經過八觸。
八觸過後他出定,初禪就成就了,成就以後就有神通了。從神通當中看到過去世,三生行道,三生都是出家人,用功地行道,這個是講到他三七日期間。繼續用功,到九十天結夏安居要圓滿,準備要受羯磨法時,上殿之前就帶著慚愧心的感歎。他說: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們九旬用功,很多人成就聖道,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說:我這九十天用功下來,除了得到初禪以外,什麼也沒得到,虛受法歲,非常地慚愧!他的禪定的定力跟觀慧,加上慚愧心以後,不得了了!他把身體放下, 要下座時,豁然大悟!契證「法華三昧」。
慧文禪師開啟了一心三觀,而經過慧思禪師跟《法華經》的印證、開 顯以後,從一心三觀而提昇到廣大的法華三昧的思想。這個是他經過九十 天,得到很大的心得。
這法華三昧它的境界有多高呢?後世的判教,認為它等於是圓教相似位,已經斷了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了。但是圓教的人修行,那是日劫相倍。你掌握《法華經》的思想,掌握一心三觀時,兩個同樣的煩惱,同樣 的業障,如果依止《法華經》去修學,你的超越是每一天看得出來,因為 你方法操作得當。就像我們今天去 downtown(市中心),你說我用跑的, 跑過去也可以,騎腳踏車也可以,但是你開一輛很好的車子,一下子就到了。
所以同樣的煩惱跟罪業,在佛法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佛法的進步快慢,跟煩惱根本沒有關聯。關鍵是你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這很關鍵!因為黑暗永遠不是光明的對手,問題是你的光明有多大。我們無量劫來流浪 到現在,你現在的業障跟他的業障差不了太多了。你說,我今生沒有造罪。
今生跟無量劫比起來,今生是一個小水滴,跟整個阿賴耶識大海比起來,你今生小水滴是清淨的,那算得了什麼呢?關鍵是誰能夠把阿賴耶識改變,這個就是方法的問題了,不是體力的問題了。
所以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就很關鍵了,就是《法華經》講的「乘」。他 今天坐的是大白牛車,你今天坐的是羊車、鹿車,就不一樣了。諸位!有些人進步慢,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不懂得方法。也不是你業障重,其實大家業障都差不了多少,但他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方法。因為業障本來就 虛妄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今天不是說誰的心有多黑暗,關鍵 是誰能夠啟發光明,學佛的關鍵成敗在這裡!
所以慧思禪師把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跟《法華經》的心得結合在一起,啟動了心中第一道光明,成就法華三昧,成就圓教的相似位。
再往下看他最後的弘化,最後一段。自是以後,所聞之經,不疑自解。後著《大乘止觀》,奠定台宗教義之 基礎。
慧思禪師成就法華三昧以後,他的心跟別人不一樣了,那是一聞千悟, 所聞之經,不疑自解,他作了《大乘止觀》,奠定天台宗教觀的基礎。了分段生死,如果你用無常觀來修,用小乘的觀法,觀無常,觀人生 的變化,從變化當中確定人生是不安穩的,所以無常故苦,人生是充滿痛 苦的,因為你沒有得到一個安全感。你說,欸!你為什麼沒有安全感?人生本來就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今天跟昨天就不一樣了。你不知道得到的東西什麼時候要失去,這跟福報沒有關係。有錢人也沒有安全感。從人生不
安穩、沒有安全感裡面,所以定義作「苦」。無常故苦,苦即無我。人生, 你沒有掌握權,所以無我,你沒有辦法主導人生,它是業力所變現的,是業力說了算,不是你說了算。你現在能夠說了算,那是因為你有福報力, 有一天福報享盡了,你試試看,一杯水都喝不下去了。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即空。遵循小乘的道次第修下來,利根三生,鈍根六十小劫 了分段生死。
但是慧思禪師的一心三觀跟《法華經》的結合,他九十天了分段生死, 九十天!你就知道方法多重要。所以,突破障礙不是體力的問題,是智慧 的問題。
【06】影響智者大師後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緣是什麼?
