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解深密經》云何菩薩能求奢摩他?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5-31 08:51:05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
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
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十二分教)。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
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
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
■ 根據佛陀所宣說的十二分教(如蘊、處、界等道理),(行者)這樣一心專注地思惟
(所聞)法義,獨自端坐在寂靜沒有干擾的空間,內心安住(憶念安住,而)作意思
惟;對這樣的所緣境能思惟的心,在內心當中相續不斷地朝向所緣境作意思惟,依照
這樣如理修持,令心反覆多安住之後(去除粗分與細分的沉沒與掉舉),(當圓滿的
專注力)生起身的輕安和心的輕安,(得到這種禪定安止)就稱為奢摩他。照著這樣
(修持的話),菩薩就能夠求得奢摩他。
1.修習禪定安止所緣的對境,不是前五根識的對境,而是意識的對境。「如是善思惟法
」,法是妥善去思惟的那個對象,是意識的對境。
2.「善思惟法」:心安住於善所緣境;「獨處空閑」:無人干擾的寧靜環境;「內正安
住」:內心平靜專注,憶念安住於善所緣境。
3.「作意思惟」:奢摩他的本質是定,修定的行相是無分別專注不散動到其他所緣,作
意思惟是指心不間斷地朝向專注於善所緣境。
4.「內心相續作意思惟」:修定的過程中,以憶念安住,正知觀察,遠離沉沒與掉舉,
來成辦所有的專注。
5.「如是正行多安住故」:照著這樣如理修持,繼續安住在善所緣境,前心安住、後心
亦繼續而住,不斷地安住沒有散亂到其他所緣,遠離所有粗分細分的沉沒與掉舉。能
緣的心清明地安住、有力執持地安住於善所緣境。
6.「起身輕安及心輕安」:因為前面正行多安住的原故,而得到身輕安、心輕安的修定
之果。“輕安”指輕利喜樂,止息身心的粗重障礙,而得身心的堪能。由專注力產生
心的輕利,而得身的輕利(輕便堪能),再由身的輕利(輕便堪能)產生身的喜樂,
而由身的喜樂產生心的喜樂。其次第為:專注力圓滿具足第九住心後,由此增長,次
第引發“心輕安”→“身輕安”→“身輕安樂”→“心輕安樂”。
7.「是名奢摩他」:當由專注力次第圓滿九住心後,引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定,就稱
為奢摩他。奢摩他安止是初禪第一靜慮所攝的定(未到地定、近分定),得到奢摩他
時,等於得到初禪近分最初作意,是上界所攝的心,不是欲界心。
■ 得「奢摩他安止」有四個特色:1.安住所緣(住分)、2.清晰安住所緣(明分)、3.
專注的心有力執取所緣(心不沉沒故有執持力)、4.具身心輕安。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5-31 11:34:00
隨喜有些名詞不太懂~初禪第一靜慮(這些層次能否發一篇解說?)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5-31 16:00:00
色界有四地:色界初禪(第一靜慮)、二禪(第二靜慮)、..四禪(第四靜慮);無色界也有四個層次的地,加上欲界一地共三界九地,從下一地至上一地的禪定過程,稱為粗靜相道,觀察下一地煩惱較粗猛、上一地煩惱較寂靜,而有四禪八定的晉升;要得到上一地的根本定之前,會先得到上一地所攝的近分定,依近分定起觀察思惟下地粗劣上地靜妙,在近分所攝中漸次觀察靜治下一地粗中細品的煩惱,而達到上一地的根本定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5-31 17:05:00
瞬間清楚很多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5-31 17:26:00
這裡所說的奢摩他,是初禪第一靜慮所攝的近分定(未到地定)你上面問的在廣論奢摩他後面有解說,尤其斷疑的部分對於一些以緣心定的方式就以為是修空三摩地,作了詳細的辨識,這是很多修學者的誤區,要詳細研讀才會知道正確的修持軌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