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布施波羅蜜〉 pg270L2~pg270L9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科判:{卯三、布施差別─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懱恐
怖退弱,增長勇悍。
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而施。
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而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除苦力本性苦
故。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無上菩提有勝
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復次,當無邪命意樂,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應慮貧而不行施。
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
等過,無宣布心,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
.無依止意樂,即不求名聲而佈施。無怯弱意樂,即佈施前歡喜踴躍,佈施時內心清淨
,佈施後心不後悔。聽到菩薩廣大的佈施善行時,不應輕蔑、恐怖、退怯、軟弱,而應增
長勇悍歡喜。無背棄意樂,即對親友、怨敵和中庸者不隨從朋黨,以大悲心平等佈施。無
望報意樂,即並非希望對方報恩而佈施,而是因為見到眾生缺乏安樂、被愛火焚燒、沒有
遣除痛苦的能力、本性是苦的緣故,菩薩深生悲憫而行佈施。無希望異熟意樂,即不希求
來世異熟身、財圓滿,因為觀見一切有為法皆無實義,而無上菩提具大利益之故;這並不
是破斥暫時希求這些樂果,而是破斥唯獨以三界身、財為究竟之所求。又應當遠離邪命意
樂而佈施,所謂邪命意樂,即心想:我作佈施,國王等知道我能佈施,便會恭敬承事我。
不應當顧慮施捨之後自己會貧窮而不佈施。對乞者沒有欺誑之心,也沒有心不歡喜的忿恚
和散亂心。乞者來作各種邪行,應當心無厭患。雖然見到乞者有欺詐等過失,但也沒有宣
揚他人過失的心,對於從別別佈施自然產生別別果報,菩薩深生勝解,內心深忍而佈施,
不因任何境緣而動搖自己的佈施。
■ 解說──
請看文,「3 當無依止意樂者,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
布施後不應期望得到今世好名聲,應以無寄望之意樂行布施。
到此,已講解了十種應斷意樂中的第三種。
我們現在聞思的是菩提心及菩薩行之法,作此聞思必定在心續中種下證得大乘法之果
報,圓滿菩提的因,依此祈願將來能證圓滿菩提,報答有情恩澤,請以此動機聽聞。
現在講到財施的方法(第268 頁),此分二科判:「實捨財施﹑唯意樂施」,1 實際
施捨財物,2 無法實際施捨時,以意樂施捨。「實捨財施」中的「捨財道理」又分四科判
: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施何等物。
其中的「惠施何田」已講解完畢。「何心惠施」又分總別二種,「總」已講解完畢,
現在講到「別」。「別」中講到「當斷除何種意樂」,此中分十,今天從第四種「當無怯
弱意樂」開始講起。前三種意樂是「無惡見取意樂﹑當無高舉意樂﹑當無依止意樂」,這
些已講解完畢。
請看第270 頁第二行下面,「4當無怯弱意樂者,謂施前歡喜,施時心淨,施後無悔
,聞諸菩薩廣大施時,莫自輕蔑恐怖退弱,增長勇悍。」
還未布施前要歡喜;布施時心要清淨,不要想「我須要此」而捨不得施捨,心要清淨
;布施後不後悔;要增長歡喜心。如此稱為「無怯弱意樂」,布施時須要如此的意樂。
請看文,「5當無背棄意樂者,謂於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悲心施。」
布施的對境有三種:敵﹑親﹑中庸,不可偏私,不可對怨敵給一點點﹑中庸給多一點
﹑親者就大布施,不可偏私,應悲心而施。
請看文,「6當無望報意樂者,謂非望他報恩施,觀諸眾生缺乏安樂,愛火所燒,無
