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40(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4-07-13 01:35:07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4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二百零九頁,從第六行看起,看註解:
  「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
發無上宏深大願,故號願王。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文曰」,第十八願的經文,「十方
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第十八願的經文,我們擷取其中的精要,就是大願
的核心乃是第十八願,然十念必生,這就是究竟方便。念老註解裡頭告訴我們,至於講到
專接凡夫,凡夫是指六道,這顯示如來,這個地方的如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盡的慈
悲,大慈大悲。世尊憫念末世凡夫,這個世尊也是稱的阿彌陀佛。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
尼佛跟彌陀一樣,憐憫末法時期的凡愚;換句話說,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大眾,障深
苦重。我們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深深的遭受到,完全在這個環境裡面生活過來的,沒有
學佛之前沒有這個感覺,學佛之後深深感覺到,經上所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
  我們再從來佛寺海賢老和尚,看看他的一生,一百一十二年,非常不容易。生活在清
朝末年,他是光緒二十六年出生的,那一年公元是一九00年,家境非常清寒,遇到荒年
,旱災,鄉下農夫,他們是耕田的,沒有收成,沒有收成就沒有飯吃,父親出去要飯,做
乞丐養這個家,你說多不容易。又很不幸遇到土匪搶劫,土匪燒這個村莊,他好心擔著水
去救火,被土匪發現了,活活的打死。母親一個人帶著五個小孩,那個生活的困苦我們可
想而知。海賢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他是老三,到他二十歲,母親勸他出家,他自己也認為
出家好。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從小也是做苦工,這麼樣生活下來的。出家之後,這是
民國初年,滿清亡國,軍閥割據,整個社會動亂,接著遇到抗戰,日本人侵略,八年抗戰
,你仔細觀察這一生過的是什麼日子。佛菩薩看到了,自然觸動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憐
憫這個時代的苦難眾生。像這種苦難,我們相信不只這一處,十方諸佛剎土三界六道還有
比我們更苦的,將來我們在後面經文可以念到。
  阿彌陀佛在因地,沒有成佛之前叫因地,發無上菩提心,願意幫助苦難眾生,拯救這
些人,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為這樁事情。這是說明極樂世界的來源,彌陀為什麼發
心、為什麼建立,真的慈悲到極處,幫助這些凡愚,不是這個法門,這些苦難眾生永遠不
能夠離苦。成佛之道是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難,所以要講究竟方便。究
竟方便就是一點都不難,只要你能信,你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你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
條件就具足,一切方便法門當中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了。你看四個字,「信願持名」,蕅
益大師在《要解》上說的,大師講得非常好,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應。《無量壽
經》佛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往生的條件。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真
信、真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菩提心就有了,持名就是一向專念。四個字,印光大師看
到佩服得五體投地,真正是簡明扼要,簡單明瞭,非常扼要。男女老少、賢愚不肖,人人
有分,真正是究竟方便法門。
  發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的來由,是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上出家的名號
,法藏比丘,他發的願,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裡頭特別是六道眾
生,以這個為對象,怎樣幫助這些人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一生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這個事不是容易事,向老師請教。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老師並沒有教給他什麼法
門,只是教他去參學,你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去參學,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去參
觀、考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你看諸佛世界哪些好的,你記住;哪些不好的,你把它
放棄,將來你建成這個世界,那就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美好的精華。法藏比丘聽懂了,極
樂世界之由來不是憑空想像的,是真正去考察得到的結論。這個總結就是四十八願,一切
諸佛剎土裡頭最精彩的,他就依這個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人工,無需要繪圖施工,
為什麼?法性土,從自性裡面流出來,正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我們套這一句,何期自性能現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界從阿彌陀佛心想生,
