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法空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我今發心,為救度盡法界、遍虛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與樂而成佛,
為求成佛方便而學此《菩提道次第廣論》,願廣論昌明、正法久住。
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們又一次殊勝因緣聚在一起,學習研討講說《菩提道次第廣論》。首先叫我
們祈請歷代傳承師長、本尊、諸佛菩薩加持我們,在學修研討中,破除內外一切障礙,使
每個人能迅速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速即成佛,為利如母有情,為使正法久住,
發菩提心學此《廣論》。
我們已經進入總結、廣講三寶的殊勝功德和真實的含義,已經對三寶總的道理宣說了
,也談了佛的功德,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三個了,今天繼續往下講。
4.“大智慧”。是指佛的一切種如量智,也叫事智、權智、相對智。佛智的特點是
不但能明見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種類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時空位置等等。
這後一種智慧就稱“一切種如量智”。“如量”就是知道一切事物,佛的智慧和事物的總
量相等之義。人的智慧對事物的覆蓋面是非常有限的,見道以上菩薩智慧的覆蓋面比人大
得無比。但在未成佛前,有妨礙遍知的所知障,所以,不能覆蓋所有事物。證得無上菩提
,成佛以後障盡除,智慧圓滿,佛的智慧就成為遍知的智慧,就是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
物總量完全相等。“正等正覺”的真正含義,也是無所不知,智慧和客觀事物等量(等覺)
,絲毫無差錯(正覺)的意思。
佛法認為,這種遍知智慧是無數世、無量劫以來連續不斷修定修慧的結果。動物經過
訓練會變得聰明,人的智力經過特殊培養,可以達到超過常人無數倍的程度。但這才是一
生中的學習修煉的成績,如果一世接一世地修下去的話,智力的增長、智慧覆蓋面擴大的
可能性完全是合乎邏輯的。這種智力的不斷增長,達到極限就是佛智。
佛教是徹底的因果論者,一切事物有其果,便有其因。遍知一切智慧的因緣是重知識
,重學習,擴大知識面,加深知識深度,不斷提高智力層次。佛教“五明”包括知識面極
廣,所以彌勒菩薩說:“不學五明,雖是大菩薩也成不了遍知。”迷信宗教都反對科學,
因為科學是迷信的死敵,它們不可能共存。但佛教不反對科學,它提倡研究一切事物,增
長知識,提高智力,為成佛、為利益眾生服務。科學發展越來越多地證明了佛經中許多觀
點的正確性。如佛經中的原子論、相對論都被現代科學證明;愛欲對心理的決定作用也被
性愛心理學所證明;不可思議的“定力”和“智慧神通”也已引起人體科學研究方面的重
視。故而有人說現代科學對佛法提供了許多實證根據。
佛雖然全部成為無分別現觀智,但是佛能知眾生的有分別智境,所以,能夠像鏡中顯
影似的顯示完全與眾生的正智相符的智境。這是宗喀巴大師獨到的見解。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識的智慧,所以它是有為法,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轉
化為識的特種功能。凡眾的肉體和精神是相互依賴的關係,但肉體是物質,精神是無色無
相、不受時空限制的一種能量,不是同類事物。五官之識也各司其職,眼觀色、鼻聞香、
舌識味,功能不一樣。但成佛後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現相,億萬化身都是一體的智
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聽聲音,耳能觀色,皮膚觸覺有耳、目的作用之類,而且每
一個毛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所以,智慧作用就如《不可思議經》中所講
的:“佛智所及之處,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處,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處,就有佛聲;
佛聲所及之處,就有佛心。”又說:“一刹那間,智遍一切。”還說:“誰想到佛,佛就
在他身旁。”因為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蓋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東西不在佛智的
