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 (p151-178) (民國94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09, (2005)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淺談「比丘戒捨墮十」的意義與其淨人角色現代的應用[*]
黃侃如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
比丘不收受金錢,然而現實的社會生活,早已過了以物易物的時代,林林總總免不了金錢的
買賣,所以出家眾的生活需要有代為處理淨資的人,這樣的人在戒法上就稱為「淨人」。因
此,「淨人」的角色在這一段戒文中開始出現。
雖然戒文中,「淨人」的巴利語kappiyakāraka一詞並未出現,但是戒文卻列舉了適合擔任
淨人的身分,包括ārāmika(本文翻譯為園役,也可稱為寺男)、upāsaka(優婆塞),
以及veyyāvaccakara(僧團的執事人[16])。這種呈現方式,與上一段中「施主」的情況
一樣。「施主」一詞雖然沒有出現在戒文當中,但是從戒文的敘述也可以清楚看到所有適合
擔任施主的身分。
而當使者主動詢問過比丘,知道淨人是何人以後,便前往淨人那裡,把衣資交給淨人,請他
購買適合的衣料交給比丘。之後,使者與淨人再主動向比丘表達「請取衣」的訊息。其過程
如圖二所示:
圖二 淨人對於比丘的護持角色
在施主與比丘的互動關係中s,淨人扮演著一個中介者的角色。他一方面收取施主布施給比
丘的財物,
p. 161
購置衣料給比丘,完成居士清淨如法布施的意願,另一方面也讓出家眾可以不用透過金錢的
交易行為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專心修行。
..........
圖五 僧團修行生活與居士社會生活之區隔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佛陀施設的戒律巧妙地把金錢屏除在出家眾生活圈以外。也就是說,在比
丘生活圈以內,是僧團只取所需物資的修行生活;而在比丘生活圈之外,那就是金錢交易的
社會經濟活動了。因此,這一條生活圈儼然是一張僧團修行生活的保護網,也是在家眾與出
家眾互動之間的份際。
如此可以推論出在家眾與出家眾的生活有一項最大的差異,那就是有不一樣的「正命」。何
謂「正命」?根據印老在《成佛之道》(1994:65)一書的說法,「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
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為正命。」
另外釋繼雄於〈初期佛教的經濟倫理〉(1994:26-27)一文,更明白地將「正命」分為「
世間正命」以及「出世間正命」。所謂的「世間正命」指的是在家眾透過正當的職業管道,
取得合理的經濟生活,而「出世間正命」指的是出家眾如法接受施主發心供養生活資具,而
不涉及經商買賣等的修行生活。釋繼雄根據《雜阿含785經》以及《阿那律八念經》等經藏
所得到的說法,與本文依照律藏「比丘戒捨墮十」所畫出來生活圈事實上是可以相互呼應的
。
................
(一)淨人所圓滿的三善業
從前文分析得知,戒法不允許比丘持有金錢或是有涉及金錢交易的言行,但是比丘可以透過
淨人代為管理自己不適合直接持有的物品(例如:金錢),顯示出佛陀施設戒律所倡導的中
道精神。對於容易引起不良影響的言語和行為絕對禁止,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某些必要的基
本需求(例如:食、衣、住、藥),則開了一條能夠適當擁有的管道。而那就是透過淨人擔
任僧團與社會人士的居中角色,使比丘以清淨無過失的方式取得所需物資。
因此從出家眾的角度觀之,淨人協助僧團如法取得物資,使僧團可以安住在修行上,所以護
持了出家眾的修行生活。而從施主的角度觀之,由於淨人的協助,施主得以圓滿布施的善願
,所以成就了施主的布施善行。而對於淨人本身來說,因為淨人是距離出家生活最近的在家
眾,甚至也是在家眾於僧團運作中唯一可以擔任的執事。所以擔任淨人工作,不但可以在日
常生活中參與僧團的運作,還可以實際接觸到出家眾的生活方式。與僧團這麼近距離的接觸
與學習,對於已經有出家打算的在家眾尤其有幫助。因此,擔任淨人工作,不僅可以護持僧
團以及圓滿施主的善願,對於自己的學習與成長,累積解脫道的資糧也很有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