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本經第二品。
【德遵普賢第二】
我們先看念老的題解,「第二品是上品聖眾之補充」。「於菩薩眾中,拈出上首之賢
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正士是對菩薩的稱呼。菩薩也稱開士、也稱大士,像觀世
音菩薩,觀音大士,地藏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都稱大士,他們是等覺菩薩,不是
普通菩薩,法身菩薩裡面最高的地位。再向上他就成佛了,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那就不
住在實報土了,住在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頭只有一位,就是一個等級,平等法沒有等級
的,常寂光。實報土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圓教,大乘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報土,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等於實報
莊嚴土,它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全是法性身、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就是實報莊嚴土。
明白這些事跟理,我們對於極樂世界就會非常認真嚮往,非去不可。修學其他法門,在這
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這是真的。修學淨宗法門沒有一個不往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
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掉。你修這個法門不能往生,是什麼原因?「發菩提心,一向
專念」這八個字沒做到,那往生就不可靠,這八個字要做到決定得生。
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講得最好,
印光大師都五體投地,讚歎蕅益大師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
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讚歎到極處了。我有一年在新加坡,拜訪演培法師,也是老朋友
,也是我的老師,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他講經。他請我吃飯,請我在他佛堂講開示,講
完之後,吃飯的時候,他就提出這個問題,他說印光法師對於蕅益大師的讚歎,是不是太
過分了一點?他問我這樁事情。我當時告訴他,我說不過分,一點都不過分。印光大師對
於蕅益大師的讚歎,我說我的看法,恰到好處。真的是如此,不容易,這是我們淨土宗的
一代祖師。《彌陀經要解》分量不多,後面還有一篇跋文,蕅益大師自己寫的,說明他這
個註解九天完成的。真難得,如同阿彌陀佛再來,親自註這部經留傳給後世,把發菩提心
這樁事情給我們解釋清楚了。
他說信願具足就是大菩提心,從前從來沒人說過,所以菩提心把我們難倒了,到底什
麼叫菩提心?這個解釋解決了,只要你真信,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真的,我們看到確實有鄉下阿公阿婆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你要問他什麼
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講不出來。你問他相不相信,真相信,一點不懷疑,真想到極樂
世界,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原來蕅益大師說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他自己不知道,他真發
心了,所以他一向專念,他決定往生。蕅益大師在一生當中,就說出這一句話就了不起了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沒說過,讓大家都懷疑,這說破了。再一想想哪一個往生的人,你
去問他,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不相信他就不念了,他相信,真信,沒有懷疑。
願不願意到極樂世界?願意。這個世界萬緣放下、一塵不染,他用這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
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蕅益大師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就是發菩提心,《
無量壽經》講的發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淺。往生是信願,往生
到極樂世界,你是生在哪一土,什麼等級,那與你念佛有關係。念佛不是說念多少,功夫
。功夫指什麼?你念佛號有沒有妄想、有沒有雜念。如果有妄想、有雜念,把你念佛的功
夫破壞了,天天念,天天漏掉,還是沒有辦法,換句話說,一定得放下。海賢老和尚說得
好,念佛去,只有念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真的不掌握住,假的放在心上,完了,你
一切都完了,多可惜!佛門裡修的一點人天福報,如是而已。
如果貪瞋痴慢的習氣沒有斷,來生到哪裡?到三途。三途裡頭最容易去的,畜生,畜
生愚痴。你自己這麼好的機會遇到了,你沒有掌握,這叫愚痴。畜生,我們看見,墮到畜
生道不容易出來,為什麼?牠愚痴。牠要變成一隻雞,牠自己老想到雞就是牠的身體,死
了以後還投雞胎。畜生道要論多少次,不是一次就了了。如果你墮個十次、二十次、三十
次,很難出頭,為什麼?成習慣了,這是畜生道最可怕的事情。餓鬼、地獄就更不必說了
,麻煩大了,所以說惡道決定不能去。
在此地舉出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薩;前面說的三位代表出家菩薩,普賢、文殊、
彌勒代表出家的。現在專講在家菩薩,在家菩薩,十六個等覺菩薩,他們所證的地位,跟
前面所說的文殊、普賢、彌勒是平等的,那三個是出家的,這在家的,地位平等。說十六