照射之下。因佛的身體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處,就有佛身、佛光、佛聲、佛心、
佛能等等。這雖不可思議,但完全可以用合乎邏輯的推理得出上面的結論。
5.“大慈悲”。凡是佛教,都講慈悲,小乘人不殺生、吃素等都是慈悲心的表現,
但只有菩薩和佛才有“無相慈悲”或“無緣慈悲”。“相”和“緣”指的是原因和條件。
世人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佛家的大慈大悲講的就是無緣無故的愛和慈悲。
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的行為就體現了佛的大慈悲心。正是這種震撼人心的慈悲力量使佛變
得無比偉大,贏得了無數信眾的敬仰崇拜。只有這慈悲之力,才使眾魔紛紛敗退,使箭雨
化為花雨(見《佛本生記》)。
一切惡魔都有很大的神通和邪智慧,在世間神通方面,有時魔的神通智慧超過佛,所
以有很多眾生被惡魔征服,拜倒在惡魔的威勢之下。在人世間,邪惡的勢力有時候大於正
義的力量,便是鮮明的證據。但惡魔根本沒有慈悲心,他最怕的是慈悲,對有慈悲心的人
,惡魔就會一籌莫展。所以,佛說:戰勝一切惡魔的最具威力的法寶就是慈悲心。《大般
若經》中說:“若獲得一法,就是獲得一切法,這‘一法’就是大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大威德,慈悲心不容易發,一時容易發,一世不容易發。
生活事實證明,這慈悲愛心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毒蛇猛獸施以愛心,它們也會變成朋
友;把敵人當作親人,敵人也會變為親人。月稱在《入中論》中說:“慈悲心與無二智、
菩提心為佛子因。”就是說慈悲心和無二邊中觀智、利眾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素。又說
:“慈悲心是佛田的種子,是雨露,是豐碩的果實。”就是說慈悲既是佛田的種籽,又是
佛田茁壯成長的雨露,也是佛田成熟的豐碩果實。這說明如果沒有慈悲心,就不會產生為
了眾生成佛的心願;如果沒有慈悲心,六度萬行就缺乏動力和保證,福慧功德無法圓滿;
如果沒有慈悲心,證菩提時就會墮入寂滅自樂的一邊,不會從事濟世度眾的事業,若是那
樣,眾生就不會有豐碩的佛田果食可享受。由此可見慈悲心對成佛的重要。
佛法濟世的法寶最重要的只有兩件,即慈悲和智慧。只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結合才能在
濟世利眾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若無大智慧,雖有慈悲心也難以實現利眾的心願;若無大
慈悲,雖有智慧也很難用於利眾之事。唯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結合才能在濟世利眾方面發揮
更大的作用。因此,大乘佛法主張悲智雙修,把佛的大智慧稱作以慈悲為核心的智慧,視
慈悲為“佛父”,“智慧”為佛母,只有父精母血相結合,才能孕育出佛子。當今學佛的
人聰明智慧有餘,慈悲愛心不足,所以,往往是“胎兒”發育不全,慧苗營養不足,因而
,更需要在慈悲愛心方面多下功夫。
6.“大聖能”。聖能指佛的大慈心和大智慧的功德能量和神通作用。佛的聖能中最
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間斷的永恆作用。屬於佛的聖能範圍的五
眼、六通、八勝處、十遍處、十自在、十力等等,將在後面智慧法身一百四十六品中再介
紹。“佛的定慧之力不可思議”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改變時空常態的自在功能。佛經中說“
一劫一刹那”,“一粒塵空間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已往對這種改變時空的自在功能是
無法理解的,但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以後,它們已變成了人們可以理解的問題。時間的相
對性和速度、體積的相對性的理論已證明了佛法中時空相對說的正確性。
7.“自事圓滿”。是指三自在,包括前三條功德。
1、證得無為。是行為動作從意識的約束下解脫,獲得自由運轉、自然成功的行動自
在。
2、證得自生。是從生滅的迴圈中超脫而獲得不生不滅的自在。
3、證得見性真智。是從不可知的困境中解脫,獲得了無著無礙的遍知自在。
要想讓眾生超脫生滅輪回,破除二障(所知障、煩惱障),獲得徹悟自在,首先自
己要超脫輪回,獲得徹悟自在。因此,將佛的這種斷悟功德稱做“自事圓滿”。
8.“他事圓滿”。包括遍知一切的智慧和慈悲、聖能。沒有遍知智慧和聖能就無法
勝任濟世度眾的重任;沒有慈悲愛心,就不會承擔濟世度眾的大任。所以,智慧、慈悲、
聖能都是濟世度眾所必備的條件。因此稱佛的這類屬性為“他事圓滿”。佛的“他事圓滿
”還包括色體、報身、應化身和度眾事業。
(二)佛的四身
