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資訊] 放生與放死之間 臺灣放生迷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0 12:46:43
聖嚴法師:為何放生?如何放生?(摘自《學佛群疑》)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
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
牠半斤,還牠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靈驗的事例。史
不絕書。
  如一九七四年越南淪陷於共產政權之後,向外流亡的難民一波接著一波,其遭遇有幸
與不幸。有的未及逃出越南境內,又被抓了回去;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魚腹;有的雖然
逃出越南,但無收容之所,甚至被遣送回去。不過,根據逃亡成功的難民所述的經驗,如
果達不成逃出越南的目的,可以請國外親戚或難民自己買鳥或魚類放生,只要一次或兩次
就會見效,順利成行。
  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
,七天之後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
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麼快速?眼看無數螞蟻
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
,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
發生了什麼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常恐懼,答說什麼也沒做。師父是
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後來這位沙
彌轉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一是《梵網菩薩戒經》,其中提到︰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
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
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另一部《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
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
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
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於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
二十隻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並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梵網戒經》是放生的理論依據,《金光明經》則是開設放生池的依據,其他大乘經
如《六度集經》卷三,有贖虌的放生記載,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九,也講到
雁塔的故事。如傳說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個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們本來
不禁三種淨肉;所謂三種淨肉,是指不見為己殺、不聞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類。有一
天,一位比丘沒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從天空飛過,他就向雁群禱告說︰「今日有僧缺
供,大菩薩你應該知道時間了。」雁群應聲自動墬地而死。比丘本來不信大乘,不相信雁
是菩薩,所以用戲言來調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薩顯現而來感化他們的。小乘比
丘慚愧不已,互相傳告︰「這是菩薩,何人敢吃?從今以後,應依大乘,不再食三種淨肉
。」並且建塔營葬雁體。
  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
,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
神。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氣也從此漸漸展
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
年有數日也定期禁屠;而從中央以至地方,或者為了祈雨禳災,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如
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遊歷諸州,以乞化所
得贖生放生;隨天台智顗大師發起開築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和《法華經
》,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牻;陳宣帝時,禸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
師放生碑文〉,這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此後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
生。如唐肅宗時,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並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禮兩位大師
,也極力提倡放生。
  明末蓮池大師雲棲袾宏是歷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積極的一位。他在《竹窗隨筆》中
有〈如來不救殺業〉、〈食肉〉、〈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筆》中,寫有〈衣帛食肉
〉、〈戒殺延壽〉、〈放生池〉、〈醫戒殺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筆》中
,也有〈殺生人世大惡〉、〈殺生非人所為〉、〈人不宜食眾生肉〉等文,鼓勵戒殺放生
。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寫了〈放生儀〉及〈戒殺放生文〉,以備大眾於放生時,對
所用儀式有所依準。在現代人中,有弘一大師書、豊子愷畫的《護生畫集》計六冊;另有
一位蔡念生運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殺放生,他編集了歷代有關動物也有靈性和感應的故事
,成為一書,名為《物猶如是》。
  不過,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人口密度膨脹,生活空間縮小,要想求得一個絕對安全可
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區域,是相當困難的。其難處除了漁、獵的網捕射殺與打撈之外,也有
自然環境的限制。如今日的臺灣與美國,只有野生動物保護區。此外,有人基於愛心或保
護自然環境的立場,勸導社會大眾不要亂捕濫殺,以免破壞生物互相生剋的自然協調,也
是為了挽救稀珍動物瀕於滅種的危機,這些跟佛教放生的本意雖相應但不相同。如果我們
僅把要放生的生物無限制地流放在自然景觀動物保護區,到了飽和程度,也會有人以控制
繁殖和適量的捕殺等方式來調節其生活空間的。
  因此,我們到那兒放生?如果是魚,有人用楡釣、網撈;如果是鳥,有人用槍射、網
捕。而且今日的魚巿場和鳥店,所售的商品很少是野生的,多半是來自人工繁殖的魚池和
鳥園。那些動些,根本沒有適應自然環境而自求生存的能力,放生,也等於殺生。放小的
,被大的吃掉;放大的,就進入餐館的廚灶。而且,鳥類,尤其是魚類,都有牠們生存的
習性。一定的魚類必須生存於一定的水質、水深和水流的環境中;買淡水魚放於大海,買
海魚放於淡水,都是大問題。如果是鳥園繁殖的鳥類,牠們不曾在自然界覓食,便可能甚
至不知草叢樹林間的草種樹果等也可以作為食物;如果放之於原野,不是饑餓而死就是被
其他動物或鳥類捕食而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還需要放生?是否還應該放生?