我們看到慧思禪師的成就,他把一心三觀結合了《法華經》。一心三觀 跟《法華經》,對智者大師的確是有很大的啟發。
我們先看影響天台教觀最重要的祖師——天台的智者大師。
有五段,我們先看第一段。請合掌。
智者大師,從慧思禪師學,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
天台智者大師,從慧思禪師學,這有一個過程,我們簡單解釋一 下,因為這影響到他後世的發展。
智者大師是在湖北鄉下的一個道場,叫做果願寺出家的。他拜了一位 老和尚叫法緒法師,法師已經六十幾歲了。那時鄉下道場都貧窮,都要工 作的。白天到田裡工作,晚上收工以後,上完殿,大家累得都睡覺去了, 但天台智者大師他不是。
有些人想:反正因緣不具足嘛,那就隨緣吧;有些人就是:我一定要 用願力來取代業力。天台智者大師忙完以後,勉強自己到圖書館去看書。 雖然看不懂,但是他還是心生好樂。
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他遇到慧曠律師。慧曠律師跟法緒法 師是同參道友,但是慧曠律師比較年輕,大概四十多歲。慧曠律師晚上也 到圖書館看書,就注意到這個小沙彌,看書的眼神跟一般人不一樣,充滿了好樂,充滿了專注。第二天就跟他師父說:你這個小徒弟不是一般人, 是法門龍象,他不是你能教化的。法緒法師也很不錯,他說:我沒辦法教, 你幫我教化好了。就請慧曠律師把智者大師帶走。
慧曠律師把智者大師帶到了大賢山。他教智者大師兩個東西:第一個 教他戒律,基本的戒律,出家眾的身口意的威儀;第二個教他大乘的方等 經典,基本的經典。還沒有教到那麼高深的《法華經》,就《金剛經》這些 基本的概念,破障的概念,這個時候還沒有進入佛法的核心思想,沒有中 道的一心三觀的思想。
智者大師跟慧曠律師學了四年,從十八歲學到二十二歲,打下了大乘 的基本概念,中觀、唯識的概念,空性緣起的概念,但是他還沒有辦法做一個整合。
四年後,慧曠律師覺得,他已經沒辦法教智者大師了,盡傳所學。所 以慧曠律師就把二十二歲的智者大師,帶到了大蘇山,去親近當時最有成 就、修證最好的慧思禪師。
智者大師當時才二十二歲,是剛受完戒沒多久的比丘,慧思禪師已經 是五六十歲的老法師了。慧思禪師在課堂第一眼看到智者大師時,講了一 句話: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一起在靈山同聽法華,因為過去業緣的牽引, 今天又再見了。慧思禪師跟智者大師以前是佛在世時,法華會上一起的菩薩。
慧思禪師覺得智者大師有《法華經》的善根,就為他安置了修行法華三昧的兩個重要的方便:第一個幫他安置一個道場——普賢道場(就是以普 賢菩薩為本尊,它有各式的擺設);第二個,在行法上遵修四安樂行。
《法華經》有一部叫〈四安樂行品〉,講到修《法華經》的一個準備。 第一個,願安樂行。要有廣大的願力,不求人天福報,不求個人的解脫, 唯依第一義諦發菩提心,為利有情而成就佛道,願安樂行。第二個,身安 樂行。要遠離身業的十種過失,殺、盜、婬,遠離種種的熱鬧,遠離攀緣, 遠離沙彌小兒,要跟小孩子保持距離。第三個,口安樂行。遠離兩舌、綺 語、妄語、惡口。第四個,意安樂行。遵修止觀,對治散亂跟顛倒。
這個時候,慧思禪師等於是直接為他安排了修《法華經》的整個儀軌 跟行法。智者大師在修學當中,得到什麼心得。看第二段,他的修證。
於是精進行道, 經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云:「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