阿彌陀佛的心想就是四十八願,從四十八願生出來的。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深信不疑。怎麼修行?一部經、一部註解、一句佛號就行了
。這一部經要去念,不要去想,用讀經的方法修念佛三昧。如果想經裡頭什麼意思,定就
沒有了。我們不是求解義,經是無量義,我們要求解義,那就是胡思亂想,完全錯了。一
切佛經,大小乘佛經,統統是無量義。如果我們不求定、不求慧、不求開悟,經典裡面佛
怎麼教我,我就怎麼樣去做,這是下下根人學佛。能不能得受用?能。得什麼受用?來生
可以得人身,修得好的可以生天,告訴你出不了六道輪迴;要想出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
戒定慧。戒是方法、是規矩,「讀書千遍」,這就是方法,「其義自見」,那就是結果。
書裡頭的意思豁然明白了,這是什麼?從定開慧了。規矩裡頭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
時薰修」。學得太多太雜,你不能得定,它障礙你得定。定就是一心。放下萬緣,連經教
都要放下。《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說得
好。這個意思就是說,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你是一門深入,統統能得定,統統能
開慧,這就是平等沒有高下。所以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頭只選一種,不要選多。四弘誓願裡
頭有,第三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怎麼叫我學一樣?中國古時候私塾老師教童蒙,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同時學兩門功課。為什麼?這就是佛講開悟的方法,儒接
受了,道也接受了,初學的人全部都是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法門無量誓願學?開悟了,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怎麼樣?廣學多聞。這方法不一樣,初學啟蒙方法是一門
,開悟之後是無量法門,那個時候學習很容易,一看一聽全明白了。
  無量法門,龍樹菩薩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開悟了,證得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四十
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廣學多聞,用多少時間學完?三個月。能不能?我們相信可能。為
什麼?我們看到惠能大師的例子。惠能大師開悟了,要知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聽經
,我相信頂多不過兩個小時,這是他一生就聽這麼一次經。五祖在方丈室裡頭,半夜三更
給他講《金剛經》,肯定不要書,講《金剛經》的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
概是全經四分之一,《金剛經》是大概五千多字,應該是講到一千字的樣子,他就開悟了
。說出五句話,那就是他的報告,他的博士論文。五祖一聽,行了,衣缽就給他,後面不
要講,全通了。不但是《金剛經》通了,《般若經》全通了,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般若
,你看,他一、二個小時就通了,這個方法妙。
  他在逃難的路途之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也是一生一部經,一門深入
,長時薰修。她選擇的是《大涅槃經》,《大涅槃經》有四十卷,分量很大,每天讀誦。
她在念經的時候,惠能大師坐在旁邊聽,等她念完的時候,他把這段經文的大意講給比丘
尼聽。無盡藏比丘尼聽到,佩服得五體投地,捧著經本來請教。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
你不認識字,怎麼能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學經不學經沒有關係。無盡藏
比丘尼開悟了,在他會下一生當中四十多個開悟的人,是無盡藏跟惠明法師這兩個人領先
,最早開悟的。為什麼會開悟?一念真心就開悟了。一念的時間很短,我們看彌勒菩薩的
說法,用現在一秒鐘,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二千一百兆。一秒鐘二千一百兆個念頭,裡
頭一個念頭覺悟了,念念就覺悟了。這一覺妄心就不見了,念念都是覺,那就是真心。真
心是不生不滅,妄心是生滅心。你看妄心斷掉了,真心現前,真心照見,遍法界虛空界沒
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古人都是這樣的,一生專攻《法華經》。念《法
華經》的人很多,《法華經》雖然只有七卷,但是分量很大,通常一個人一天念一遍,他
誦三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念了三千遍,沒見性。到曹溪去拜六祖,現在的南華
寺,見六祖頂禮三拜,頭沒著地。他起來之後,六祖問他,你剛才三拜頭不著地,這表示
什麼?傲慢,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也很老實,他誦《法華》三千部。這不容易
,一天誦一部,三千多部差不多十年。六祖問他,《法華經》佛說的是什麼?他講不出來
,回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你既然念得很熟,念給我聽聽。《法
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就告訴他,不用念了,我全明白了。你就想想
看,開悟的人他學東西多快,二十八品經第二品就全明白,後頭就不聽了,講給他聽,他
開悟了,再拜的時候頭著地了。
  這就是說,沒有開悟,費多少力氣,讀多少經,死記經文,不開悟。佛用的方法,活
的方法,知道自性裡頭具足圓滿的智慧,只要見性,這個智慧就現前。智照外面的境界,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需要學,一看就明白了,一聽就明白了,一聞、一嘗,六根對六
塵作用,徹底明瞭。這是為什麼要求得定、開悟,道理在此地。你要不開悟,一輩子、十
輩子、無量劫,你都沒有辦法統統搞清楚,那太難!如果開悟了,一部經,釋迦牟尼佛講
很長的時間,你聽幾句就明白了,不必要聽完,不必要學完。世尊教學是用這個方法,戒
