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15 13:29:16《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月稱菩薩造論
宗喀巴大師疏
翻經沙門釋法尊謹譯
───────────────────────────────────────
乙二、正出所造論體。分二:丙一、因地,丙二、果地。
初又分三:丁一、總說此宗修道之理,丁二、別釋異生地,丁三、廣明菩薩聖地。今初
若謂此論隨順龍猛抉擇菩薩甚深廣大之道,未知龍猛宗於趣入佛地之道次第如何?
曰:應先以聞思力抉擇龍猛菩薩等宗義,於修行之真實道獲大信解,不為諸餘似道所
引。若於諸大論師之論典專精研習,而於修道之理心無定解,則彼聞思未見扼要。雖於大
乘多施劬勞,終難得真實之果。故於修道之次第,當勤求了知。
龍猛菩薩說道之一分者多,說道之全體謂依深廣二分者,現有三論。
一、《寶鬘論》,「本謂菩提心」及「大悲為前導」等,前已引訖。論中又云:「菩
薩諸功德,今當略宣說,謂施戒忍進,靜慮慧悲等,施謂捨自利,尸羅則利他,忍辱離瞋
恚,精進長白法,靜慮專無染,慧抉擇實義,悲於諸眾生,一味大悲慧。施富戒安樂,忍
悅進有威,禪靜慧解脫,悲修一切利。此七能盡攝,一切波羅蜜,得不思議智,世間依怙
尊。」此即說六度與勝利,及大悲之助伴,皆應修學。論中又說,諸行以菩提心為前導,
及由諸行進趣菩薩十地等。
二、《法界讚》,說皈依,次發菩提心,修習十度增長界性及十地等。此即道體之攝
頌。
三、《集經論》,廣釋彼(道體之攝頌)時,復說暇滿難得,聖教難信,發菩提心尤
為難能。又謂普於一切有情發大悲心甚不易。其能斷除毀傷菩薩、輕懱菩薩、諸魔事業、
謗正法等障,則為尤難。此論所說雖較前二論為明顯,然修道之次第猶難了知。
受持此宗之靜天論師,造《集學》、《入行》二論。尤以《集學論》所說顯而且廣。
彼謂先思暇滿難得,於現生中取堅攝義。次修淨信,尤應思惟大乘功德生堅固信,發願菩
提心。次受行菩提心之律儀。次緣自身、資財、善根,總修惠施,守護、清淨、增長等。
又《四百論》亦說甚深廣大之道體。《中觀心論》、《中觀莊嚴論》、《中觀修次第》三
論等,略說道體亦復相同。故住持龍猛宗之諸大論師,所說之道體皆相同也。初修業者於
此等法易生定解之方便,燃燈智於《菩提道次第論》中已顯了宣說,如彼應知。
丁二、別釋異生地
若此論中抉擇菩薩甚深廣大二道及彼果者,則於菩薩道極關重要之異生地諸道次第,
應於禮敬後宣說,今未說彼而即說聖地何耶?
