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倫珠梭巴仁波切:止觀雙運 (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1 22:14:51
止觀雙運(Samathavipa Syana)(1)
倫珠梭巴格西
 禪修[註]是修習佛法不可或缺的要項,也是包含整個佛法修行的戒定慧三學之一。本
文的目的是想稍微嘗試說明禪修這個主題,根據佛教的經典及印度重要論師和西藏學者的
註釋,特別是以宗喀巴大師「道次第」(Lamrins)體系,來闡明禪修的內涵和原理。
  首先,我們遇到了應該要註解說明的問題,就是有關禪修這個主題的用語的傳統解釋
。禪修及學習如何禪修的過程,如同學習彈鋼琴或開刀動手術一樣,具有技術性,很少是
先天的或直覺的。
儘管如此,有關禪修的古典說明,事實上是高度的技術性,使用的語彙包含許多共通
的意義和內涵,但如果依文解義,則很容易被誤導,而背反了真正的主題。例如,「止觀
雙運」(samathavipa 'syanayuganaddha)這個關鍵用語可能很容易按字面被認為是「寧
靜與內觀雙合」(tranquility coupled with insight)或「靜中帶觀」(calming with
insight)等等,但如果這樣的表達導致聞者產生某人坐著靜思或直觀某種哲學概念這種
印象,真義則已喪失。
像這種錯誤的詮釋真的會發生,因為「觀」(vipasyana 毗缽舍那)也被某些人描繪
成「對某些哲學命題的深思」;相同地,其他有類似觀念的人因此會提及「枯觀」(dry
vipa'syana),換句話說,也就是觀中無止,雖然「止」的俱現是被認為所有「觀」不可
或缺的條件。
許多其他有關禪修的關鍵術語也有同樣的問題,例如「昏沉掉舉」(Layauddhtya)
、「堪能調柔」(karmanyata)、「心輕安」(cittaprasrabdha)、「心無作力」(
nabhisamskara)等等。
為了試圖處理這個問題,我們希望從觀照某些禪修過程的古典描述中,掌握真正禪修
行為的心理精神過程,這些術語的真正意涵才會變得更清楚,而非只依靠這些術語的文字
衍伸意義而已。
  儘管禪修對修行佛法是極為重要的,就我所知,在任何印度或西藏大師的作品中,找
不到為禪修設下定義的標準說法。其原因也許是不可能有一個單一的禪修定義,可以總括
成千種佛教所信奉和修行的禪修。
縱使這些禪修的不同細節是相當地複雜,所有的禪修都可化約成兩種類型──定止性
的(fixative)和分析性的(analytic)。這二種可分別地加以定義和討論。
  把禪修分為定止性的和分析性的,也許是所有可能對禪修總括性區分中最簡單的一種
,因此它也包含了我們較為熟悉的那種將禪修分為「止」與「觀」的方法,即可暫時分別
地視之為「止」(mental stabilization)與「觀」(higher vision)。 止與觀這二者
完美的結合即止觀雙運,是佛教禪定修行的直接目標,因為所有佛教的修行道,不管小乘
或大乘(包含金剛乘),都有賴於此雙運。
  「止」的性質只是於所緣境(alambana)上心繫一處(Cittaikgrata)。不管此境為
何,是真實呈現的或只是假想的,具體的或抽像的等等,如果心能自然地無作力地於對象
繫於一處,依禪修者的喜好,要維持多久就能維持多久,這就接近止的成就了。
真正的止,除了上述的情形以外,也是一種三摩地精神集中的特殊狀態,且同時包含
著由心繫所緣境一處所引發出的調柔力。
此處關鍵詞是「調柔」,因為這個止是種特別的精神調柔力,它具有許多功能,若無
此調柔力,心將無法運作。所有像這樣的心止於一物,都是定止性的禪修;但是,「定止
性禪修」這一辭還是有點廣泛,因為在到達和準備真正「止」的成就以前,仍然有許多不
同的精神集中的狀態,這些狀態雖然著眼於真正止的調柔,但卻未完全達成真正止的調柔
,這些也可稱為定止性的禪修。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7-11 23:44: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