定慧這個方法稱為三學,通達無上菩提。不是叫我們記,記問之學,連孔夫子都不重視它
。夫子說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孔子注重什麼?注重開悟。悟是活的,是
智慧,不是知識。孔子的學生,譬如問仁、問孝,孔子對每一個問的人講的都不一樣,為
什麼?應機說法。如果是記問之學,說的肯定是一樣,死的,不是活的;開悟之後是活的
,不是死的。一一法都具無量義,這才管用。管什麼用?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
,幫他們解決疑難雜症,真實智慧,不是知識。
  今天全世界,中國古老是求智慧,現在不求智慧,學外國人求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
題,科學製造這些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科學家知道,現在社會問題要不能解決,三、五
十年之後這個地球會滅亡。這就是科學家的結論。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意思就是說,
人類會在地球上絕跡,科學發展到最後。如果中國傳統學術發展,大乘佛法發展,到最後
是什麼?地球變成極樂世界,不一樣,真會變。為什麼?境隨心轉,人人有自信心,科學
裡頭沒有。自信心是什麼?自己相信本性本善,相信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既然有佛性,當然能成佛,他有信心。相信佛在《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跟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本性本善,對這個有信心。
  人人都是至善,究竟圓滿的純淨純善,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了。迷了就有苦、就
有煩惱、就有苦報,十法界是果報。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極樂,只有心現,沒有識變。一
真法界裡頭沒有八識,沒有阿賴耶,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那我們今天,我們
的大圓鏡智變成阿賴耶,我們的平等性智變成末那,我們的妙觀察智變成第六意識,我們
錯了。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最初的一念不覺,以後演變成念念不覺
,相似相續,造成現在這個環境。自己念頭造的,本來沒有。自己造的是真有嗎?不是,
假有,像作夢一樣。《金剛經》上佛說得好,「一切有為法」,有為就是生滅法,阿賴耶
變現的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它存在的這個時間就像電一樣,一閃就沒有了
。這一閃我們看不到,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不到,為什麼?速度太快了。我們一般人的
肉眼,大概這一閃半秒鐘,我們會感覺到光閃了一下就沒有了;一秒鐘能夠看到光裡面的
境界,這光裡頭什麼東西?有人,有山河大地,有樹木花草,一秒鐘可以,有個印象,很
模糊。所以許許多多細念糾纏在一起,讓我們感到有個幻相。
  我們用看,電影,現在的電影用數碼,過去舊式的電影,現在年輕的小朋友大概不知
道,沒有見過。舊式的電影是動畫,我這有這個底片,這是舊式電影,是動畫構成的,這
裡頭都是幻燈片。這個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打到銀幕上,就是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在銀幕
上停留多少時間?二十四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二十四張,它在那裡轉動,一秒鐘二十
四張。一秒鐘我們能看到裡面的畫面,裡面的一些動態能看到。如果我們把二十四張裡面
留一張,其他的二十三張統統抹黑,放在放映機上會有什麼一個現象?那個現象是二十四
分之一秒,會感覺到光一閃,光裡頭什麼東西沒看見,就沒有了。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
就看不到了。現在把這個頻率加到一秒鐘多少張幻燈片?二千一百兆,它就在我們面前,
我們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我們六根
接觸的六塵境界全是假的,連假相我們都沒有看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舌都不起作
用,它太快了。必須要照彌勒菩薩這個講法,至少要一彈指,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
彈指我們只看到一道光,甚至於連光都沒有覺察到;二個彈指、三個彈指,可以能感覺到
一道光;六、七個彈指,看到這光裡面有些什麼,才能看到,一看到就沒有了。這是科學
家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
  電視頻率比電影高,電影,舊式動畫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畫面,一秒鐘。電視,
不是現在的電視,應該是三十年前的電視,五十張,所以它比電影逼真。現在是用數碼,
數碼一秒鐘一百張,所以看到就好像是真的一樣。阿賴耶裡面多少張,一秒鐘?如果彈指
七次的話,一秒鐘是二千一百兆。那就變成什麼?真的,這不是假的,完全是真的,其實
全是假的。一秒鐘裡面出現二千一百兆,不能不知道。科學對於佛法有很大的貢獻,沒有
科學家這個發現、這些報告,我們對經上講的這個莫測高深,只有仰信。老實人,仰信,
不敢懷疑。不老實的人,他就懷疑,佛所說的不合於科學,用科學一檢驗,他的問題百出
,換句話說,他就否定,就不能相信。好在今天量子力學證實了一部分,對於沒有證實的
也不敢大意了,認為什麼?我們的科技還不夠,科技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佛經上所說的可
能比我們的科技還要高出很多倍。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4-07-13 09:50:00
阿彌陀佛!
作者: zxc123   2014-07-13 11:58:00
感恩!阿彌陀佛!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見)   2014-07-13 17:51:00
隨喜讀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