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80【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3-18 18:17:11
太上感應篇80【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1999/8/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
名:19-012-0080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施恩』兩個字要注意,這布施恩德,與人為善,我們講席當中常講,總是要存一個
純善的心,純善的念頭,念念為別人著想,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
說法,如果我們自己還要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就錯了。錯在哪裡?我們著相了,著相就
不圓滿,著相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善因,與性德不相應。這個道理很深、很廣,學佛的人不
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淨心得不到。諸位要曉得,清淨心才是真善、是大善。
  昨天我們參加回教表揚偉大母親大會,我們不知道這個場合裡頭,居然是冠蓋雲集,
有三個部長,新加坡的前總統參加了,即將選舉的總統候選人納丹先生也參加,還有各國
大使館的一些使節,我們在貴賓室裡面聊天。他們看到我都很歡喜,問我,他說看起來我
很年輕,問我的年齡,然後問你是怎麼保養的?我就告訴他,「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不
是不做事,什麼事都做,很熱心的做,很認真努力在做,做了怎麼樣?不著相。刻意去做
,做得念念不忘,這不行。我講清心寡欲,講放下分別執著,他們聽了都懂,難,不容易
做到。實在講有什麼難的?難在沒有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難在這個地方。所以世尊當
年在世時,四十九年天天為我們開示,無非就是說明這個事實,事實明白了,不難。事實
是什麼?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佛家常講「萬法皆空」,你還會打妄想嗎?
  袁了凡先生明白了,他明白的還不是這個甚深的道理,他明白不過是因果報應的道理
,這是事上的事相,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一生當中,功名富貴、夭壽貧賤,都是過去
生中所修的,這一生中感得的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事相上很粗淺的真相,他明白了,明
白之後他就如如不動。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沒有斷,輕了,比一般人就輕了很多。他跟雲谷
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打一個妄想,什麼原因?明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放下
了。這還不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心才真正清淨。你看看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
之後,雲谷給他開示,他發心讀書求取功名,改造自己的命運,世間人的好榜樣,六道眾
生的好榜樣,不是學佛。雖不是學佛,它是學佛的好基礎,學佛確實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
,這是不可否認的。佛法是出世間大善,大善一定建立在小善的基礎上,這個道理現在懂
得的人少了。古時候懂得的人多,未必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這兩個原因,第一個懂得
不夠徹底,第二個煩惱習氣放不下,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原因在此地。
  我們明白了,明白之後要曉得怎麼做法,要依照佛的教誨,決定不錯。以善心、善行
幫助別人,人家欺騙我們,我們還是要以善心、善行待人。絕不能因為人家欺騙,我就迴
避,我就不要理他,那我們還是起心動念,我們還是落在分別執著上。人家是誠意對我還
是欺騙我,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糊塗。樣樣清楚,一點都不糊塗,以真誠心待人,
這是佛菩薩,菩薩行,這是真正的施恩。施恩,自己還沒有施恩的念頭,哪裡會求回報?
