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海十門講記》 (36)
智敏上師
那麼總的七眾弟子是哪七種呢?「居家眾二種,近事男與女」,在家的佛弟子有兩種
,近事男、近事女。「近事」,受五戒的佛弟子,男的是優婆塞,女的是優婆夷。
這兩種佛弟子他受什麼戒呢?「終生受五戒」,盡形壽受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日夜八關儀」,一天一夜的,也可以受八關齋戒。那就是把八關齋
戒(近住戒)歸到近事裡面。其它地方分八眾,就是把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也算一種(近
住)。
「五戒許缺支」,五戒可以「缺支」,就是不全部受。這五條戒裡頭,假使有些戒不
能受,假如部隊裡的一個士兵,他要受五戒,能不能受?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不殺他是不行的。他是部隊的戰士,打仗如果不殺、不開槍坐在那裡等死,那上
級要槍斃你的。在戰場上,你不開槍是要槍斃的。那他是不能不殺了,那麼受戒的時候不
殺這一條他可以不受。
假使是屠兒膾魁,殺羊殺豬釣魚為生的,他要受五戒,怎麼辦呢?你叫他不殺,他不
能釣魚,他餓死了;你教劊子手不要殺,他這個職業就幹不成功,他也沒有飯吃。那麼這
樣,他們不殺這條就先不受,受四條也可以。
過去舊社會那些妓女,邪淫戒不能持的,那麼不邪淫這一條就不受。看情況,可以缺
支,可以少受一條、兩條、三條。
「八關隨力持」,而八關齋戒呢?根據你自己的力量,不能少一支,要麼不受,受了
之後,八條都要受。不能說「我受七條,不非時食我吃不消,我不受」,那不行的。
八關齋戒,「齋」就是不非時食,決定過午不食;前面七條能做到,過午不食一條做
不到,八關齋戒戒體是不生的。同樣,前面的幾條裡面,少了一條,都不生戒體。
這跟五戒不一樣,因為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的,再怎麼難,一天一夜總熬得住。這一
天一夜的戒跟沙彌戒比起來還少兩條,實際上少一條,有兩條是並起來的。
沙彌戒是一般沙彌都能持的,你一天一夜都持不了,這個也太慚愧了。所以,要受就
決定全部八條都受。但是你可以說,今天能受就今天受,明天不能受了,你明天就不要受
。 「隨力持」就是隨自己能力,能夠哪一天持就哪一天持。
我們現在要求你們幾個小沙彌,每個月最少六天,持八關齋戒,要練習過午不食。若
天天吃慣以後,到十八九歲快受比丘戒了,你這個過午不食還不行的話,那就不行了,比
丘戒受不成,沙彌戒都不能持了。過兩年你們都要受沙彌戒,沙彌戒一受的話,晚上不能
吃,吃了下地獄,很可怕的,就不要吃了。現在年紀還小一點,一個月六天八關齋戒,慢
慢地十天,慢慢學、鍛煉。
「開中唯除酒」,這五戒裡邊不是說許缺支嗎?可以少受一戒、少受兩戒。但是開許
少受的裡邊,酒戒是不能開的,酒戒非受不可。這五條戒,前面四根本你可以受一條、可
以受兩條三條或者四條,但是酒戒非受不可。酒戒是保護前面四條根本戒的,如果酒戒不
受的話,這四條都沒有保障,都會違犯。因為酒是迷性的,心糊塗以後,這四條戒都有犯
的可能。
這個老公案我們還是要提一下,因為沙彌可能沒有聽過:有一個居士本來是酒鬼,他
下了很大的決心,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了五戒。守得蠻好,安住在
五戒裡邊一段時間,總算是平平穩穩地持五戒。
