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律海十門》(33) 成就律儀戒之方法-1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3 07:56:08
《律海十門講記》 (33)
智敏上師
丙十 行為合法(身心安樂)
「十者進行(知行合理)依軌則(中律儀)
不為名聞揚自善(縱不得已之自讚亦當觀機如分有時機)
不行覆藏勇露罪(當下棄惡棄不再取)
少欲(心)少求(事)無憂惱(缺乏困苦)
知足常滿(以少觀多以劣觀勝)用節省
堪忍寒熱饑渴苦(以是報障避免此苦復興彼苦故,而況度生豈能安逸。)
求謀不遂無尤怨(增歷練,增福命,了因果。)
諸根調柔動履和(時觀三業心漸趣定)
安靜不掉不隨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見)
威儀閒雅(不粗暴野俗)無急躁(缺慧之馳跑)
如理治心跏趺定(動則敬事止則治心二而不二)」
第十,「行為合法」。「十者進行依軌則」,一切行動都依軌則(律儀)。一切行動
,合理合法,合律儀,律儀就是威儀、軌則。戒條是戒條,而軌則,僧團的規矩都包在裡
邊。
「進行」就是我們的行動,都「依軌則」。這個「軌則」,有幾方面。一個是威儀方
面的行住坐臥,作事不亂動,總是合乎律儀。一個是所作的事情,乞食、托缽、洗缽、著
衣等等,都要如法。
比丘穿三衣有一定的方式,不是拿起來往身上一披就算數。先是這麼疊好,一個角拿
起來,慢慢地展開......,這樣子穿。這在戒堂裡都教過,穿衣、持缽等等都有一定的軌
度。
另外就是在行善法之中,讀誦、聽法、講經等等,做各式各樣善事的時候,也有一定
的方式。這就是「軌則」。這些軌則都要如法,首先要隨順世間,不受世間的譏嫌;但是
全部隨順世間也不行,也要隨順毗奈耶,隨順律法,不能違背毗奈耶。既不受世間的譏嫌
,又不超越律法的原則,這樣子就叫「行為合法」,合乎軌則;在戒條以外的一切行動,
都要依軌則而行。
這個很細緻,我們將來要講《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那就是說除了二百五十條戒之外
的一些動作,行住坐臥的威儀,都要注意。沙彌戒裡邊就有很多威儀,比丘尼戒裡邊也有
這些。
「不為名聞揚自善」,不要讚歎自己的好,菩薩戒裡讚己毀他是犯菩薩根本罪的,不
要為名聞利養而讚歎自己。
「縱不得已之自讚亦當觀機如分有時機」,說自己好,什麼時候該說?在教化人的時
候,偶爾說一下,打個比喻,或者舉個例子,使他能夠進入善道來。這是偶爾用一下,但
是絕對不能為名聞利養。
為了自己名氣大,或者有什麼好名,而說自己好的地方,這是絕對不能做的。我們說
話,在家人總喜歡吹噓自己怎麼了不得,而出家人一定不能這樣做!你這個「了不得」,
你藏在裡邊好了。功德是要藏的,不能到處宣揚。
海公上師說:做一個什麼菜,罎子裡甕在那裡,甕一段時間,這個菜就特別香;如果
你把蓋子開在那裡,那就做不到那麼好吃的東西。功德也一樣,功德是要藏的,越藏功德
越大;你一宣揚,它就跑掉,氣味也走了,都沒有了。甚至產生我慢貢高,乃至著魔,都
有可能。我慢貢高一來,就飄飄然;飄飄然之後,後面的就不可靠。不要為了名聞讚歎自
己。
自己有什麼功德,原則上要保密,不能宣揚。宣揚的壞處,第一是功德不能增長,第
二是增長我慢,第三容易為魔的花箭所中。花箭就是順著你的習氣,你歡喜讚歎,他就儘
量讚歎你,你歡喜怎麼樣,他就儘量怎麼地滿你的願,最後你受他的勾,勾著鼻子就被他
牽起走。
為什麼叫花箭?射進來,很莊嚴,這個箭後頭有花,射在頭上等於頭上戴了花冠一樣