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布施供養別人,決定沒有後悔的意思。
  昨天說過,有求報的念頭,貪心沒斷,布施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你有布施沒有波
羅蜜。你給人以後又後悔,你的慳吝心還有,吝嗇沒化掉,這是三毒第一個,貪煩惱不能
斷。佛用布施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拔除慳貪。如果你有求報的心、有後悔的心,慳貪煩惱不
能拔除,有布施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菩薩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凡夫修布施,而達不到
波羅蜜。可是不修布施波羅蜜,我們決定不能超越六道,決定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
智慧是本有的,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何以不開?就是被這些煩惱蓋覆住,
所以智慧不能現前。佛教給我們,把煩惱除掉,智慧就現前。煩惱最嚴重的就是慳貪,這
兩句話是教給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去學。
  我們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很重,求報、後悔的念頭常有。你們也許聽我講過,簡豐文在
台北杭州南路那個講堂送給我,以後他很坦白的告訴我,他後悔了一年半,常常半夜睡覺
醒過來,為什麼這麼多錢丟掉了?一年半之後,那是天天聽經,逐漸明白了,才不後悔,
不容易。所以這個現象是正常的,你如果沒有這個現象,你的善根福德不是平常人能比的
。肯布施已經就不容易了,求報、後悔是很平常的現象。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還有這個
念頭,煩惱沒斷盡,智慧不能現前,要常常想到這個事實。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都放下了
,你的心地才清淨,清淨心生智慧。然後你就曉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生煩惱,不生智
慧。
  我們要想開智慧,這兩句話就太好了,要常常去做施恩的事情,常常去做幫助人的事
情,以智慧幫助人,以勞力幫助人,以財力幫助人,統統都要捨。財,諸位曉得,愈捨愈
多,不是捨了就沒有了,愈捨愈多,捨是因,那個愈多是果。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
但是不可以有求果報的念頭,為什麼?求果報的念頭是貪心,果報現前那是真理,因果一
定相應。然後你就曉得,布施我們的體力,你的身體愈健康;布施你的智慧,你常常有好
的念頭、好的思想、好的主意,幫助別人解除危難,你修這個因長智慧。佛的智慧為什麼
那麼大?佛天天講經說法,布施好主意,教人破迷開悟,所以智慧就那麼大。我們自己有
一點好的東西很吝嗇,唯恐別人學去,你哪裡會有智慧?
  所以很多人送一些書,法師的著作,送給我,你曉得嗎?我第一眼看的是什麼?我看
它後頭的版權頁,它上面印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這書關起來不看。為什麼?心
量太小了,他能寫出什麼好東西,糟蹋我的時間。心量太小,沒有智慧,自己有一點好東
西,把自己的權利抓得緊緊的,什麼智慧財產權,他哪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萬緣放下
,版權也放下,不要了,這個人有智慧。這我看書的一個原則,這樣就可以不浪費時間。
所以要學佛菩薩熱心幫助人,要真正做到不希求果報,不後悔。一定要深入經藏,理、事
都要透徹,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認真努力去做。
  這個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非常好,它舉佛經上說的,人以財幫助別人,這是舉一個
例子。「內不見有能施之我」,把我忘掉了,外面也沒有牽掛著接受我布施的那個人,中
間也把你布施的物忘掉,這叫三輪體空。諸佛菩薩無不是這樣幫助人,以財施、以法施、
以無畏施,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施小得大福報。比喻裡面講,布施一斗米得無量無邊的
福報,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稱性。他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他是把性德開顯,是
這麼個道理。一文錢的施捨能夠消千劫的災難,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們今天修
福,得到的果報很小,也沒辦法消災免難,原因在哪裡?心不清淨。布施得再多,與性德
依舊是隔了一層,所以依舊要在六道裡頭過苦日子。也就是我們求報的念頭,求果報的念
頭存在,所以怎麼修跟佛菩薩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追悔』,這是一個大關鍵,如
果作惡事後悔,那個好,那個惡念漸漸的會止住。如果做善事後悔,善念這個根就斷掉,
以後再不會修善。
  現在世間人修善,是不是真心修善?決定後頭有果報,他看準了,好像賭博他下這個