後來有一天,酒癮發起來,就想吃酒,他想:「吃醉了要迷性、要犯戒,我不吃醉,
少吃一點,過過癮,稍微吃一點點,嘗嘗味道也好啊。」(這樣的知見,現在的人也有)
他就去弄點酒來吃吃。吃得高興,單喝酒,沒有菜,那沒有味道,要弄點菜吃,還要好的
菜,差的菜還不行,吃酒的人都要吃好菜。
正在想,這時候「加持」來了,「呱」一聲,院子裡飛進來一隻雞。他把雞抓住,人
家沒有給你,你拿了,離開本處,值五錢,糟糕!不予取,盜戒犯了。盜戒犯了他還不知
道。
因為要吃雞,把雞殺了,殺戒也犯了。他把雞煮熟,吃了一半,越吃越多,本來說不
要吃醉,現在吃的菜也好,酒也好,稀裡糊塗了。
正吃得高興,鄰居來找雞,問:「你看到我的雞沒有?」「沒有啊!」妄語,又犯了
。結果鄰居不相信:「我看到它飛進來的。」她跑進來看看有沒有。
門開了,一看,進來一個很漂亮的年輕女人,酒吃醉了,管你什麼人,拿起來就搞,
犯淫戒了。五條戒全部破掉!那是非下地獄不可了。
這就是說酒戒不持的話,前面四條也保不住,所以酒戒是不能開的。有的人說酒戒可
以開,佛說一點都不能開,茅頭一滴,茅草頭滴那麼一滴的酒都不能喝。
除非有病,經過開許,在僧團裡邊作羯磨,在家的人要醫生說,這個病不吃酒是要死
的,這種情況之下,才能吃一點藥酒。而且吃酒之後,你不能入眾,在僧團裡念誦等都不
能參加,要病好之後,酒的氣味乾淨了,才能恢復上殿過堂。有酒味在身上是不能入眾的
。不要看得太輕,酒戒雖然可以開,最好是不要隨便開。(註:戒律的開遮不能隨意,要
依可開的情況才可以開,不得已開酒戒時要先如法作羯磨,事後也要如法於開戒懺罪。)
「餘則隨律制」,五戒裡邊酒戒是不能開的,其餘的四條,根據律藏所制定的,可以
少受一條、兩條、三條。
「亦稱諮審戒,事前問律師」,五戒也叫「諮審戒」,就是事先可以去問持律的律師
,在家人因為某種情況,是不是可以少受一條或者兩條戒?這可以問,問了之後,他認為
你這個情況之下可以,那你就少受一條或者兩條,所以叫「諮審戒」,事前可以問一問律
師能不能少受。
「詳審自堪能」,仔細地觀察自己,有沒有堪能,能不能受?能全受的就受五條,不
能全部受的受二、三、四條。
「受時有卷伸」,受的時候可以「卷伸」,「卷」就是少受一點,「伸」就是全部受
。這是有伸縮的,可以受一條、兩條、三條、四條,四條加上酒戒,就滿五條。
這五戒裡邊有特殊情況,也是佛的悲心,對在家人,有些操特殊職業的人,他不能全
部受五條戒,那排斥在戒律之外,對他們來說就沒有權利受戒。為使這些人也能受戒,就
給他們開了四戒、三戒、兩戒。這是說在家的。
「出家眾有五」,出家眾有五種。其中受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僧(大僧)。
「清淨出世心」,清淨的、不雜我執的、不起煩惱的出世的心,就是出離心,這我們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邊講了很多。這個出離心就是真正把三界看作是個火宅(苦宅)
,趕快要出去,就像一個判了無期徒刑的罪犯在監獄裡天天盼望哪一天能出去。對這個世
界看得這樣的可怕,這樣子地厭離,有這個心,出離心就生。這個清淨的出離心起了,才
能得戒。
別解脫戒沒有出離心是不能得戒的,哪怕是居士戒,也以出離心為主。居士五戒出離
什麼?出離三惡道,三惡道的苦,持五戒就能斷。
如果是大乘的五戒,就不但出離三惡道,三界也要出離,最後成佛的基礎就是五戒,
所以說別解脫戒的根本是出離心(即出世心)。而比丘戒更高,那是具足戒,全部出離三
界的心要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