  這確實是非常不幸的事實,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放生運動越來越困難。不過,放生的
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至於能夠延長多久?我們必
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比如說,要放鳥類,就先得考慮放什麼鳥、在那兒放、
什麼時候放,才比較安全有效;放生魚牻水族,也當首先研究觀察牠們的生態、習性和來
源,然後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如果不能求得百分之百的
可靠,有百分之五十也不錯,即使今天去放生,明天牠們又被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我們的目的是為涺發增長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對眾生的救濟心,至於被放的眾生,也有
它們自己的禍褔因果和因緣。若在放生時,沒有存心讓牠們重遭羅網而受刀俎之苦,且開
示被放的眾生,為其說三皈、講佛法;發願迴向,牠們也能從此脫離異類身,轉生為人,
上升天界,往生淨土,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早成佛道。我們但求能盡心而為,盡力去做
就好。
───────────────────────────────────────
學誠法師:放生須謹慎而行,不可輕忽放任
  目前,隨著佛教信眾日益增多,放生,特別是有組織的放生活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
佛教信徒的修行方式。但最近出現的幾則盲目放生的新聞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比如,據
報道,十餘名北京遊客到河北省興隆縣苗耳洞村放生從市場上買到的數千條蛇。這一做法
引起當地人恐慌,全村男勞力均放下農活加入“打蛇行動”。再比如,有報道稱“泰山上
本來沒有松鼠,2012年1月當地市民出於好意,將小商販當寵物出售的松鼠買來到泰山放
生,在近年來松鼠缺少天敵的情況下,泰山松鼠竟繁殖成災。因為松鼠啃食核桃等果實,
有果農的核桃減產近一半甚至絕產。”還有報道指出,盲目放生外來物種,比如巴西龜、
清道夫魚等,對本地生態造成一定危害……
  這些新聞事件的廣泛傳播不僅讓人們對盲目放生行為予以譴責,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
人們對佛教放生文化的質疑。如何正確理解放生文化,怎樣引導佛教信眾科學放生,人民
政協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   
  放生:蘊含佛教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懷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放生的起源以及所蘊含的佛教文化理念。
  學誠:佛教放生文化源於佛教經典和古代高僧的大力倡導。如《梵綱經》說:「以慈
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
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
護,解其苦難。」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說:「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一者,自不殺生;
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讚嘆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被殺者,方便
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之人,
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眾生。」
  放生興盛於隋唐,天台宗智者大師曾捨財作大放生池,沿海漁民受到感化,自願捐棄
捕魚之業,沿海四百餘里盡成放生之地,存活生靈億萬之巨。其後歷代高僧大德亦多勸世
人戒殺放生。
  放生蘊含著佛教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懷,自他相關、因果回饋的辯証智慧,
善待眾生、普度眾生的宗旨追求。
  記者:如何正確理解放生文化,放生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學誠:放生在中國的盛行是佛教與儒家傳統文化的結合。《史記‧殷本紀》記載:「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
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網開一面」的典故即
來源於此。《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佛教則基於因緣果報、眾生平等的系統理念,更進一步倡導徹底戒殺並積極護生放生
,落實於戒律並編制放生儀軌,歷代眾多高僧大德帶動護生放生,文人居士也大力倡導,
如著名詩人白居易篤信佛教,以《鳥》為題作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近代弘一大師和豐子愷師徒二人合作完成《護生畫
集》,形成了豐富的護生放生文化。
  放生文化的意義在於踐行、涵養仁恕精神、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夠愛護生命、保
護生命,就能從根本上消減濫捕濫殺,對於促進生態平衡、人心良善、社會和諧、世界和
平具有重大意義。
  放生應基於護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趨向,應當周全考慮,縝密操作,避
免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害生和擾民,特別應注意社會關係協調,注重理念宣導,化導他人戒
殺護生。
  放生文化應與時俱進 盲目放生者需要反思
  記者:最近幾則盲目放生的新聞事件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也引起人們對佛教放生文
化的質疑,這對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其實是不利的。佛教信徒是否應該對這樣的放生行為進
行必要的反思?