注,有的時候也看錯了。不是以清淨心,不是以真正善心,無一不是自私自利,與自己有
利益的事情要多做。佛菩薩所做的善事,裡面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的心清淨,他
生智慧,他有大福德,無量無邊的福德。我們今天不但是自己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
真相,講給別人聽,還要自己真正做給別人看。講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目的何在?絕
沒有自己的目的,希望別人好,希望社會好,希望大家和睦生活,自己還是一塵不染,還
是清淨無為,這是佛弟子,這個人真正學佛。如果幫助人又後悔,倒不如不幫助人,為什
麼?怕自己的善根從此被斷掉。
  小註裡面有比喻,也有說法,說得好,第二段裡面講「布施有三,有法施、有財施、
有心施」,這跟我們普通平常講的有一點差別。平常我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這講得最多的。心施,什麼心?真心。真心怎麼布施?教別人也了解有真心,他的真心也
能夠因你教化演說而有所啟發,他的真心露出來,這是心施。這最難,但是功德是無有邊
際,無有止境,這個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做到。但是它這個註解裡面講得淺,
淺是什麼?自己沒有能力布施,但是有這個心,諺語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沒有
心,常存此心,這是心施淺的意思。常常有布施的心,常常有幫助別人的願望,但是自己
沒有能力。這個心永遠不失掉,好,這是心施的淺義,我們可以著手。
  可是在我們今天生活環境當中,只要把自己本分的工作認真去做,就是心施。我們出
家,出家幹的什麼?這個行業的本分工作是什麼?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生活是表演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表演,師是表率,範是模範,我們的生活是一切眾生生活
的模範。我們穿衣是一切人穿衣的模範,衣服要乾淨、要整齊,破沒有關係,破可以補一
補,一定要清潔、要整齊。吃飯是吃飯的模範,吃飯要有個規矩、有個樣子,想想我吃飯
這個樣子能給別人做模範嗎?這就是佛法。佛法是生活教育,點點滴滴都要做眾生的好榜
樣。我們有沒有做到?說是給眾生說明,人家看到這個樣子,要向你來請教,你給他解釋
、給他說明。他看到了,他相信,他聽到了,他明白,明白是解,他有信、有解他也會效
法,他也會學。
  佛法不是只說不行,佛法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重的。在大乘經裡面把行擺在第一,解
擺在第二。淨土就是這個樣子,觀音菩薩擺在第一,大勢至菩薩擺在第二,觀音代表行,
大勢至代表解。《華嚴經》裡面普賢代表行,排在第一位;文殊代表解,排在第二位。解
行是一樁事情,特別著重在行門,說到一定要做到,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這個真正
受用是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現在世間人的享樂是什麼?是享受五欲六塵
刺激的樂,那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就好像吃興奮劑、打嗎啡那種樂,不是真樂。佛法裡面
講的樂是從內心裡面,像泉水一樣往外噴,這是真樂,這叫法喜充滿。我們沒有得到,為
什麼沒有得到?沒有做到。
  把佛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上,生活裡面產生的喜悅,這是真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面來的
,而且給諸位說,這個樂是人生最殊勝的滋養。世間人也有人懂得,所謂是「人逢喜事精
神爽」,精神就來了。所以佛菩薩永遠是不疲不厭,不疲倦、不厭煩,什麼道理?喜悅。
我們做事情為什麼常常疲倦、厭煩?沒有喜悅。我們在佛法修學上法喜得不到,怎麼可能
有進步?如果你得到法喜之後,你確實有長足的進步,你不會退轉,沒有得到法喜很容易
退轉。法喜一定是在解行並重之下你才能夠得到,偏在一邊得不到,有解無行得不到,有
行無解也得不到。這清涼在《華嚴經》註解裡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
長無明」,都得不到法喜,法喜一定要解行相應。禪宗裡面講的定慧等學,這裡面你就得
到法喜。定慧不均等得不到,解行不均等得不到,一定要均等,這裡面才能產生。
  這兩句是講行,希望我們要留意,要認真去體會、去思惟,努力去做,一定要落實在
生活上。我們今天施恩、與人,決定是以佛法為主,我們不以財。到以後你接受人布施,
這是財來了,來了立刻轉手就要施出去,決定不能留。你留了就有弊病,流弊就生了,為
什麼?煩惱就起來,會增長貪瞋痴慢。所以要放下、要捨掉,決定不要讓煩惱增長,要讓
自己的智慧增長。記住,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解決六道的問題,解決生死的問題,解
決一切世出世間的問題,要真智慧。
阿彌陀佛
作者: jeanvanjohn (尚市長)   2016-03-18 23:03:00
這東西根本不是佛教,就這樣了。
作者: erincy   2016-03-19 10:1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