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南山律在家備覽》「戒善」與「世善」差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4-01 08:09:24
受戒持戒所行之「戒善」,與一般世間善業的「世善」,二者不同。以下略述:
1.佛教戒法的制戒
以佛教而言,世出世間聖人,唯有佛陀方能「制戒」。
世出世間聖人,唯佛之功德究竟圓滿。《菩提道次第》〈廣、中、略〉皈敬頌: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佛陀身語意功德究竟圓滿)
2.佛陀制戒目的
南山律《戒疏》云:「斯乃大聖(佛陀)降臨,創開化本,將欲拯拔諸有,同登彼岸
(涅槃)。為道(聲聞獨覺菩薩三乘)制戒,本非世福。」
佛陀制戒的目的:為道制戒,不是為了世福。
3.佛陀制戒,何謂戒法?
南山律《事鈔》云:「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
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
戒法的法義「軌成出離之道」。出離之道,為三乘聖者所證,度至涅槃彼岸。
4.戒法的本質,和世間法的不同。
南山律《業疏》云:「三皈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但輪王梵王說世
間法,惠利眾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昇,超越世境。法王出世,不為世善,要
斷煩惱,遠出界繫,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
南山律《濟緣釋》云:「輪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報在人天,故未超世教。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
,莫非斷集(集諦)脫苦(苦諦),修道(道諦)證滅(滅諦)也(此示四聖諦)。」
輪王(人主)以十善業道化人,梵王(天主)以四無量心化人,這些不待佛出世,劫
初便有,但未能致人解脫。
佛陀出世,不是為了世善的世福,而是教人斷煩惱得解脫,此是制戒的戒善。以戒為
基礎,具修定(止)慧(觀)等行,制戒持戒的最終目的,為了斷除無明煩惱證得解脫。
5.一切善作盡,屬於世善,不是戒善。
南山律《業疏》云:「問:一切善作盡是戒否?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別解脫律儀
戒,包括比丘戒、居士戒、八關齋戒等)。自餘十業(十善業道等),但單稱善,不名為
戒。」《濟緣釋》云:「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餘善反之,故不名戒。」
受戒時:(一)依法受戒時,發願行持戒法的期間,別解脫戒盡形壽受持,菩薩戒盡
未來際受持。(二)依法受戒時,發心意樂的所緣境,遍該法界一切情與無情,斷惡、修
善、度眾生,軌成聲聞、獨覺、菩薩三乘出離之道,依戒體行持之戒善,非世善可比擬。
6.具足出離心受戒,才能獲得戒體。
不論是受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等何者律門,首先都必須要具足出離心,否則在受
戒時不能獲得戒體。
南贍部洲二勝六莊嚴住持佛法,二勝為住持佛教戒律傳承之釋迦光菩薩與功德光菩薩
,釋迦光和功德光所傳下來的戒本中云:「不論受何等別解脫之戒律,必須要具足的意樂
條件,即是出離心。」
作者: column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2016-04-01 10:29:00
出離心是指菩提心嗎就像無量壽經上,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4-01 10:31:00
出離心不是菩提心,但菩提心包括出離心。發菩提心的定義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一切有情包含親中怨者),發願成辦佛果一切相智。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可參考此篇:#1MaYtRxP 發菩提心(發心)受別解脫戒要有出離心的發心攝持,受菩薩戒要有菩提心的發心攝持(菩提心的發心包含出離心),此是得受戒體基礎(出離心與菩提心,二者發心的有、無,具有三句差別關係)
作者: column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2016-04-01 12:16:00
謝謝cool810大德的分享!合十 頂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