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以願力來修一切善法!

作者: kidstrife (kidstrife)   2014-09-22 23:44:21
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
以上,已經說明了一切法的差別相和一切法的總相,最後做一個總結,這是澫益大師的總
結: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 我們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
透過前面五位百法的差別,能夠領悟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也就是透過百法而生起我空
法空的智慧,趨向涅槃之門─百法明門。
《唯識學》的宗旨,就是解釋萬法唯識,一切法是我們八識活動所顯現的。 假如八識的
活動是善良的,顯現出來的果報就是可樂的,假如八識的活動是煩惱的,那麼顯現出來的
就是不可樂的果報。 所以生命的本質就是念頭的相續,換言之,什麼是生命的本質呢?
就是剎那剎那的每一個念頭,構成我們的生命──生命的相續是由於心念的相續!
關於心識,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說,在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當中,分成唯識相跟唯識
性,也就是一切法是由八識所變現,從它的相貌─唯識相來說,可以開展出五位百法─有
為法、無為法,這是它的相貌;從唯識性─八識的體性來說,它就是真如─我空法空的真
如。 所以說:一切法不離開心識─萬法唯識,包括了唯識相跟唯識性。 不過,我們看
蕅益大師的總結: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意思是說:我們修學次第
應該要先從唯識相而進入到唯識性, 先把心帶回家-天台宗所講的從假入空
以凡夫的立場,一定要先從有相的境界切入,從假相的境而悟入空性。 為什麼呢? 就像
《金剛經》講: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這是很
現實的問題,須菩提問佛陀說:我現在發了菩提心,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應該怎麼做呢?
佛陀就回答這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你心中的立足點,不
能依止在色法上、也不能依止在心法上,而是依止無住─我空法空的智慧,而生其心。
換句話說,假設我們剛出家,不修我空觀、法空觀,雖然也能做一些善業,但是依止這個
我來做善業,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剛出家,不先對治無明,把心中的垃圾先清除掉
你就修善業,慢慢慢慢,隨著善業的累積、眷屬也多了,你心中這個我也一天一天在增長
我一增長,相應而起我愛、我癡、我見、我慢四大煩惱,你愛著這個我、想保護這個我,
就會引生更多貪瞋痴煩惱,因為你想要保護自我。
因此,一個有福報的人,如果不修我空觀,我通常會比一般人大,所謂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有我你很難避免不起煩惱,一個有自我思想的人,貪瞋痴煩惱特別熾盛,
造業就更大了。 所以假設不修我空觀,雖然修習一些善業,可以得到一些暫時可樂果報
但容易起煩惱,終究要墮落到三惡道去。
佛陀的意思是說: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不是馬上去度眾生,一定要先發菩提心,如果不發
菩提心,修我空觀、法空觀,容易落入到阿羅漢自受用的境界去。 所以我們學佛,第一
個是菩提心,第二個就是空正見,調伏現前無明的相續。 我空觀修一段時間之後,慢慢
慢慢才能從空出假,這種境界就像懺公師父說的:隨緣盡份、盡份隨緣。
我們做任何事情,要隨緣─隨順眾生的因緣,不要站在自我的角度來看事情。 如果是站
在自我的角度,本來這件事情對眾生有利益、對佛法也有利益,但是對我不利,這樣做,
就要犧牲自己,這時候你就不願意去做了。 反之,如果你是以願力為出發點,這件事對
眾生有幫助、對佛法也有幫助,不站在自我的角度考慮,那你會犧牲自己去做。 隨緣而
盡份,這個盡份是指願力─你能盡份、也能夠隨緣。 就是說你整個運作,是依止你的願力
這件事情對眾生有幫助、對佛法有幫助,你就去做了,不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因為無我、
無我所,誰的利益呢?
這樣慢慢修,如《金剛經》講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止這樣的心情─無我、無我所,完全以願力來修一切善法
即念念趨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趨向大般涅槃。 所以成佛之道就是──以無我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
的因地,是這樣修來的,就是依止菩提本願,不要依止我來做善事。 所以說能於五位百法
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 在一切有為法當中,能夠依止無我、無我所去修一切善法
就能夠通向大般涅槃。 三世諸佛因中如是修學,我們也應該隨順諸佛如是修學
作者: cutekid (可愛小孩子)   2014-09-23 09:08:00
推(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