  學誠:放生的根本意趣在於啟發人們對於生命的愛護和尊重。目前國家已經制定了比
較完備的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政策法規,社會上人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也日益加強,這
些都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因此,佛教放生文化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發展創新,更好的
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的需要。
  如今,放生行為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個體行為、道德行為和信仰行為,而是更
多的具有了經濟意義、社會意義和生態意義。因此,組織參與放生活動就不能僅僅從個體
的角度、道德的角度、信仰的角度看待,必須考慮到可能由此引生出來的經濟效果、社會
效果和生態效果。這是佛教放生文化極待加強建設的地方,也是佛教放生者們需要深入反
思的方面。
  對於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任何時代都應積極肯定的正面價值。我想,在當今時代,
廣大佛教信眾應該好好思考的是,通過什麼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的啟發社
會上人們愛護生命的善心善行,應當在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創新。傳統的形式有它
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事實上,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放生文化也經歷
了一定程度的適應調整。從古代到現代,放生文化的改進與革新也是必然的,也是需要肯
定的。
  現今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與古代有很大不同。過去放生一般不會帶來生態的破壞,
而現代社會中的放生,特別是大規模的放生很容易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並可能引發更多
的動物傷害。古今時代緣起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代農業社會,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生態平衡比較穩固。現代工商社會,自然
環境過度開發,生態平衡比較脆弱。
  (2)古代交通不發達,捕獵和放生都是就近進行,不存在物種入侵的問題。現代社
會運輸發達,販賣的動物多經過長途運輸甚至跨境運輸,這種遠離原產地的異地放生容易
打破當地的生態平衡,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3)古代中國社會佛教信仰氛圍濃厚,而且多有王臣名士支持護生放生,贖物放生
更多的是一種教化行為和手段,不能簡單的用商業行為來看待。現代社會佛教信仰氛圍相
對淡薄,放生者容易把放生看作單純的商業行為,並摻雜有一定程度的個人功利企圖,而
沒有真正體會放生的信仰意義。
  (4)古代農業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捕獵販賣者多是為維持生計,沒有形成組織性
,不存在規模效益。而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發達,販賣行為具有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
社會影響巨大。
  對古今時代機緣差別的忽略,以及對生態影響等寬廣緣起考慮的欠缺,是盲目放生者
需要反思和改善的。
  記者:“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目前大規模買賣動物甚至買賣野生動物放生的行
為有可能對動物造成更大傷害,對自然環境造成更為不利的影響。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學誠:買賣是一種社會關係,因此比個人行為能夠帶來更大範圍的影響。對動物予以
尊重和保護,目前已成為全世界的普遍共識。買賣動物不但嚴重損害了動物的生存權利和
自由權利,也對自然生態造成沉重破壞,更侵蝕了人類的道德良知。一些皮製品、骨製品
及化妝品等的買賣帶來大量野生動物乃至珍稀動物的捕殺。如果沒有買賣,確實會極大減
少動物的傷害和環境的破壞。佛教徒放生如果進市場購買動物,也會牽連進一步的採購與
捕捉,因此必須謹慎對待,應注意避免進入現代市場經濟買賣鏈。
  目前在愛護生命方面,消除和禁絕社會上非法的野生動物買賣是當務之急,是能夠產
生最大社會效益的“放生”,佛教徒應該以各種方式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其他保
護組織,從自身做起,並影響帶動身邊的人,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存
環境。
  佛教徒要樹立正確的放生觀念
  記者:中國佛協作為全國性的佛教團體,是否已經關注到由大規模盲目放生而引起的
這些問題。中國佛協在引領信眾正確理解放生理念,真正做到科學放生、杜絕盲目放生方
面將採取什麼措施?您對佛教信徒有什麼樣的建議?
  學誠:中國佛教協會已關注到大規模盲目放生引起的社會問題,準備大力宣導教育佛
教徒避免盲目放生,並由此機緣更深切認識佛教契應時機的問題。
  以往佛教界曾經進行了一些努力,引導信眾科學放生,但是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還很
不夠,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引導教育力度,需要更多的宣導渠道,幫助人們樹立正確
的放生觀念。同時,放生活動要盡量爭取當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以己化人,避免造成對
立。
  社會人士提供的建議是非常寶貴的。可以看出,社會上人們對於放生的精神內涵還是
普遍肯定的,但是放生的具體操作方面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對於相關的輿論意見我們予以
高度的尊重和重視,真誠的希望類似事情不再發生。
  對於佛教信徒,我想說的是,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
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
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
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
  在放生中應本著一顆真正慈悲護生的心,在個人生活中隨緣盡力去做,不應刻意追求
數量和表面效果。不要在動物市場上贖買,不要選擇奇異陌生的物種。
  日常生活中的護生行為可以多留心、積極去做,例如把飛到房中的鳥放出去,雨後把
爬到路上的蚯蚓撿回花壇等。對販賣野生動物者,可向動物保護組織或公安部門報告,由
他們解救動物,而不必購買。有條件者可參與動物保護組織、資助動物保護項目。另外可
多種形式宣傳戒殺護生、健康素食等理念,勸化世人戒殺護生。能勸得一人戒殺、吃素,
就避免了很多生命被害。
  有人希望通過放生求得身體健康、免除災難等,那麼這裡的用心、發心就很關鍵,用
心純正、發心廣大,功德就大,數量多則未必功德大。如果反而對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不但沒有功德,還有很大過失。因此,放生尤須謹慎而行,不可輕忽放任。
  記者:關於放生,您最想對佛教信眾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學誠:與時俱進,契理契機,行為世範,慎思隨緣。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4-07-10 15:13:00
道理比不過私心,當宗教放生可以治病求財所求如意之時,誰會在意破不破壞生態環境?只要所求如意即是宗教放生的目的
作者: onesadman (一線生機)   2014-07-10 15:54:00
隨喜讚嘆
作者: yaqqq (^^)   2014-07-10 21:54:00
隨喜~~
作者: kisscat1023 (40歲大媽)   2014-07-11 16:26:00
推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