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98)次第決定(1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6-17 14:02: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98) pg345L7~pg345L8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續)丑五、次第決定
───────────────────────────────────────
【故印度少數論師,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觀慧思擇,亦能引生毘缽舍那者,
違諸大轍所造論典,非諸智者可憑信處。】
───────────────────────────────────────
.因此,有少數的印度論師說,不必先得奢摩他安止,一開始就依靠觀察慧思惟抉擇,
如是觀察修下去,也能夠生起毘缽舍那勝觀,這種說法與深見和廣行二大車軌的祖師們所
造的論典相違,不是有智慧的人能夠採信的。
■ 解說──
1.錯誤的說法違背深見與廣行二大車軌師──中觀宗創車軌師龍樹菩薩,唯識宗創車軌
師無著菩薩──等聖者的論典,既然遠離了深廣二道教法主要的清淨法源,故不能當
作憑信處,能夠抉擇具慧者,不可以此作為訴求,應依先止後觀。
2.若不認為必須在具足止之上,由觀察慧引生身心輕安所攝持的智慧是觀,這個見解是
錯的。認為必須先止後觀,這個見解是對的。
3.若不先以專注力引生輕安修止,就不可能以觀察力引生輕安。因為以專注力所生的輕
安,其殊勝性不如以觀察力所引生的輕安;同樣都是輕安,以專注力所引生的輕安及
以觀察力所引生的輕安,後者較為殊勝,說明觀為勝,止為劣,先止後觀是決定的。
■ 分析──(1)
1.三學中的慧,與勝觀的慧,其差別為何?慧學是總名,涵蓋很廣,可從未入道直到佛
果,因此要視行者為誰。三學中的慧(總),與勝觀的慧(別),二者有三句關係。
2.未入道,不得止觀,也可有慧,如通達這個班級有幾個人的智慧,通達世俗慧、通達
空性的智慧等。未入道,未得止觀,也可以證空性,那也是慧學。生起任運的出離心
或菩提心,入道後,攝持而修的慧,如下品資糧道所修的慧,那也是慧學,此時可以
有依世俗諦而得的毘缽舍那勝觀,但尚不能得以勝義諦而有的毘缽舍那勝觀。
3.若以空性當所緣境,到了加行道時,才有得緣空性的勝觀、緣勝義諦的勝觀,此時也
是慧學,乃至佛心中的勝觀也是慧學,故要視其道位。而勝觀則一定要得止後才有,
毘缽舍那勝觀是比較高品質的慧學,毘缽舍那勝觀是慧學,慧學不一定是勝觀。
4.由觀察力所引生的身心輕安,較之由專注力所引生的身心輕安為勝,此時的觀察力是
否得止?必須得止,不得止的觀察力不可能引生輕安,也不得觀,得止是個分水嶺。
5.得止之前的觀察修,與得止之後的觀察修,二者不同。比如得止之前修菩提心,與得
止之後修菩提心,二者不同。在具足止之上,再繼續把之前所修的觀察修(不論有證
或沒證),繼續觀察所緣境,這樣的觀慧所得到的身心輕安,比較殊勝,此種身心輕
安攝持的慧就成為毘缽舍那勝觀。
■ 分析──(2)
1.專注安住的住分,以及清明安住的明分,此二者之差別為何?這些特質不論是得毘缽
舍那勝觀或得奢摩他安止都會有。因為得奢摩他安止一定要有住分、明分、有力執持
,而不得止則不得觀,因此觀必然有止的功德。
2.止心與觀心,都有住分、明分、有力執持這些特質,觀時一定有止,有止必須要有非
常良好品質的安住力、清明力及執持力,因此這些特質不能當作止觀的區分。
3.止觀是個利器,若是單修則無意義,配合修法則作用很大,以止觀的工具來修法義,
是涵遍所要成就法類的結果。外道也有修止,佛教則不要行者單修止觀,而是要運用
止觀來修二諦隨一,隨空性義、修法義,若不修法義,那麼單修止觀沒什麼意義。
4.若妄念紛飛,要專注則很難,愚痴闇重,因此止不起來、觀不起來,止觀是個工具需
要訓練。若我們腦海現前的都是煩惱,頂多是未得止觀前的少分定慧,沒有止觀。緣
煩惱是沒有止觀的,煩惱不能當作止觀的所緣,止觀的所緣應是善所緣境。關於止觀
的功德,可回閱第一節「丑一、修習止觀之勝利」。
5.得勝觀是否要以空性為所緣?不一定,以二諦為所緣皆可得勝觀。止、觀同樣可以二
諦隨一為所緣,空性只是其一,大部份的勝觀都是世俗諦的,緣勝義諦空性的勝觀,
要到加行道才得到。
6.外道心相續中的止觀含遍是世間的止觀,內道緣空性的止觀成為出世間的止觀;即便
內道行者緣世俗諦的止觀,也是漸次引導生起緣空性的出世間止觀之前行。以世俗諦
為所緣,可得止也可得觀,為世間的止觀。外道有緣世俗諦的止,有緣世俗諦的觀,
但不緣無我空性義,不能成為出世間的止觀。
7.成就觀時,「觀」、「勝觀」及「止觀雙運」,三者同義。世間止觀斷煩惱現行,出
世間止觀斷煩惱種子;止觀有世間止觀及出世間止觀,都可作為遮止煩惱的道,只是
斷的方式不同,一是世間止觀斷煩惱現行,一是出世間止觀斷煩惱種子。
■ 緣空奢摩他和緣空毗缽舍那的次第,是先了解空性,之後安住於所緣境空性上面,由
止力而引發身心輕安的當下,產生緣空奢摩他。不是單單有了奢摩他,再去緣空性,
就叫作緣空奢摩他。緣空奢摩他生起之後,再反覆地由慧力去觀察空性,由觀力再次
生起身心輕安,產生緣空毗缽舍那。這時才由資糧道到加行道。是以這種次第來做解
釋的。雖然印度有少數論師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觀慧思擇,亦能引生毗
缽舍那」,可是這是與諸大轍所造論典相違的,不是諸智者可相信依賴的內涵。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6-17 23:23: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