個,意思是什麼?這部經非常適合在家修學,容易成就,那出家要修學就更容易成就了。
為什麼?在家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出家,他都放下了,原因在此地。過去出家人三衣一
缽,什麼都沒有,不像現在。現在出家人有寺廟,寺廟的雜事比在家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出家人想成就,困難。去年我在斯里蘭卡講經,住了一個多月,小乘國家,很好。出家人
住小茅蓬,住山洞,還有一部分跟世尊一樣,晚上樹下一宿。多數,幾乎一半住山洞,在
山上挖個洞,晚上就在那裡面打坐。他們還是托缽,但是住茅蓬、住山洞的,有些不出去
托缽,每天到時候有居士把供養送來,容易成就。小乘人修定要斷見思煩惱,五種見惑斷
掉之後,證須陀洹果。有沒有證果的我不知道,我看他們的修行,持戒很如法。
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佛法是假的。在家,三皈五戒十善。我們
淨土宗,淨宗學會成立,我在美國的時候,美國第一個淨宗學會在聖荷西,現在還在,楊
一華居士住持。我寫個緣起,提出行門五門功課,就是戒律。第一條是我們最高指導的原
則,淨業三福。在海外都是在家同學,不用出家戒律,用什麼?用《弟子規》、《感應篇
》、《十善業》。這是淨業三福第一條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
業」。孝養父母落實在《弟子規》,孝親尊師;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落
實在《十善業道經》,以這個為我們戒律的根本,一定要學習,三福。
第二個六和,六和敬,人跟人要和睦相處不能鬥爭,「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
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合同均」。團體,在家學佛建立一個學會,淨宗學會,修六
和敬,這個團體如法的。如果六和沒有了,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釋迦佛的道場一定
是六和。再學的是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佛教修學最高
的指導原則,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走的這個路,沒有例外的。三學再提升,六度: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條是十大願王,普賢菩薩提倡的。我們就這五個科
目,五個科目是我們的戒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是開端。
「品末復標餘之三眾及諸天大眾。以補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眾成就」,這是念老為我
們做出交代,這個交代,交代得很清楚,六種成就非常圓滿。下面說,「尤應著眼」,叫
我們特別注意的是什麼?「本品名《德遵普賢》」,這個品題重要,「蓋表與會之無量無
邊諸大菩薩」,包括聲聞緣覺、諸天大眾,這統統包括在裡頭,「咸共遵修普賢之德」,
沒有不尊重的。「普賢之德,實亦無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則為十大願王導歸極
樂也。是為本品之綱。」這第二品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這一品經的綱領,非常重要。
十大願王有人專修,近代的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他出家之後,在戒律上下的功夫很
深,他也是跟印光大師學佛,晚年專宗淨土。他的早晚課就是《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
,這一卷經他能背誦。
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真的要學。諸佛是誰?《華嚴經》上告訴我們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都要以這個心態看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都當作諸佛看待
,我們成佛就快了,就不遠了。一切諸佛如來看眾生都是諸佛,心敬,敬是性德。怎樣把
自性功德掏出來、起作用,這就是第一步。佛門懺儀,拜懺,懺儀打開第一句,一切恭敬
,一心恭敬,不都有這種字樣嗎?都是從《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頭來的,不能不敬。
尤其對比我們晚輩的、年輕的,我們常常以長者的這個姿態去對他,把他看作下人,把他
看作低一等,這都是傲慢心作祟。自己不知道自己傲慢,別人看到,別人看到不敢告訴你
,為什麼?不能接受。你能接受,不錯,會有人告訴你,那都是真正愛護你的人。你不能
接受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告訴你你會生氣,次數多了變成冤親債主,不告訴你,不跟
你結怨,你就錯到底了,到最後不能往生,墮三惡道,你說多可憐。
「稱讚如來」,對人要稱讚,盡量找他好地方,讚揚他;不好地方不說,也不要放在
心上。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總有過失,但是他也會有好處,要找到一個人,惡人,一條
善找不到的,你也找不到。他都有善,只是善多惡少、惡多善少,有差別。人心念頭,善
惡混雜,取其善不取其惡,這就能稱讚了。互相稱讚好,家和萬事興。你看前面禮敬是諸
佛,這怎麼換成如來?為什麼不稱讚諸佛?這個意思不一樣,稱諸佛是從相上講的,事相
上講的;稱如來是從德上講的,性德上講的,他沒有德行不能稱讚,他要有真正的德行要
稱讚。所以如來多半講性,佛,諸佛多半講相,有時候可以通用,有時候不通用。十願裡
頭不通用,與性德相應要讚歎,與性德不相應不能讚歎。性德最明顯的,十善業道與性德
相應,要讚歎;他造十惡業,不讚歎。這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容易辨別了。
第三,「廣修供養」。供養不分善人惡人,要用平等心,特別要用慈悲心,對待貧窮
苦難的人,更要加意去照顧他們、去幫助他們。「懺悔業障」,每一天要認真反省,特別
是古人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要將心比心,才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