除苦力,本性苦故。」
布施時不可寄望對方將來的回報,應思惟﹑應觀眾生缺乏安樂,被強烈貪愛火所燒,
彼無去除痛苦的能力,本性痛苦,觀見已真心行布施,不可寄望對方的回報。
請看文,「7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觀一切行悉無堅實
,無上菩提有勝利故,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
布施時不寄望來世獲得大受用的異熟果報,其原因是來世的身﹑受用等都在有為法之
苦的範圍中,隨著業惑而轉的有為法都是「無堅實」,毫無心要,不管怎樣的異熟果報都
被輪迴所攝,隨業惑轉﹑無心要,因此不寄望此,思惟有為法的過患;「無上菩提有勝利
」,即不寄望異熟果,真心布施,會更接近圓滿菩提。「接近圓滿菩提」是我們所要的;
寄望異熟果,反而離圓滿菩提更遙遠。圓滿菩提和輪迴二者是選項的話,當然要選圓滿菩
提,若選擇圓滿菩提,就應遮除寄望異熟之意樂。
「非破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仍須要有受用,講了布施功德
﹑必須布施,之後,要破除認為現前獲得的身受用等異熟果是究竟的所應得,一般還是會
想「布施得受用」,這是布施功德。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在此詳細地解釋到「非破
現前希此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現前」是增上生果報,不是究竟果報,
是短暫的果報。
請看文,「復次8 當無邪命意樂,謂念行施為國王等知其能施,起敬事,不應慮貧不
行施。」
應無此邪命意樂。布施時心想:「(1)國王等若知道,可能會起恭敬承事,多捐一
些錢;(2)擔心布施後會變窮」。若有此兩種想法,就不會想要布施。此是第八種。
請看文,「9 又於乞者無欺誑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亂。」
第九種是對乞討者起了種種看法,心想騙他,在他身上胡思亂想,例如對他不高興﹑
生氣,不是真心想布施。不應如此「心行散亂」。
請看文,「10乞者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等過,無宣布心,從別別施生
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
認真算的話,有十一種。「無宣布心,從別別施生別別果,深忍而施不為他動。」意
即對乞討者無厭患,不聽他人說布施的壞處,也不管布施後乞討者是否一再來乞討,不管
別人怎麼說,不受影響,相信布施必有善果,下定決心布施。
又有另一種計算方式,若根據《四家註》的計算方式(此是四種註解合成一本的《廣
論》注釋),請翻回第269 頁:1 無惡見取意樂;2 當無高舉意樂;3 斷除瞋恚意樂,講
《清淨業障經》的內容;4 無自讚毀他意樂,講《無量功德讚》的內容,自讚毀他是菩薩
戒的第一條根本墮;5 無依止意樂;6 當無怯弱意樂;7 無背棄意樂;8 無望報意樂;9
無希望異熟意樂;10無寄望卑劣意樂,即「非破現前希此諸果」,不寄望獲得人天增上生
果報,要寄望獲得圓滿菩提果報;11 當無邪命意樂。
剛才講的十種分類法,即廣論的分類法,是法王在解此時的分類法,另外的十一種分
類法是根據《四家註》的分類法。
《四家註》說的「10 無寄望卑劣意樂」比較不清楚,看似從「9 當無希望異熟意樂」
岔分出來的,從「非破現前希此諸果」這裡分出來的,意思是不破除寄望現前獲得的果報
,要破除「唯以三界身財為所欲得」,因此「10無寄望卑劣意樂」的意思也包含在「9 無
希望異熟意樂」中,沒有其他意思。《四家註》只將之另立一項而已。
《清淨業障經》和《無量功德讚》是前述「2 當無高舉意樂」的能立因﹑根據,可是
《四家註》對於兩種能立因,又另算為不同的意樂,這樣的計算方式有點奇怪。意樂很重
要,以惡劣意樂布施絕無益處,在此多處談到應斷惡劣意樂,應具足的意樂有三種「緣所
為事﹑緣所施物﹑緣行施田」。
在此對於應斷之惡劣意樂講得很廣泛,因為只要有絲毫的惡意樂,布施即成為不清淨
,故斷除惡劣意樂,極為重要。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