佛身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幾種。但佛身的本源是法身。法身的定義是:福慧雙
修圓滿究竟結果。六度行中前三度佈施、戒、忍屬於福德資糧,後二度定、慧屬於慧資糧
,精進是福慧資糧圓滿的共因。有形色身是慈悲善行的結果,無形法身是修持定慧的結果
。龍樹在《致國王書》中說:“福功德成就色身,慧功德成就法身。”也就是說有形色身
是慈悲善行的結果,無形法身是修持定慧的結果。有情生命都有“五蘊”,即色、受、想
、行、識。色是有形的身體,受想行識是無形的靈識作用。無色界的生命雖然無可見色身
,但作為生命,也有色身的潛在因素,否則下世轉入色界、欲界就缺乏五蘊的同類前因。
顯教經典中關於生命轉世的因素,只提到靈識、五官之識和心識的總合識體,但如果
沒有色體的同類因素,五蘊中的色蘊就缺乏遺傳前因。如果沒有色蘊,靈識將無著落,依
靠什麼藉以存在呢?這是顯宗轉世理論方面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密宗中指出轉世的因素
不光是靈識,還有氣體。這元氣和元神是體與用的關係,無法截然分開。這一理論完全解
決了顯宗未能解決的問題,對色身的形成也得到了理合理的答案。又如,在顯經典中也有
十地菩薩得到諸佛的灌頂,獲得說法自在的法王的資格,實際上這灌頂意味著進入密宗的
最高層修持。根據無上密的原理,顯宗道菩薩在最後成佛時,最後必須進入密宗,用密宗
的修持方法,消除業氣、淨化元氣才能成佛。既然氣是體,識是用,就不能把他們截然分
開,它們是“金剛體”。成佛要消除意識中的二障,也需要消除“氣體”的污染,否則識
雖淨而體不淨,如何成就色身二身?五蘊轉化為五智之說,如何解釋?
因此說顯法和密法是佛法的有機的整體,從理論和修持上顯密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
顯宗是佛法的基礎,密宗是佛法的精華,密法的修持必須具備顯法的相應基礎,顯法的最
終成佛必須借助密法。因此,學佛的人,只懂顯法而不懂密法,或者只懂密法而不懂顯法
,如同“一隻眼”,不能算“精通佛法”。
經過福慧雙修,眾生的色體轉化為佛的色體,眾生的官識和心識轉化為佛的智體,這
是粗略的分法。細分,色身有報身和化身,法身有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共為四身。色身
如太陽的本體,自性身如太陽的能源,智法身如陽光。有光就有發光體,色身是發光體,
法身是光。理諦和事諦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失去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就無法存在。
佛的色體、智慧和慈悲、利眾作用等屬於“有為法”的功德屬性,都屬於事諦,自性和法
性的共性屬於理諦。這兩方面的高度統一就是理事無礙的法性佛。不分色體、法體,總稱
“法身”是指佛的“共性”,“自性身”是指佛的空性。在佛法中只有共性和空性是永恆
不變的,其餘一切存在都屬於有為法,都有運動變化的特性,所以佛的理智共相法身和自
性身是永恆不變的。智慧法身本質是智,是有為法;報身是連續性的不間斷的存在;化身
是應化續流不斷的存在。當所有眾生解脫成佛之時,就是佛的度眾事業告終之時,那時佛
的化身也將失去存在意義而最終消失。但實際上眾生成佛是有限的,永遠不可能沒有眾生
,因此也就永遠不會沒有佛的化身和佛法,所以佛經中說:“佛陀永不入寂,佛法永不熄
滅”。
1. 佛的報身的定義和特性
報身的定義是無量慈善功德福報結成的圓滿果實,或者享用大乘道圓滿法樂之有形身
。報身也叫受用身、享用身,有五恒定和五特性。
五恒定是: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恆不變為身恒定;常住色界無上天為地恒定;
身邊聽法之眾只有登地菩薩聖眾,為引渡物件恒定;所說之法全是大乘之法,為法恒定;
住世直到一切眾生超脫輪回為住世恒定。
五特性是:身顯相好常說法;聲具六十四音說大乘法;心懷大慈悲,利益眾生之事永
不停止;無意識活動生自然效應;依眾生的心意,應化無窮。(見《寶性論》)
2. 佛的應化身的分類和特點
應化身是從報身化出的接引渡化眾生的變化身,分為殊勝化身、技藝化身和普通化身
三種。
殊勝化身,也稱應身,是身具三十二種偉人相和八十種隨形好標誌,以教主身份設教
、轉法輪、引渡眾生的殊勝化身,殊勝化身如佛祖釋迦牟尼。小乘派認為佛祖是此身成佛
,三十五歲成佛前為菩薩身,成佛後為佛身。但大乘教認為印度的釋迦牟尼是色界無上天
成佛的釋迦牟尼報身佛的應化之身,他的厭世出家、修行、證果、傳法、鬥法破魔、示寂
等行為是引渡眾生的一種方便現身說法行為,顯現涅槃是為了說明諸行無常的道理。實際
上釋迦牟尼早已成佛,根本不需要堅持苦行,進行修習。釋迦牟尼佛來這個大千世界已經
八千次了。
殊勝化身和報身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簡述如下:
三十二相是:
1、手足心中呈現出千輻輪紋;
2、足心平;
3、手足指間薄膜相連;