把自己的業障找出來。惡業是障,善業也是障,善業引起你的貪戀,也是障礙,不能生淨
土。惡業是罪障,善業是福障,那個福也障礙你,讓你對這個世間生起貪戀,不想到極樂
世界去。所以為什麼佛教我們以苦為師,有道理,生活苦一點好,對這個世間不想長住,
常常想走,這就是好事情。常常有人逼著你要到極樂世界去,這不是壞事。
「隨喜功德」,一定要會,別人做好事情我們隨喜,決定不能障礙。障礙別人的好事
,果報是什麼?果報是我們自己將來有好事別人也障礙我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願
意嗎?何況如果這個好事是利益眾生的,這一障礙眾生的利益得不到了,這個因果責任你
要負責。他這樁好事功德愈大、時間愈長,你將來墮在地獄裡頭,那個罪業就愈深、愈重
,受的苦是你無法想像的,時間之長也是無法預計的。隨喜,別人好事我隨喜,等於我做
的一樣,他有多大的功德我也有多大功德,何樂而不為之!為什麼要去障礙別人?隨喜別
人,別人隨喜我;障礙別人,別人將來障礙我。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不能不知道,不能
不明瞭,不明瞭,造作的罪業有時候非常可憐。
第六,「請轉法輪」。大家想修福,世間什麼樣福報最大?請法師講經的福報最大,
沒有比這更大的。老人做壽,請法師講《無量壽經》好!那真的叫無量壽。釋迦牟尼佛在
世,你看看許多經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來啟請的,會修福。一切好事裡頭沒有比講經
更好,為什麼?講經幫助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冥陽兩利。這個地方有法師講經,聽眾
很多,肉眼看不到的聽眾更多,這是很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
還有更殊勝的,就是「請佛住世」。這是什麼?建立道場,請法師常住這個地方,不
但常住講經,還常住這個地方培養人才,這個功德真大。這都要靠哪些人來做?靠修普賢
行的人,也就是普賢菩薩。修普賢行就叫普賢菩薩,我們修普賢行,初發心的普賢菩薩。
證果之後位前菩薩,位中是等覺菩薩,位後是成佛之後,再現普賢菩薩身,修普賢行,那
是位後。前面我們講過,有位前、位中、位後。建立個寺廟,寺廟沒有人講經,這不是真
正的佛道場,佛的道場是講經教學。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沒有建過道場,別人要供養,不接受,喜歡樹下一宿,日
中一食,到處雲遊,居無定所。我們看到世尊一生的行誼,沒有牽掛,有道場就有牽掛,
有牽掛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沒有牽掛。我幫助人建道場,我不住道場,我要一住進去
之後,就被它所累贅了,麻煩就來了。來作客可以,道場任何事情人事物,不聞不問。中
國的道場有住持,住持從哪來的?選舉出來的。中國古時候制度,寺院所有的執事任期是
一年,正月初一上任,臘月三十換班。羯磨作法,白四通過,選出下一任的,是這麼來的
,民主。所以佛教是民主、共產,產業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屬於常住,常住大眾人人有分
。《地藏經》上,盜常住物佛不能救,造五逆十惡佛都有辦法救你,盜常住物佛不能救。
為什麼?常住是十方常住,通一切諸佛剎土,這個法子麻煩了。這些戒律現在沒人學了,
沒人學不知道。可是你要是造了,死了以後,在地獄、在餓鬼道受刑罰你就知道了,不能
說我不知道,不知不罪,不知也有罪,知道的罪更重,不知罪輕一點,不能說沒罪。因果
報應,絲毫不爽,不能不知道。
佛法要再興,必須學戒律。我幫助斯里蘭卡建了一座佛教大學,有人建議要我去做校
長,我決定不幹。我頂多在那裡面擔任一個教授,開《無量壽經》,我專教《無量壽經》
。但是我給學校建議,學生入學要五年學戒,沒有五年學戒不能讓他進門。小乘戒律兩年
,大乘戒律三年,所以這大學前面是戒律學院,必須戒律學院五年畢業出來之後,你要想
出家或者是在家都可以,專攻一門,將來弘法利生,好事情。我年歲大了,一切事務不能
再過問,八十八歲,往生極樂世界要緊。世間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決定不參與,到哪裡
都一樣,道場執事都移交了。這請佛住世。
十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是真正的願,普賢,這個是真的願。後面三願是迴
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後面「普皆迴
向」,這是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自性,佛法所求的大迴向就這三種。最後一個心量大,為
什麼?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性所現的、自性所變的,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為什麼我
們的心量不能拓開、不能包容,不了解事實真相。
大乘教常講,一切法從哪來的?心想生的。六祖惠能大師講得最清楚、最簡單、最扼
要,整個宇宙從哪來的?一切現象從哪來的?他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何期自性,能
生萬法」,整個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真心,誰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所以經上
常講一切法從心生。一切法從心生,心是一切法之體,一切法跟我是什麼關係?同一個體
,這多親切,一切法跟我同一個體,我們不能不知道。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莊子
有一句話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莊子是什麼人?至少法身菩薩,大徹大
悟,明心見性,否則的話這兩句話說不出來,能說這兩句話的,法身菩薩。
「德遵普賢」這品經,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是在家菩薩。在家菩薩的功德比出家菩薩
還要殊勝,出家菩薩他離開世俗,在家菩薩跟世俗人完全和光同塵在一起,度眾生方便,
度眾生沒有譏嫌,容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