答:已於禮敬時說。前明修三種因乃成菩薩,即是顯示欲入大乘者須先修彼三法,故
此處不復宣說。又彼三法非僅道前須修,即成菩薩亦應修習。其不依二邊之智尤為諸行之
上首。以彼為例,則施等餘行亦皆須學。如《集經論》云:「菩薩若無善巧方便,不應修
學甚深法性,以方便智慧雙運,乃是菩薩之正行。」
此說當學二種資糧雙運之道。僅有智慧或方便一分,不應知足。若全無殊勝方便智慧
,僅修心一境性,尤不可恃。
未知觀察真義正理所破之界限而妄破一切者,現世大有其人。誤以一切分別皆是實執
,謂:「一切名言安立皆唯就他而立,佛果唯有智慧觀空之真如法身,佛色身是所化相續
中攝。」若爾,則以教理成立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從菩薩生等,一切皆非《入中論》
之自宗。彼謂:「修三法乃成菩薩,亦非中觀師自宗,唯就他而立。」總之,凡自宗所應
修之道,悉皆毀謗。與論說自性本空之有情,有六法如水車流轉生死等,悉成矛盾。應知
彼等始從禮供乃至論終,皆是倒說也。
聖地所說修學施等,多有為異生地所應學者,故於現在即應精勤修學。
丁三、廣明菩薩聖地。分三:戊一、十地總相建立,戊二、諸地各別建立,戊三、明十地
功德。今初
此中說極喜等十一地者,如《寶鬘論》云:「如聲聞乘中,說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中
,說菩薩十地。」今依彼論所說十地,及略說佛地為根本,並依《十地經》。彼說極喜等
十地為十種發心者,意取勝義發心。建立為勝義發心之十地,《釋論》以地之體性、何法
攝持、得名,及其名義四義而釋。如云:「菩薩無漏為悲等所攝持,各別分位,名之為地
,是功德所依故。」其體性之無漏智。有說如《俱舍》漏不隨增者,名為無漏,是未解此
宗安立無漏之義。自宗謂實執無明與彼習氣隨一所染,即為有漏,離染之智乃是無漏。如
《顯句論》云:「離無明翳障諸智,非觀待無漏境性。」此復應知:未得佛地以來,其未
為無明習氣所染之智,唯聖根本無分別智。彼亦是暫時。從根本定起,仍生習氣為彼所染
。乃至七地以來有無明染。八地以後與阿羅漢,斷盡能染之無明則無彼染,然仍為無明習
氣所染。又《釋論》說初地始名無二智者,是約無心境別異之二相而說,非謂遠離二邊之
智。又此論師多說離無明翳之智慧,故有說無明及彼習氣盡時智慧亦滅,以為論師宗者,
如觀行派外道,妄計垢盡心亦盡,是大斷見。有說聖根本定中無智者,亦與彼同。《寶鬘
論》云:「見彼則解脫,為由何法見?名言說為心。」此問由何法能現見真理,答以於名
言中由心現見。《法界讚》亦云:「猶如火浣衣,為眾垢所污,投於猛火中,垢焚非衣損
。如是光明心,為貪等垢染,智火燒其垢,非彼光明性。」此說如石綿衣,若有垢染投入
火中,火能燒垢而不損衣。如是心垢用智火燒,僅燒其垢;非光明心亦隨之而盡。
菩薩聖根本智,雖與二乘聖根本智,俱無明習氣所染,現證法性。然安立為菩薩聖地
者,在是否隨大悲轉,有無十二類百種功德等增上。又如上說,於資糧、加行道中,是否
以無量理門觀察二無我之真義,即從彼智現證真理,亦與二乘有大差別。各別分位者,謂
即一無漏智就義別立前後諸分位,即各別諸地。名為地者,以是功德依處,猶如大地,故
立是名。此等是說勝義十地皆依無分別智安立。雖是一智,略以四門差別,各別立為極喜
地等。
一、由功德數量輾轉增長之差別。謂初地中有十二類百功德,第二地中有十二類千功
德等。二,由殊勝神力輾轉增長之差別。有說此謂能動百佛土、千佛土等,然彼已攝入功
德數量增長之內。此中似說各地淨垢之力與進道之力輾轉增長。三,波羅蜜多各別增上之
差別。謂初地布施波羅蜜多增上,二地持戒波羅蜜多增上等。四,受異熟生輾轉增長之差
別。謂初地作瞻部洲王,二地作四大洲王等。以是當知各地無分別智,成就功德數量之功
能,勝劣有大差別,故各別安立為地。各地後得位之功德亦各地所攝,故非唯說根本智德
。
諸地差別雖如上說,然勝義地之所緣行相,則無不同。如《十地經》云:「如空中鳥
跡,智者難思議,菩薩地亦爾,難說況能聞。」此說如鳥雖於空中飛翔,然彼鳥跡,世間
智者語所不能議,心所不能思。如是如飛鳥之勝義地,雖於如虛空之法性中行,然彼行相
,即彼聖者亦不能如自所證而說,聞者亦不能如彼所現見而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