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1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3-26 09:13:01
: 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
: 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
───────────────────────────────────────
■ 釋義──
不淨觀的所緣,是指緣念毛髮等36物,為內在的不淨,及身軀的青瘀等,為外在的不
淨。內心於是內、外不淨的不淨相、非可愛相,保任執持於心。
緣念不淨,主要是對治貪欲熾盛者。這些不淨物,內在不淨相,包括髮毛、牙齒、皮
肉器官等36種。以內在不淨的器官當所緣境來修止,以及緣著外在的不淨,即膨脹、青瘀
、膿爛、敗壞、絳汁血塗、蟲噉、筋骨分散、白骨、燒灰等九種想。外在不淨的九種想,
是人死後身體會依著九種次第而化為壞滅,為外在的不淨相。
在內心修止時所應現起的非可愛相,是以意根執取不淨的非可愛相為所緣境,意識以
它當所緣境,叫作影像,修習止觀的所緣,是意識所現的影像行相,從修習止觀的能緣心
上,安立無分別影像(止)與有分別影像(觀)。以定心安住於此所緣義總,「任持其心
」即執持保任於心。這樣的修法具有二個效果,即可去除猛利的貪心現行,並且可得止。
不淨觀:觀身三十六物不淨——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一一六五)
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
,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
、毛、爪、齒、塵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
藏、熟藏、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病-丙)+陰、膿、血、腦、汁、屎、
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十四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從足至頂種種
不淨充滿其中,外為薄皮之所纏裹,所謂此身唯有種種髮毛爪齒、皮革血肉、筋脈骨髓、
心肝肺腎、脾膽胞胃、大腸小腸、屎尿涕唾、涎淚垢汗、痰膿肪[月*冊]、腦膜、[月*(嵐
-几)]聹,如是不淨充滿身中。如有農夫或諸長者,倉中盛滿種種雜穀,所謂稻、麻、粟
、豆、麥等,有明目者開倉覩之,能如實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種種雜穀。是菩薩摩訶
薩亦復如是,審觀自身,從足至頂不淨充滿不可貪樂。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1.對我們而言,這部分更為重要。因為我們在欲界,欲界的欲,為欲貪之意,欲界的補
特伽羅貪心比較強,所以稱為欲界。要把它淨化應怎麼做?談到緣不淨來進行觀修。
2.一般而言,在修安止前,內心裡什麼煩惱力量比較強,要先將它調伏下來,假設這部
分沒做到,就直接去修安止,這個安止不能修得好,這樣安止的實修也不能入道。因
此要先分析自己的個性中,什麼類型的煩惱比較強,然後把那類的煩惱,好好地調整
改變,先把它調伏下來,因此,才會把「淨行所緣」放在最前面。「淨行所緣」到底
要修什麼呢?因為是欲界眾生的緣故,貪心比較強,所以又把貪心放到前面來說明。
3.「緣不淨者」,緣取不清淨的行相來做觀修,「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緣毛髮等三
十六種事物來做觀修,「名內不淨」,是內在的不清淨的觀修方式,以及「青瘀等名
外不淨」。這是指貪心比較強的情況下,貪心是個煩惱要把它去除掉,以這個方式就
要修不淨觀,既然不淨觀是一個禪修,當然有它所緣取的對境,緣取的對境是不清淨
的行相,哪裡的不清淨的行相?自跟他。在《入菩薩行論》裡討論到,緣取自己身體
不清淨的行相來進行觀修,這是緣取自己不清淨的部分來觀修,應當非常重要。
4.《入菩薩行論》裡特別談論到緣取自己身體不清淨的情況。能夠把自己的身體,我們
有這個貪欲的執著,從這個來做觀修,主要是所貪的對境,要修不淨觀。對於所貪的
對境,自跟他,緣取修不清淨的行相之後,對它產生貪心,引發我們對它貪念的原因
就不會存在。首先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都有貪念執著,修不淨觀後,禪修的力量強大,
對其他讓我產生貪心的對境,再個別地修不淨觀,這些都非常有必要。
5.就不淨觀的禪修而言,可以分成這裡所談到的,外在的不淨觀,內在的不淨觀。內在
的不淨觀是緣取身體的毛髮等共三十六項;外在的不淨觀是指青瘀等,這是指死亡時
身體慢慢浮腫,慢慢爛掉,流出黃色的水。青瘀就是浮腫、爛掉了,這樣一個行相。
6.我們實際的情形,清淨也好,不清淨也好,或者它只是名言,我們總認為身體是清淨
的。現在不管清淨、不清淨,我們的內心現在主要是貪心很嚴重,現在要把貪心減少
下來,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才要做這個禪修。貪心要滅掉的原因是,在禪修上面它
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要特別針對貪念,把它減少,滅除,在這方面能發揮作用的
禪修,就是不淨觀。
7.觀修自己的身體,貪欲對象的身體,內外的不淨,透過這個禪修,實際的情形是如何
,能夠好好地思惟,內在的貪心逐漸減少。因為貪心逐漸消除,內心本身不斷地進步
,慢慢地功德證悟,增長、增廣。
8.「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即不清淨的行相,「任持其心」,持是維持,任持其
心就是盡量地串習,不斷地觀修,透過持續不斷地觀修,貪心一定會逐漸減少。
《入菩薩行論》第八品〈靜慮品〉談到,對於我所貪戀的對象,自他的身體內、外不
清淨的部分,緣取來做觀修,進一步對自他內心的我愛執進行分析,我愛執會引生貪念、
瞋恨等煩惱。不僅從身體不淨觀來分析,並且從自他內心的我愛執部分來分析,也非常有
幫助,這是不淨觀的禪修方式,能夠讓貪欲的執著減弱下來。禪修是配合階段性的必要性
來討論,不是說經常持續做一種觀修,當貪心強,就有必要針對這部分做調伏而做觀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