4、手足皮膚柔軟白嫩;
5、雙手背、兩足背、雙肩、背部等七處肌肉豐滿;
6、手指細長;
7、足跟寬平;
8、身體魁梧端直;
9、足踝不外露;
10、身毛向上向右旋;
11、小腿肌圓而豐滿如鹿;
12、雙手過膝而美觀;
13、男根內藏不露;
14、膚色金黃有光澤;
15、皮膚細嫩;
16、身毛右旋;
17、眉間右旋白毫放光;
18、胸寬背闊如雄獅;
19、肩頭圓滿;
20、雙臂豐滿;
21、口中津液能使食物變得香甜;
22、伸雙臂與身高相等;
23、身體上下比例相等;
24、頭頂有肉髻,高四指;
25、舌柔軟寬長,伸出可覆蓋面部;
26、聲音洪亮清晰;
27、說話吐詞清楚、音調動聽、邏輯嚴密、韻味深長、扣心心弦等五種特點;
28、雙頰豐滿如獅面;
29、齒潔,平整細密;
30、上下各有二十顆牙齒;
31、雙目漆黑明亮;
32、睫毛稠密勻稱。
八十種隨形好:
1、指甲紅潤;
2、指甲有光澤;
3、指甲豐滿,中間高起;
4、諸指圓潤;
5、諸指秀長;
6、指肌豐滿;
7、脈深不露;
8、筋脈無結;
9、足踝不突出;
10、手足平直;
11、行走時前胸肌突起如雄獅;
12、行走穩健如大象;
13、行走輕盈如天鵝;
14、行走有力如牛中之王;
15、行走時向右顧視;
16、行步姿態端莊優美;
17、行走身不搖擺俯仰;
18、身體柔軟靈便;
19、皮膚潤澤清淨;
20、五官、身軀比例協調;
21、肌膚潔白透出紅色;
22、肌肉細膩柔軟;
23、身清秀;
24、呈現一切偉人相;
25、身體寬闊勻稱;
26、行走步子很整齊;
27、體貌常如少年;
28、肌肉無扁平下陷狀;
29、身軀豐滿;
30、身體健壯有力;
31、肢節勻稱;
32、目清秀;
33、腰圓;
34、腹部平整;
35、不伸手伸腰;
36、腹肌豐滿下垂;
37、臍紋右旋;
38、臍眼深;
39、體形優美;
40、行為莊重;
41、身無痣斑;(身上沒有痣、斑、痦子,等等)
42、雙手柔軟如棉;
43、手紋有光澤;
44、手紋深而清晰;
45、手紋不斷;
46、面非狹長形;
47、面相略呈圓形;
48、舌平整;
49、舌薄而柔軟;
50、舌紅潤;
51、聲音洪亮如象鳴,深沉如輕輕的雷聲;
52、聲韻優美、語氣柔和;
53、齒形圓;
54、齒鋒利:
55、齒潔白光滑;
56、;齒勻稱整齊;
57、犬齒尖細;
58、鼻樑高而端正;
59、鼻孔清潔;
60、眼球清潔;
61、眼睛大而眼角細長;
62、眉厚濃;
63、眼球黑白分明,如初開蓮瓣,白裡透紅;
64、雙眉彎長;
65、眉毛柔軟;
66、眉毛生長整齊;
67、眉毛漆黑有光澤;
68、雙耳肥厚垂長;
69、耳輪平正端直;
70、聽覺靈敏;
71、額部寬廣;
72、額部平正豐滿;
73、頭顱圓形飽滿;
74、頭髮漆黑有光澤;
75、發厚濃;
76、發綿軟;
77、發稠密;
78、頭髮細潤;
79、發有自然香氣;
80、手足有萬字狀等吉祥紋路。
技藝化身,是諸佛為濟世利眾,化生為具有特殊工藝技巧的藝術師、樂師、醫師、建
築師等各種能工巧匠,施以種種方便智慧,濟度、開化眾生,創造文明,造福眾生的化身
,如天工布肖格瑪和度化乾達婆王的琴師等。佛法認為在一切造福眾生、利樂有情的事業
中都有佛的參與或者佛的感應。很難說那些造福人類的科學家中,沒有佛菩薩的化身,這
從佛法理論上講完全有可能的。認為佛菩薩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對佛教理論所知甚少的
表現。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種化身和非有情化身。前一種如《法華經》中所說佛的應化
三十二相,其中有化為聲聞、緣覺、菩薩的;有化為僧、尼、居士的;有化為帝釋天、自
在天、天王、天神的;有化為帝王、王后、大臣、將軍的;有化為長者、賢哲、才士、美
女的;有化為一般人的和各類動物的。應化動物的事例,《佛本生記》中有很多。眾生因
緣各異,一種佛菩薩的形象未必能度化一切眾生,因此,諸佛以慈悲和無礙智慧,洞察一
切眾生的心理和因緣,因時、因地、因眾生機緣應化濟度眾生,這就是佛的智慧方便利眾
法門。這種不以佛菩薩的公開身份出現的各種佛菩薩化身,除了從他們的利益眾生的大善
大德行為和造福眾生的事業進行判斷而外,無法確認,但他們自己從不暴露大賢大德、佛
菩薩的身份。這和當今社會那些自稱佛菩薩,裝神弄鬼,招搖撞騙的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不可同日而語。
非有情化身是應化眾生所需生活條件,如衣食房屋、五穀、清泉、車船橋樑、錢財藥
物、山川草木等等。這裡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所謂“萬物有靈”的觀點,不是佛教的觀點
。諸佛可以化現山水草木,但草木絕非有情識的生命,純屬無情識的自然物,既無轉世的
生命,也非六道眾生。所謂“萬物有靈”的觀點,不是佛教的觀點,佛家是從來反對“萬
物有靈”論的,早就被佛教眾多因明學家駁得一無是處。讀過《因明釋量論》的人都知道
這種說法的荒唐之處。
3. 佛的自性身定義和它的分類
