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可能出自郵政式拼音
https://reurl.cc/6jl5ky因為對英語母語者而言,多了送氣符號他們也不熟有關清濁也參看王力文集第20集 談談學外語
https://imgur.com/Sey9n6s練出耳感後聽到法國或日本等說的濁音就會覺得與我們的 ㄅ ㄉ ㄍ 很不同另外參看不是任何一套系統拼音單純出自英語語感的大沽 Ta-coo 與 白河 Pei-ho (注意 大 Ta 白 Pei)
https://imgur.com/a/5hFBJFn但討厭的是歐美原本是清濁二分p/b t/d k/g 之類的在他們的音感中 ㄅ = ㄆ = p可是對印度(特別麻煩是四分 k kh g gh)或對泰緬藏漢 送氣與否往往有辨義功能也就像泰語雞 kày(ㄍㄞ 低降調) 與 雞蛋 khày (ㄎㄞ 低降調)二者不同,但對歐美日會感覺不出差別(看了幾個用英語介紹印度語言的有把不送氣都吐氣)所以連藏印人士在做俗寫的時候也會省略送氣例如有一位策零釋迦,嚴格說來是 Tshering Shaakya但他寫英文就只寫 Tsering Shakya不過所謂阿里不達這詞我未考究不敢置喙但某些歷史演變確實會很讓人驚訝如果依照白鳥庫吉博士的研究,也有 h > f 的情形。就是東羅馬帝國的自稱 Rum (Roma)到中亞變成 Urum然後開頭加上吐氣音變成 Hurum 再變成 Furum之後到了中古漢語變成「拂菻」(put-lim)不過我猜臺語的這詞不會這麼迂迴吧說到那位 Tshering Shaakya正確說來應該是「策凌釋迦」,就算承認普通話的日母 ㄖ 這個音對應英語 r 好了也該是「策礽釋迦」(Shaakya 很明顯是釋尊族名)結果維基百科上「次仁夏加」,尖團不分罔顧歷史也罷還加上 -n 與 -ng 不分這也是如今藏漢音譯常見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