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99)次第決定(1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11 13:44: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99) pg345L9~pg345L11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續)丑五、次第決定
───────────────────────────────────────
【又此止觀次第,是就新生之時應如是修,若先已生,則無決定次第,亦可先修毘缽舍那
,次修奢摩他。】
何故《集論》說有先得勝觀而未得止,彼應依觀而勤修止耶?】
答,此非說未得第一靜慮未到定所攝之止,是說未得第一靜慮三摩地以上之止。】
───────────────────────────────────────
.又特別說明,這裡所說的止觀次第,是就最初生起止觀來說,初得止觀者一定是先止
後觀次第決定;如果已經生起止觀之後,修習次第便無決定,也可修毘缽舍那的勝觀,再
修奢摩他的安止。(初得止觀者與已得止觀者,次第有差別,底下有個問答說明)為何《
阿毘達磨集論》當中說,那些已得勝觀尚未得止的人,應當依所得的勝觀而勤修止呢?答
,集論所說的“未得止”,並不是說沒有得到初禪未到地定所攝之奢摩他,“未得止”是
指沒有得到初禪根本定以上之奢摩他。
■ 解說──
1.修習止觀,在未得止觀前,一定是先止後觀。已得止觀,止觀二者都具有了,則無一
定次第。
2.關於無著菩薩所說,有已得勝觀而未得止,因此必須依著觀而勤修止,此處的「止」
不是初禪未到地定的止,而是說尚未得到初禪第一靜慮三摩地以上的止。例如,以初
禪近分定所攝的觀,來勤求初禪根本定,這叫先觀後止。
3.未到地定,梵語anagamya-samadhi,新譯「未至定」,義為「未到根本定」,特指初
禪之近分定,因為它與其他七個近分定不同,故立別名。
4.《現觀莊嚴論》第一品提到四色界定與四無色界定,三界中,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的
劃分,有十六種禪定或稱為十六觀行。色界八種觀行:初禪近分、初禪正行,二禪近
分、二禪正行,三禪近分、三禪正行,四禪近分、四禪正行。無色界八種觀行:空無
邊處近分、空無邊處正行,識無邊處近分、識無邊處正行,無所有處近分、無所有處
正行,非想非非想處近分、非想非非想處正行。色界與無色界合有十六種觀行(八種
近分、八種正行)。
5.要得到色界與無色界十六觀行之正行定,需以其正行定之前近分所攝的觀,來得到正
行的根本定。初得止觀者,先止後觀,在得到欲界定(成辦九住心)之後,繼續用功
,得到身心輕安樂所攝的奢摩他安止,得奢摩他安止與得初禪近分同時,進入初禪第
一靜慮所攝之初禪近分定,依初禪最初近分(奢摩他安止)繼續用功,經初禪近分所
攝的觀行──正式止觀(奢摩他安止、毘缽舍那勝觀)得到後,開始觀察滅除欲界煩
惱,欲界煩惱完全滅除的同時,即得到色界初禪第一靜慮根本定的正行。依初禪近分
所攝的觀行成辦初禪第一靜慮根本定的安止,稱為依觀得止。奢摩他安止得到之後,
要在毘缽舍那勝觀的觀修上繼續勤修,才能引發第一根本靜慮安止,故說「先得勝觀
而未得止,依所得的勝觀而勤修止」。
6.和初禪近分的道理一樣,從初禪靜慮進入二禪靜慮,要得到二禪靜慮的正行定之前,
同樣需要近分,二禪的近分觀行是把初禪的煩惱滅除,初禪的煩惱滅除同樣要透過這
些加行準備(近分觀行)工作,當初禪靜慮的煩惱滅除時,就得到二禪靜慮根本定安
止的正行。從二禪靜慮進入三禪靜慮,同樣要透過此近分的過程,三禪靜慮進入四禪
靜慮也是一樣,乃至色界四禪靜慮進入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
非非想處,都是依此過程進行。
7.以上,色界定和無色界定,四禪八定的近分與正行,共有十六種觀行。粗靜相道四禪
八定的進程,是依著下地的觀,來修上地的止,觀察下地粗重過患與上地靜妙殊勝,
在下地時以上地近分定所攝的觀,來修得上地正行定所攝的止。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11 16:33: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