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攝持六度決定 (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01 21:09: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 pg259L8~pg259L11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學處;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
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
滿之體,當求定解。
───────────────────────────────────────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菩薩精勤利益有情之時,修習施捨饒益他人;又以持戒不
損害有情;他人損害也不報復,仍然以安忍而作利益。因此,成辦利他必須依賴前三度。
修習靜慮,令心安住所緣;依定修持智慧,令心解脫;利他與自利二者的根本或所依即是
精進。以自利而言,首先智慧決定,因為唯有智慧才能得解脫,即使有智慧,若心散亂也
是沒有用,需靜慮令心住定,才能隨心所欲地安住在善所緣上,為了獲得禪定,精進是很
重要的,所以就自利而言,精進、靜慮、智慧後三度決定。所說的“住”和“脫”,應當
辨別其各是何者的結果:心安住所緣是修習靜慮的結果,解脫生死是修習智慧的結果。若
能辨明這二者的差別,就不致於把寂止誤認為勝觀。比如,有人認為自己護持心的程度很
深,其實這也只是靜慮的一部分(尚且不圓滿靜慮度,何況圓滿六度)。因此,應對六度
圓滿之體性求得定解。若對六度圓滿的體性獲得定解,則不會產生各類修行上的偏差,即
不會把寂止當成勝觀,不會以智慧而捨棄方便,不會偏於自利,也不會忽視前前而只重視
後後等等,有很多必要。
■ 解說──
《莊嚴經論》說成辦二利,六度決定。成辦究竟利他,必須修布施﹑持戒和忍辱;成
辦究竟自利,必須修靜慮和慧度;要成辦究竟二利,必須修精進,前已詳釋。「故」是作
總結,以前述為理由,成辦二利,六度決定。其根據是:
請看文,「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由此成立前述意義。「利有情」是利他,必須修布施(捨)﹑不害(持戒)和忍(忍
辱),要成辦利他必須修布施﹑持戒和忍辱三者。
「住」是靜慮,「脫」是慧,「根本」是精進,由此三成辦自利。
字面上看不到「精進」二字,和前面的「此即彼等一切根本」,字面上也沒有「精進
」的字眼,可是,它的意思是「精進」。精進可成辦自利和利他。
請看文,「此中利他非一切種」
「利他非一切種」應該譯為「利他無一切相」。言:「利他無一切相」,義指:自利
有一切相,利他無一切相。《莊嚴經論》說「一切自利行」指若這樣修持,利他將無一切
相,自利則有一切相。「一切相」是究竟利他,例如自心續已解脫我執和我愛執,這是究
竟自利。只修布施﹑持戒﹑忍辱,這三者雖是利他,卻無法安置他有情於解脫和遍智果位
,故利他不是一切相。所以,只有這樣修持,則利他將無一切相。
這裡的「相」的意思是「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圓滿的」,所以,「一切相」就是
究竟圓滿,無論是自利或利他,究竟圓滿的角度自利,究竟圓滿的角度利他。前面這樣的
修行對自利來說是究竟的,它有去除我執和我愛執的這種利益,透過禪定度和智慧度去除
我執和我愛執來利益自己,所以是究竟圓滿的利益。利益他人是布施度﹑持戒度和忍辱度
,透過這三個來利益並不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利益。
所以,「此中利他非一切種」就是在前面的修行中並沒有究竟圓滿的利益他人,對其
他人沒有究竟圓滿的利益,對自己有究竟圓滿的利益。所以,第三個數量決定就是講怎樣
才可以究竟圓滿的利益他人。所以,自己要先成佛,然後再把其他眾生帶到佛位,或者是
自己要先了解空性的道理,然後才可以講給別人聽,自己要先修得好,然後才可以幫助別
人。所以,第二個階段數量決定就是說到對自己究竟圓滿的利益,然後第三個數量決定才
是講到對其他人究竟圓滿的利益。
《莊嚴經論》的最後一句「一切自利行」,宗大師將之解讀為「一切無利他行」,故
說「此中利他無一切相」。要這樣了解「一切相」的意思。
另外《莊嚴經論》提到「住脫」利益,即靜慮和般若的利益。
請看文,「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是寂止
,不致誤為毗缽舍那。」
使心安住於所緣境,這是靜慮的行跡;解脫生死是慧的行跡,靜慮和慧的行跡不一樣
,故二者不同。一般禪修,是要止觀雙修的,但有人會自以為是止觀雙修,這是將奢摩他
誤為毗缽舍那。若能分辨二者差別,就不會把奢摩他誤為毗缽舍那了。因此宗大師針對《
莊嚴經論》的密意加以解釋。
請看文,「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如是」是總結。由此可知六度可成辦自利和利他,要成辦自利和利他一定要修六度
。有人認為修行主要是打坐禪修,而且認為這才是最甚深的修行。實際上,從大論著的論
義看來,那只是靜慮的一分而已,沒有圓具靜慮;如此怎能圓滿六度呢!故於為何須要圓
滿修持六度應得決定解。
要成辦自利和利他,一定要圓具六度,對此一定得決定解。
介於第二點和第三點之間並沒有一段明顯的銜接文,但從《莊嚴經論》後面的「此中
利他無一切相…」到最後的「…當求定解」,有銜接文的意思在。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02 00:14: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