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 pg260L3~pg260L7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學處;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
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
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
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由是因緣,欲入大
乘棄捨六度,實為相違。
───────────────────────────────────────
.午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量決定。一、對於已獲的財位無所貪著,對於未獲的財位
心無希求,由此便能不顧戀財位。二、不貪財位,則能守護好學處,受持戒、恭敬戒。三
、依靠有情和無情所引生的眾苦都能安忍,故而不起厭離。四、修持善法內心勇悍無有厭
倦。五、六、修持奢摩他的無分別瑜伽和毗缽舍那的無分別瑜伽。以這六事攝盡了一切能
趣入大乘的行為,這些是由六度依次引發的,此外不需更多。如彌勒菩薩《大乘莊嚴經論
》說:“對內外一切受用不歡喜、不貪著,對戒律極其恭敬,連微小的惡作罪也不造作,
對依有情和無情所生的眾苦不生厭離,以及修持善法無有疲厭,即是安忍和精進,以靜慮
一緣專注而安住的無分別瑜伽,及以智慧對諸法都無分別的瑜伽。一切菩薩的行為唯一是
此六者,大乘行為盡在其中。”(不貪著受用而恭敬學處,安忍依有情、無情所生之苦,
於一切大乘道心不捨離,從而修行止觀所攝的一切聖道,由此將圓滿一切大乘。對此,在
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由於趣入大乘的行為唯一是六度,因此,欲趣入
大乘卻捨棄六度,實際是自相矛盾。
■ 解說──
請看第260 頁第二段,「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謂已得財位無貪著,及於未得
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
這是講到「少欲知足」,於已獲得的財富無貪著,於未得之財富不生希求之貪,才能
於財富無顧戀。這是布施度的修行。
請看文,「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
若有布施度,則不顧戀財富,將能善守學處。無法善護學處,主要是於妙欲貪著故;
若於色聲香味處等妙欲無貪﹑無顧戀,將能善守學處,並受戒﹑敬戒,亦觀財富無意義,
相反的,觀見戒具有意義,因而歡欣﹑恭敬持守戒。這是持戒度的修行。
請看文,「依情非情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
這是忍辱度的修行。苦的來源有兩類,一類是有情,一類是非有情。不管是哪一類,
遇到苦時,都應不厭修忍辱。
請看文,「修善作勇悍無厭。」
這是精進度的修行。修善行時要防止心厭煩﹑沮喪,有二方法,即忍辱和精進。
請看文,「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
「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這是靜慮度的修行。「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這是般若度的
修行。
請看文,「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所趣),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以此六事能攝一切修行。大乘行者的責任很大。大乘的「乘」是擔子﹑責任的意思,
大乘是大擔子﹑大責任。「攝盡一切大責任」,六事中含攝大乘行者應修的所有責任,此
由六度次第成辦,無須更多。六度含攝前面的六事,六事含攝一切大乘。
六事是剛才說的,第一「於諸財位不顧戀」,第二「受戒敬戒」,第三「於苦能堪忍
」,第四「於行善勇悍無厭」,第五「修奢磨他無分別瑜伽」,第六「修毗缽舍那無分別
瑜伽」。
「以此一切能趣大乘」這句應譯為「以此能趣一切大乘」,其中「以此能趣」是能趣
之大乘,「一切大乘」是所趣之大乘﹑所趣之佛果。「六事」是能攝者,是六度所攝。「
以此能趣」類似「道波羅蜜多」,「道波羅蜜多」是能趣之波羅蜜多。「果波羅蜜多」是
所趣之波羅蜜多。
「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的「此」應譯為「彼等」指能攝者(六事),六事是
「1 於諸財位不顧戀﹑2 受戒敬戒﹑3 於苦能堪忍﹑4 於行善勇悍無厭﹑5 修奢磨他無分
別瑜伽﹑6 修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彼等亦由六度依次成辦」,六事亦由布施度成辦
1「於諸財位不顧戀」。由持戒度成辦2「受戒敬戒」。由忍辱度成辦3「於苦能堪忍」。
由精進度成辦4「於行善勇悍無厭」。由靜慮度成辦5「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由慧度成
辦6「修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六度能成辦一切,故無須更多。既然無須更多,那麼,
六度能成辦一切大乘(六事),由六事攝一切大乘。這正是此科判「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
決定者」的意思。
六事是攝者,六事對一切能趣大乘是能攝,六度攝六事,六事攝一切大乘。
應該說:由六度成辦六事,由六事攝一切大乘。看來,由六度成辦六事,六事攝一切
大乘。六度可成辦六事﹑可成辦一切大乘,故六度之外,不須更多。接著引述《莊嚴經論
》為根據。
請看文,「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
「不樂著受用」是於諸財位不顧戀,指布施度。「極敬」是受戒敬戒,指持戒度。「
二無厭」是無厭於苦和無厭於善行,指忍辱度和精進度。「無分別瑜伽」是修奢摩他無分
別瑜伽和修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指靜慮度和慧度。
「諸大乘唯此」是諸大乘唯攝於此,此六事含攝一切大乘。由六度成辦六事。六事僅
由六度成辦而已,故說「諸大乘唯此」。
《莊嚴經論》的意思是:一切大乘的修行都攝於此六事,不是攝於六度,六事由誰成
辦呢?由六度成辦。《莊嚴經論》說的「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是六
事,由六度成辦的六事,六事盡攝一切大乘的修行。
「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此六事是大乘應修持的,因此宗大師趁
此機會順便破除對方的主張。
請看文,「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棄捨六度,實為相違。」
既然說此六事是大乘應修持的,因此若欲修持大乘,必須修六度,須由六度成辦六事
,因此,支那和尚主張:「修持大乘,或修能證佛果的方法,只修空性即可,不須全修六
度」,這是自相矛盾。因此宗大師趁機破除他的主張,說「欲入大乘棄捨六度,實為相違
」。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