很好看,但是不久就毒發身死。這個花箭裡面有毒,中箭的時候自以為很高興,但是不久
就死掉,所以不要受花箭的所害。
讚歎自己的善法,一般是不能做的,對修行不利;假使是為名聞利養而宣揚稱讚自己
的善法,那更不行。那麼什麼時候要讚揚呢?在當機說法的時候,要舉個例,也可以稍微
地說一下。但是總的原則,避免稱讚自己的善、好的地方。菩薩戒裡邊,自讚毀他是一條
根本戒。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隨便自讚。
一般人都歡喜講自己的善,世間上不修學佛法的人,講了十句話,裡邊七八句都是說
自己怎麼了不得,自己怎麼能幹,自己怎麼聰明,都是世間的那一套,有漏法。我們修佛
法是無漏法,就避免搞這一套。也有些佛弟子,他世間習氣太重,一開口就說自己怎麼了
不得,這就是過去世間上的習氣沒有洗滌的表現。真正的比丘,要避免這些。
「不行覆藏勇露罪(當下棄惡棄不再取)」,另一方面,自己犯了什麼罪、犯了什麼
過失,要趕快地說出來,不要覆藏。要勇於露罪,自己的罪要勇於發露,這樣才有條件改
善、改進。
如果你覆藏的話,大家也不知道,那永遠改不了,而且還會發展得更厲害。自己真正
要改悔的話,非發露不可。在戒律裡邊,懺悔罪障,第一先要發露。
不發露的話,你懺悔什麼?就你自己知道,人家都不知道你在懺悔什麼;這樣子,人
家不知道,自己就膽大了,也無所謂,沒有畏懼心。
而發露之後,你當著人面前把自己卑鄙的行動講出來,就不好意思,在師承面前更不
好意思。那麼自己就由這個慚愧心,下決心以後決定不能再犯,再犯還要這樣來發露,那
多難為情。這樣子才有把罪改除的希望。
如果不肯發露,你這個懺悔是假懺悔,也懺悔不乾淨。所以懺悔之前,一定要發露罪
障,自己犯的罪要勇於發露,不覆藏。這要有勇氣。沒有勇氣的話,就怕人家知道,知道
之後對自己不利嘛,總為了維護自己,這是私心雜念的表現。佛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不
要保護這個我執,要把自己的什麼罪都發露,不覆藏。
「少欲(心)少求(事)無憂惱(缺乏困苦)」,心裡少欲,事上少求。「少欲」就
是看到那些喜歡的東西不去追求;「少求」,得少的、下劣的,心裡不憂惱,也不去追求
。假使分東西,人家拿多的好的,剩下少的、又是差(下劣)的給自己,「無憂惱」,心
裡也不起煩惱。
心少欲,事情上少追求,自己少一點、差一點都不懊惱。我們自己想一想,假使你到
一個地方,法會裡散襯,或者是散東西,大家都散到,就你一個人沒有,你怎麼想?不高
興了:「大家都有,我怎麼沒有啊!」甚至於跟他鬧起來。
「少欲少求無憂惱」,沒有麼就算了,「這個本來就不是我的份,我到這裡來,碰到
了,散點東西,假使我不來,也散不到的」,不要吵。
這些地方,看看都很微細,但是有道沒有道,在這裡就看出來。而更大的關鍵還是你
能不能持戒、能不能穩固地持下去,也在這小地方下手。這是緣起論。這些因緣做到,持
戒決定能夠具足、清淨;如果這些因緣做不到,你說要持清淨的二百五十條戒,那是談不
上的。
「知足常滿用節省(以少觀多以劣觀勝)」,「知足常滿」,得到多少,都知足。不
要再去貪多、貪好,少的也夠了,自己滿足。假使差的,能夠用就行了,不要去求多、求
好;用的時候要「節省」。
這一點,在舊社會的人,基本上都有這個美德。但在新社會裡邊,現在商品社會就是
提倡消耗浪費,所以我看現在年輕人對節約這方面還差得很遠。
我們小的時候,吃飯米粒子掉到地上,上輩要罵的:「農民那麼辛苦,冒著大熱天種
下的糧食,你怎麼老是往地下亂灑呢!」
印光大師更厲害,一個大官,叫聶雲台,他請印光大師吃飯,吃飯的時候,他不留心
,桌子上掉了幾顆飯粒,當下就被印光法師大罵一頓:「這個你都不知節約。」作大官的