自性身也稱理法身,因其性質純屬空理,故稱“理佛”。萬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
沒有空有的差別,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寶性論》中所說的“佛性本空”,就是
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義是:具有二淨德性的終極理性為自性身。這定義說明:第一,佛的自性
身是“二淨”的境界;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體,是寂滅無為的境界。自性身有兩種,即
自性淨分終極理性身和離染淨分終極理性身。
五種功德是:無量功德、無數功德、不可思議功德、無比功德、二障及其習氣盡斷功
德。
五種特性是:非緣生而屬無為法;與悟性功德融為一體、遠離常斷二邊、斷除貪著、
阻礙、低趣三障;自性清淨光明。
4. 智慧法身的定義及其分類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聖能的總合屬性,因以智慧為主,或者說神通、
聖能的本質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屬於智慧範圍,所以通稱“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見,一切無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義。從智慧法身的本質上分,只有兩
種,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終極理性的真智慧,所見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
是真智和實智。這個“實”是“真實無假”之義,並非所見“實有”。諸法性空,“性空
”的“空”是“實有”的否定概念,與“實有”對立。所謂“實智”就是說這種智慧所見
的空相是正確的,並不是說實智所見為“實物”,因此,《般若經》中說“空亦空”。世
俗智所理解的“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無分別直覺現觀。菩薩和聲聞羅漢
之類的見性聖眾,能觀事物的理性,但不能無分別地現觀所有事物的理性,因為尚未破除
所知障。只有佛才對一切事物的法性終極之理了若指掌,並且在一刹那間同時觀一切事物
無滯無礙,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指遍知一切事物的現象、狀態、因緣、性能、種類、差別、聯繫、數量
等情況的智慧。對佛的這種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經中舉例說:“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
樹木燒成炭,投入大海進行攪拌後,再撈起來,佛也能準確辨認每個炭塊屬於何地、何山
、哪棵樹的哪個部位,一一可以復原。”這種“如量智”也稱事智、權智。因這種智慧所
見屬於與理諦相對的世俗諦,故稱事智。因為這種智慧的作用完全是為了度脫眾生,正確
標準是按眾生的所見標準確定的,眾生所見受眾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呈現虛妄相,故稱
俗智所見為假像。凡人都是以假當真,習以為常,不知是假。但對以假當真的凡人只能顯
示假像,以符合凡人習慣的世俗知見,開導引領度化,才能見效。因此,將佛的這種適應
眾生心理習慣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門,統統稱作俗諦事相。因這種智慧是方便智慧、
權宜之計,也稱“權智”;與絕對真理如理智相對,也稱相對智。其真理性是相對的,與
世俗的假見相對而言是“真”,與終極真理相對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對真理。
按佛的智慧的不同作用分類,可以分為五種,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
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唯識持八識轉五智之說。中觀派和金剛乘一致認為,由五蘊轉為五
智、五佛,不承認唯識的八識之說。
大圓鏡智是五蘊中的色蘊轉化成智的。人體的五官識的五根屬於色體(物質),觸覺遍
於全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體識的基礎眼根(視神經)。耳根(聽覺神經)、鼻根(
嗅覺神經)、舌根(味覺神經)、身根(觸覺神經)屬於細微色體。
五官之識覺的功能完全是直覺,沒有思維活動。成佛時這種細微色體五根和與五根不
可分離的五官識,經過修習淨化,轉化為智慧。因這種智慧是無分別現觀,如鏡現形,故
