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nyan (honyan)》之銘言: : 問:何故般若波羅蜜得為菩薩母? : 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攝。般若生諸菩薩,令求無上菩提,不求聲聞獨覺。以是生佛體因 : 故,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又置於五波羅蜜中故,如言冥鉢囉膩波低也。冥為性,鉢囉膩 : 波低為誦,即此性相是為摩多。摩多翻為母,於字聲論中摩多字從冥鉢囉膩波低語中出。 : 冥是摩多體性,鉢囉膩波低是誦摩多義,鉢囉膩波低正翻為置,故以置為母義。譬如母生 : 子,時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薩時,置於施等五波羅蜜 : 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薩故,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 : ============================================================================== : 以上這一段,查到冥鉢囉膩波低應該為pūrvanipāta,意思是: : Pūrvanipāta —Placing first (in a compound); : priority of a word in a compound, as in the case of an adjectival word, For : special instructions in grammar about priority see P. II.2.30 to 38. : 確實如論文所說的為「置意」,但是前後文還是對不太起來。回憶過去對讀金剛經的譯本 : ,達摩笈多尊者在一個句子內,安置單字的方式比較接近梵文原文,所以用中文句法去看 : 就不太能懂。無奈沒學過梵文,《菩提資糧論》目前也似乎只有中文譯本,沒有英文譯本 : 可以參考,不知版上是否有學習過梵文的前輩可以指點迷津,跪謝! 呂澂的《經論講要(上)》卷9 菩提資糧論頌講要: 「復次,自在比丘於頌文母字另有一釋。母字梵文為 mātu 字根為 mā。此字形有 mā、 mi 二種,因以引申二義。初如言冥缽囉膩波低(此由字根第二種為自形之 rmi 引申),而 有置義,如母生子,即知置於善處。喻菩薩由有般若,凡行皆位置適宜也。 次如言茫摩泥(即由字根之第一種為他形之 rmā 引申)而有量義。唯母於子能知酌量飲食 衣物,喻菩薩由有般若,凡行皆能籌量適宜。如是般若之為母義,非但出生一義已也,尚 有顯示諸法實相之置義,及成就功德之量義也。(此種引據聲明「界論」以字源釋字義方 法,世親《俱舍論》亦嘗採用,吾謂二人時代相近者,此亦一證。)」 (CBETA 2019.Q3, LC07, no. 7, p. 234a1-7) 如果因此在句讀上,有一點小調整的話: 「如言冥,鉢囉膩波低也。冥為性,鉢囉膩波低為誦,即此性相是為摩多。摩多翻為母, 於字聲論中摩多字從冥、鉢囉膩波低語中出。冥是摩多體性,鉢囉膩波低是誦摩多義,鉢 囉膩波低正翻為置,故以置為母義。譬如母生子,時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羅蜜亦 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薩時,置於施等五波羅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薩故,說般若波羅蜜為 菩薩母。 又以量故,如言茫,摩泥也。茫為性,摩泥為誦,即此性相是為摩多於字聲論中摩多字又 從茫、摩泥語中出,茫亦是體性,摩泥是誦其義,摩泥正翻為量,故以量為母義。譬如母 生子已隨時籌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損減。菩薩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自 量其身:我應如是布施,我應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 冥(mi)字根,其義為鉢囉膩波低(paranipāta),正翻為置。 茫(mā)字根,其義為摩泥(mānī或māna),正翻為量。 這樣理解的話,好像比較能順過去,不知前輩們的看法如何?上次獲得大家很多珍貴的意 見,非常感謝,理解錯謬之處也有賴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