人、有大福氣的人尚且要受到訶責,那麼我們現在福氣也不大,你這麼浪費的話......。
我記得過去在四川某校,一個學生,飯吃好了,把饅頭拿回去,幹什麼呢?拿饅頭來
投人。人家走過來,他一個饅頭投過去,丟在人家頭上,當一個開玩笑的東西,糧食這樣
子地糟蹋。
還有一些地方(叢林),倒泔腳的桶裡邊,整個的饅頭,或者半個饅頭,很多丟在裡
邊。這都是浪費糧食的不好的現象。
我們這裡希望大家要節約,因為我們出家人,自己沒有勞動,吃的都是居士供養。這
個居士供養,又是大陸上的居士供養,都是在自己生活裡邊節約下來的錢,不是開什麼大
企業、有幾千萬幾億資金的那些大老闆,那個錢來得還容易一些。
國內的,我們在上海就知道,都是那些老婆婆每天買菜的錢,扣一點下來,積下來,
一個月多少、兩個月多少,這麼來供養的。
這樣的錢我們怎麼好浪費呢?這樣子浪費的話,就要受施墮。施墮就是說檀越佈施的
東西,不知節約地濫用,要墮落惡道,甚至墮地獄都會。
「堪忍寒熱饑渴苦(以是報障避免此苦復興彼苦故,而況度生豈能安逸)」,自己修
行的時候,或者是利他的時候,在環境上不可避免有一些不利的情況。或者是寒、熱,或
者是饑、渴,這些苦要能夠忍,比丘就是要堪忍的。不但是外界的東西要堪忍,對方的責
駡、呵斥、譭謗等等,也要堪忍。「忍辱第一道,出家無為最」,這是比丘應當做到的。
我們在自己修行或者是利生的時候,總不可避免會碰到這些事情。或者是大寒的氣候
,我們在五臺山學法的就知道,你為了學法,就是零下三十度的地方也要去住。現在條件
好一些,有洋爐,以前沒有洋爐,還得要過,而在過去幾百年以前,什麼都沒有,也得要
過。這個就是「寒」,要堪忍。
「熱」,斯里蘭卡是很熱的地方,很多漢人或者藏人,還有其它地方的人,到印度、
斯里蘭卡去,一般都會死掉不少,因為太濕、太熱。但為了求法,或者為利生,這個熱還
得要忍下去。
「饑渴」,有的時候,肚子吃不飽,或者是沒有水,甚至於熬夜,通夜不睡,這些苦
都要能忍。
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鍛煉熬夜,因為你將來當執事或者利生的時候,不可避免有的
時候時間很緊張,晚上都不能睡覺,那就要練習。經常自己哪一天不睡覺,就坐在殿上,
自己這樣去用功。
諦閑老法師有一次傳戒,因為他的戒子很多,一壇一壇的,他在壇上連坐十八個小時
,不吃不喝,不大小便,這個也要忍過去。這是弘法利生的事情,不能傳戒傳了一半就下
去吃飯。因為時間很緊張,那麼就是連授十八個小時。這在他的傳記上有,這是他的功德

在自利利他時,這些客觀環境的困苦,一定要忍得過去。玄奘法師去求法,《大唐西
域記》裡有記載,那更厲害,各式各樣都經過,生命的危險都冒過,那就是要堪忍。
「求謀不遂無尤怨」,要求一個事情,結果不成功,不要怨天怨地、怨天尤人。「增
歷練」,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增加你的經驗,下一次做就經驗豐富,所以這一次不成功沒
有關系。世間上也有,「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一次、兩次,經驗就越豐富,總有一天
會成功。
「增福命,了因果」,從因果上看,之所以不成功,就是過去的福德因緣不夠。那麼
你多作幾次,儘量好事多做,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福氣增長,增加福報,增加壽命。總之
還是福不唐捐,並沒有白幹,所以一定不要怨天尤人的那樣去搞。
「諸根調柔動履和(時觀三業心漸趣定)」,「諸根」,六根;「調柔」,如法,不
