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自聽自打的上課筆記:
《阿毘達磨俱舍論自釋》卷第九 洛桑卻佩格西教授
「復次,云何{以}無明{為}緣{而有}行?廣說乃至{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我(世親)今略顯符順經義,謂諸愚夫於緣生法(唯識宗以下認為緣生法為有為法),
不知唯行,妄起我見(補特伽羅我執/執補特伽羅能自己獨立實質有/認為補特伽羅不依
賴五蘊)及我慢執(對我慢產生執著),為自受樂(三禪以下含三禪){及}非苦樂(捨受
/四禪以上含四禪)故(凡夫以此為來世所證目標),造作身等各三種業(身業語業意業
之非福業/福業/不動業),(自受樂可分兩類:現世及來世。若為現世所造身口意三業
為不善業(非福業),為來世所造身口意三業為善業(福業、不動業))謂為自身受當樂(當
來;來世/例如來世得生人天二趣或得生淨土)故,{透過身語業三門}造諸福業;受當來
(將來,包含現世及來世,有些修行人現世即能證四禪以上)樂(藏文將此樂放在前面諸
福業之後,形容造諸福業所得為樂)非苦樂(捨受)故(為了將來的捨受),造不動業;
受現樂(現世安樂)故造非福業,如是名為『無明緣行』(以無明為動機而造引業(行))
(若動機為緣現世自身的安樂,所造之引業多半為不善業,這種不善的引業主要是讓來生
(不一定是下一世)投生惡趣,即使在這種動機下造的善業,其善業力量也很微弱,這種
善業只能成為將來不管投生善趣或惡趣中之滿業而已。緣著現世安樂為動機所造的善業只
能構成滿業,不會成為投生善趣的引業。因為在只緣著自己現世安樂的動機下造業時,此
過程當中,造作不善業時的力量很強,故不善業會成為引業,相對來說造作善業時的力量
較弱,這時候善業不會成為引業的體性,而只能成為滿業的體性。)
(引業與滿業的界限,主要看其“加行、正行、結行”是否圓滿,如果這三個都圓滿則此
業成為引業,若不俱足則此業成為滿業。譬如一個人布施,這個布施要成為引業比較困難
,因為要俱足剛提到的三方面,故而多半只能成為滿業而已;但如果一個人完全不為自己
而去救助他人,捨身為人,這樣沒有想到自己只是全心全意去幫助別人,這樣的業會成為
引業,這種情況不一定發生在佛教徒身上,很多非佛教徒也會捨身為人,都沒有想到自己
,這種護生的業可能就會形成引業。主要是看“加行、正行、結行”有沒有俱足,或看業
的力量大小,業的力量大成為引業,業的力量比較弱成為滿業。大約的界限如此。)
(緣現世安樂的動機而造的業多半為不善業,而且此不善業多半會成為引業,原因是善業
與不善業當中,善業要俱足這三方面“加行、正行、結行”比較難,但是不善業要俱足這
三方面很容易。主要是這三方面容不容易俱足的差別。)
(問:假設一個人居士的五戒他都有持守,但他又不信來世的話,那他造的持守居士五戒
的業會不會成為引業?
答:如果不相信來世的話應該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的話我們就不能說他守五戒,守五
戒是在皈依三寶之後。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個順世外道,他不相信來世,通常這樣的人要
守五戒也很困難,只能說他可能會守不殺生戒,應該不會去守不邪淫戒,因為在順世外道
的典籍中鼓勵主張行淫,因此對一個順世外道而言要守佛教的五戒很困難;假設他有持守
不殺生戒,而如果是以利他心來持守,則守不殺生的善業會成為引業,但若沒有以利他的
想法為動機,而只是以愚昧的狀態去奉行不殺生,這個善只能成為滿業不能成為引業。)
(講到居士五戒一定是佛教的,而且是在皈依三寶的基礎上才有的。以印度的外道來說,
不承認前後世者為順世論,是斷見論者,除了順世外道的其他外道,都是承認有前後世。
假設前例是指順世外道除外的其他外道,他們也有所謂斷五種所斷的情況,類似我們講的
居士五戒,如果是以屬於常見論者的外道來說,他們斷五種所斷而成為的善業,是可以成
為引業,可以讓主張常見的外道來世投生人趣、天趣、乃至有頂,只是沒有辦法證得解脫
及佛的一切相智。因為其動機為來世安樂的緣故,以此動機斷五種所斷可以成為引業。)
(若是順世外道,因為其教主接受邪淫,他們的教主在造論的時候承認邪淫,所以對順世
外道來說沒有不邪淫這種情況。而如果他們是為了利益他人,而行護生持守不殺生的話,
如果力量很強是可以成為投生善趣的引業,但如果這個護生只是愚昧的關係,沒有特別強
的動機,那這種善業力量相對沒那麼強,這會變成滿業。)
(假設一個人不信三寶、不信佛法也對佛法不了解,但在偶然的機緣,例如遇到有人生命
有危難的時候,他於過去生的習氣現行而對此有生命危難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起很強
的悲心,然後盡自己的能力去救助,因為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他去救人的這個業是善的引
業;但是因為平時不相信三寶,也不相信和了解佛法,平常也造了很多不好的業,所以沒
能力讓過去這些惡業轉為輕微,也不知道要用佛教的四力懺悔去讓過去造的惡業淨化;因
此對這個人而言,有善的引業但是惡業還是很多,一般人可能大多是這種情況,雖然有突
然間遇到緣而生起很強的悲心去造善的引業,但沒有辦法讓造善的引業成為習性,而平常
的習性多與惡相應,也不懂佛法,沒辦法讓惡業轉輕或淨化。)
(綜合以上,即使學習外道教法的人,還是可以造善的能引業,即使順世外道都能造善的
引業了,更何況其他常見論者的外道,不相信佛法的人也是有機會造善的引業,不一定只
有學佛者才能造善的引業,如果說只有學佛者才能造善的引業,則有太過的過失;非學佛
者或者外道也是有造善的引業的情況。)
(一個業是歸於引業或滿業,唯有佛才能說的究竟,業的異熟果報不可思議,除了佛以外
沒有人能有辦法如實的說明;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當中都
有說明,業果之間細微的異熟果報,佛在經典上都有遮止無法思惟,這部分用思惟也沒辦
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