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只老實念 不必問如何 莫管同與異 休論自與他
只貴願力強 那怕妄想多 散亂固成病 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醜 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 決定出娑婆
前則偈云:「三字真傳老實念.」故以《老實念》偈緊接於後,須在箭靶紅心裏面射中紅心
方是承受聖教真傳的好手中的好手。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老實」很平常,但確甚希有。唐代有位婆婆,人問台山
路怎麼去?她只是回答:「驀直去。」任何禪宗巨匠都勘她不破。「驀直」正與此處之「
老實」同樣平常,同樣是甚極奇特。妙就妙在不給你留下思議之處。才有所思,不是了也
念佛參禪,都是如此。所以開口第一句,直說,「但只老實念」,絕對唯一的老實念佛
不可再問這問那,若還在東問西問,早是不老實了,所以宗門說:「不問如何與若何」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華嚴宗依六相而談法界事事無礙之義。六相是:總相、別
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討論平等與差別的涵義。同異
二相是相上的平等與差別。例如磚瓦木料雖形相各各不同,可是可以合造成一間屋子,顯
示了同相。在一個屋子裏面,磚瓦木料各有自身之相,這是異相。以相上的同異為例可以
推想體上的總別與用上的成壞。所以這裏就以同異為代表。「自他」,自是自佛,他是他
佛。又自身為自,別人為他。又身心為自,萬物為他。所以同異包括一切體相用的平等與
差別,自他攝盡一切人我心物的對立與統一。一概是不管不問。只是一句孤伶伶的阿彌陀
佛,聲聲相繼,自然孤明歷歷。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彌陀要解》:「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
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願力是前承信念,後導妙行的關鍵。又云:「深信發願
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若信願緊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
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又曰:「得生
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就是說,一個修淨的人能否
往生,全憑他有無信願。若有深信(六信與正信)切願,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決定往生
相反,縱然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若沒有信願,就不能夠往生。往生的條件決定於
信願。往生後品位的高低才決定於念佛的水平。可見蕅益大師無上殊勝的開示,正與夏老
師這兩句一「只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的偈語,是一個鼻孔通氣。夏師還有偈句:「由
他妄想紛擾,我只字句分明。」對於妄想,任其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進一步說,於自心外實無妄念,所謂妄念只是自心妄動,如水生波。請問波是什麼?
波只是水.可見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斷,只因自心習於散亂,若能老實念去,久久功
純,熟處變生,妄念自然不起。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多劫的心猿意馬,曾無一刻的專一寧靜,散亂成習,當然
是病,但人過中年,多少有點病也是常事。但若墮入魔網,定招地獄之報,那就嚴重億萬
倍了。「散亂」如有人患近視眼,「入魔」就像誤入敵人的特務組織,下場就悲慘了。所
以不要總是在「分別」好了一點還是壞了一點?這樣修好還是那樣修好?時而歡喜,時而
焦慮。無時不在分別之中,處處不離有求之念。於是無上殊勝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故夏
師有句曰:「分別即是魔網。」念來念去句句都染上有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實念。
「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一切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好與醜種種分別,在這浩浩蕩蕩,
包涵虛空的佛號聲中,如秋風掃落葉,一掃而空。由心發聲,聲是佛號,名具萬德,圓攝
萬法,即此音聲體具萬德萬法。具有無上功德力,無邊法力,故能掃盡分別散亂種種虛妄
而無剩餘。聲入自耳,流入自心,如珠發光,還照珠體。心光佛聲,相融相攝,互為增上
直趨究竟。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兩句中,須解釋的只是一個「真」字.所念句句都「真」,
決定出離娑婆,往生極樂.怎樣叫做「真」?現從最平常處解釋,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
不是偽裝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實亡(所謂扛空槍)
懇懇切切,老老實實信願持名,就是真念.再簡單一點,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全部聽到了,
就是真的念了。
以上《淨語》三則,全顯蓮宗妙諦,末後再恭錄其中《直念去》一則,淨、密、禪之奧妙
均在其中,念祖不再畫蛇足,敬請自參。
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一九九一年四月於北京蓮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