亂動;「動履和」,行動安詳,不毛糙。走路劈哩啪啦,拿東西叮叮哐哐,都是沒有定的
表現。出家人都是由戒入定,定的表現就在於舉動的安詳。
馬勝比丘,那一天我們講了,他是行動安詳的,人家一看就起敬信心。調伏驕王固然
是一個,其它如舍利弗的入道,也是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
舍利弗那時候是外道,馬勝比丘在乞食,那個威儀動作,他看見之後非常驚奇,他想
:這個人外相那麼好,內德一定是了不得的。
他就去請教馬勝比丘,說:「啊,看你這個行動,威儀實在好,你肯定是很有道德的
人了!」馬勝比丘很謙虛,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也沒有什麼神通、禪定的功德。
舍利弗就說:「你跟佛學了那麼久,總有點心得嘛。」馬勝比丘說:「我什麼都沒有
,只有佛說的一個偈我記得到,就是緣起的偈:諸法因緣生,如來說是因,諸法因緣滅,
是大沙門說。」他就把這個偈子給舍利弗說,舍利弗聽了,當下開悟,馬上就跟他去見佛
、歸依。
這個就是威儀幢相,它的作用很大。「動履和」,一方面是自利的表現,自己的心能
入定道,行動自然安詳。同時也可以使「未信者信,信已增長」。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有,
不要輕視這個小事情。
「安靜不掉不隨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見),威儀閒雅(不粗暴野俗)無急躁(缺慧之
馳跑)」,這兩句話,在《瑜伽師地論》裡是合在一起的,海公上師把它分為兩個,也可
以對照。
「安靜」,持戒的最後目的是入定,戒持得好,一切不亂動,不亂看,不亂做,自然
心是寧靜的;「不掉」,諸根不會亂動。諸根不亂動就是眼不亂看,耳不亂聽,手腳不亂
跳。從走路的樣子,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有沒有道行。
如果走路跳跳蹦蹦,像小孩子,那是沒有經過訓練。若受大戒之後,走路還是跳跳蹦
蹦,歪歪扭扭,那個樣子就是沒有道氣,一看就看出來。我們中國人說的「行似風,坐似
鐘,睡似弓」,這是威儀的榜樣,是可以學習的。諸根不要掉動,不要亂動。
「不隨境」就是下面的「無急躁」。沒有智慧,什麼環境來了,就會顯出急躁的樣子
;任何環境來了都沒有急躁的表現,那要有智慧才行。有智慧,事情來了,既有信心又沉
著,安詳柔和,妥善處理,沒有絲毫急躁的樣子。
「威儀閒雅」就是根不掉動。他的威儀(行住坐臥)都是根據前面的軌則辦事情,端
嚴,不粗暴,不粗野,這個就是諸根不掉的威儀。
「如理治心跏趺定」,「如理治心」,什麼事情都如理治心,正知正念,照自己的心
。「跏趺定」,定中如此,做事情時也如此。就是動靜不二,「動則敬事止則治心二而不
二」,慢慢做到動靜不二,都能夠心不亂動,就在道上了。
這是第十「行為合法」,講了很多。這些東西,我們應當拿鏡子照自己,不要去照人
家。「哎,你看這個人諸根掉動,那個人又怎麼......」,這樣對修行有什麼好處?自己
站得高高的,人家都不對。日常法師說,把鏡子照人家,人家都是妖怪,那你是什麼?鏡
子要照自己,自己哪裡有缺點就改正,不要去看人家。
作者: kidstrife (kidstrife)   2014-08-23 08:27:00
隨喜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23 09:04: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