稱“圓鏡智”。圓鏡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稱大日如來、遍照金剛。
“受蘊”是人體身心的感覺功能。從性質上分,有身心感覺舒服愉快的“樂受”,感
覺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覺不苦不樂、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種。受蘊經過
淨化,成佛時轉化為平等性智。因為一切苦樂感覺起源於虛妄心識,斷除二障,已無妄心
,苦樂的幻覺消失,諸種感受完全變得相同,諸法平等,人世的榮辱、得失、愛憎、苦樂
、生死等對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這種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
的佛稱為“寶生佛”眾生的苦是一種苦的感受,無苦的感受就是樂。生命最寶貴的是快樂
,這種智慧境中,苦樂平等,無樂無苦,故稱平等智為寶生佛。
“想蘊”是一種能分辨事物具體形象、標誌,判斷事物性質的認識功能。眾生的想蘊
將各種事物分成可愛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後愛其所愛,恨其所恨。無端生愛恨,由愛
恨引起各種造業行為。眾生的這種分辨功能,受眾多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
,不符合客觀事物真相的妄想妄執占主要地位。如果沒有妄想妄執,就不會產生愛恨煩惱
。克服煩惱,首先要斷除妄心妄執,其根源就在這裡。經過淨化,在成佛時,這種想蘊就
化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彌陀佛,義譯為“無量光”。無量光佛所代表
的妙觀察智,實質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無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萬物的妙智慧。
“行蘊”是色、受、想、識四蘊範圍以外一切心理活動的總稱。行蘊有與心識有關的
相應性行蘊和與心識無關的不相應行蘊(詳見《俱舍論》)。行蘊經過淨化,到成佛時轉化
為“成所作智”或者叫“作事智”,其人格化的佛為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因行蘊直
接與行為動作有關,所以其轉化之智慧稱作“作事智”
“識蘊”是諸識的綜合體。識蘊也包括五官之識,但五官之識與色體轉化為圓鏡智,
所以這裡所說的“識蘊”是指第六識心識。心識的心並不是五臟中的心臟,心識的根也不
是肉團心。眼識從眼根生,耳識從耳根生等等,前五識的物質載體是各自的“根”,第六
識心識無固定的物質載體“根”,是“依前五種識而生”(《俱舍論》),就是關於色的心
識依眼識而生,關於聲的心識依耳識而生等等,依此類推。心識對色聲香味觸的認識,要
靠眼識、耳識等等為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心識有直覺和思維兩種功能。平常的心識
直覺往往與思維混在一起,很難辯認。唯有內向直覺和定境直覺比較好辨認。比如眼見一
熟人,眼識只能反映其人的體形、相貌、服飾,沒有識別判斷的功能。想起名稱,辨認出
是誰,那是心識的作用。心識是諸識的源泉、核心、主體,所以,此“心”字應解作“中
心”之義。心識經過淨化,到成佛時轉化為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實際上就是如理智、
見性智。法界體性就是空性。法界體性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趨佛,即不動金剛。
此五智是分別由五蘊(色、受、想、行、識)轉化而成的。
五智中的圓鏡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體性
智可以包括無為自性身。因此,可以說“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兩種根
本智慧。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彌勒菩薩《般若現觀壯嚴論》,共分二十一組,一百四十六條
,現依次分述如下:
1.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觀之物件上,久久觀想所得的一種智見境界。四念住觀想
的意境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法念住”的“法”指的是身心和
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動,觀想的目的是為了消除世俗對於身心等方面的常樂我淨的
錯誤觀念。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