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38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
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
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
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
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Ⅲ) 歎彼佛剎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零六頁最後一行:「歎彼佛剎」。請看經文: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這個讚歎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的,讓我們聯想到,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沒
有一尊佛不像世尊一樣讚歎。由此可知,彌陀的功德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都比不上
。他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功德,無量的悲心,開淨宗法門,度無量無邊苦惱眾生,往生極樂
世界就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人難信易行,只要不懷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釋迦牟尼
佛不會欺騙我們,有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接引眾生。
我們看經文,『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這首偈很普
通,要多念、要多記熟,讓我們時時刻刻想到極樂世界。下面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是第
三首,「讚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下面解釋,
「其形色」,形狀、顏色,光明、相好,「名數」,名是講種類,說不盡,數量也沒辦法
說清楚,都不能稱說,說不盡,「亦無能清辯」,沒有人有這個能力清清楚楚的把它辨別
出來,它太多了,無量無邊。「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言是言說,說不盡;
思是思惟,無法想像,太微妙了。「故曰: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釋迦牟尼佛這樣
的讚歎它。
「種種莊嚴,入一法句,即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它的體是真實智慧無為
法身,是從這一個體出現的。法身沒有相,法身確實充滿真實無量智慧。六祖惠能大師開
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個是智慧,具足真實智慧
,這個智慧無量無邊;具足功德,功德不是外頭來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相好,相好是
形相,六根能夠接觸得到的也是無量無邊,無法想像,無人能說出來。法身沒有相,能現
一切相,現相不能說它有,不現不能說它無,真正是離四句,絕百非,往生到西方極樂世
界就見到了。如果不是在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剎土裡頭,一定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才見
到。雖見到,還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因為見到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就見到了,往上去,十
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見到法身,等覺才見到圓滿法身。前面四
十個位次也見到法身了,不圓滿,所謂分證。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圓滿的法身比喻作滿
月十五,你見到是滿月,滿月之前,從月牙到我們農曆的十四,十五是滿月,十四,都是
分證。一天比一天見得多一點,到十五圓滿,十五是究竟見到,十四之前是分證見到,不
是圓滿的。這才能真正見到自己本來面目。
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法身變現來的。法身,有緣就現相,沒有緣不現相。哪些沒
有緣?等覺菩薩以上就沒緣了,他們所見的是什麼?大光明藏,一片光明,那是法身。法
身不生不滅,法身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這個世界,這個地
球,這個太陽系、銀河系,我們所體會到的虛空法界都在法身之中,沒離開法身,離開法
身它不能存在。像我們看電視,頻道所顯的這些現象離不開屏幕,離開屏幕它就不能顯現
,屏幕就好像是法身,要依靠屏幕現一切現象。所以現相不是真的,現相都是生滅法,常
寂光不生不滅。所以現相不能說它有,不現相不能說它無。古往至今,多少聰明人在探索
這個問題,用的方法對了就有緣。這方法是什麼?戒定慧,持戒得定,持戒的目的是什麼
?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智慧開了這個境界就見到,智慧不開見不到。我們今天
能夠體會到一些,是聽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要不給我們說明我們不知道。
「極樂依正」,說得好,依報是環境,正報是居住在極樂世界的那些人。那個世界只
有兩種人,一個是佛,阿彌陀佛,除佛之外是菩薩,是佛的學生,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
。都是菩薩,而且都是大乘菩薩,為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大菩薩,沒有發
菩提心不能往生。所以菩提心重要,前面我們學過,四土三輩九品統統需要「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才能往生,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接著往下看,「故下云」,後面這兩句,「功德普莊嚴。如是妙土,如經云:超
逾十方一切世界,故云諸佛國難比」,比不上。諸佛國也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極樂世界還
是自性變現的,統統是自性變現的,為什麼還有差別?這個差別怎麼發生的?《華嚴經》
上佛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不外乎「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
現再加上個唯識所變就不一樣了,如果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就完全相同。什麼地方
沒有唯識所變?實報莊嚴土。每一尊佛都有實報莊嚴土,釋迦本師的實報土叫華藏世界,
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面沒有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只有心現沒
有識變。我們這個世界,除了華藏世界是心現之外,其他的九法界都是識變的,九法界裡
面還包括佛法界,也就是其他的十法界,唯識所變。
所以十法界裡頭,佛法界的佛是什麼地位?這個不能不知道。賢首、天台都說,那個
佛的地位是相似即佛。佛在經上講的戒定慧三學他都懂得,而且依教奉行學得很像,為什
麼叫相似?他沒見性,煩惱伏住沒斷,他還是凡夫。六道裡頭是凡夫,大乘教叫他做外凡
;十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內凡,把它分成內外,內是靠近覺悟。所
以十法界裡面的佛要斷無明,無明真的斷了,什麼叫無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
動念,就是斷了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所以它是屬於識,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愈來愈
嚴重。起心動念是無明,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別,分別也斷了,那就是菩薩。阿羅漢還有
分別,執著斷了是阿羅漢,阿羅漢沒有執著。這些理事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知道怎麼
叫修行,修什麼。
大乘教裡面,修行就是在境界上練功夫,練什麼功夫?練不執著。我對於世間一切法
、七情五欲不再執著了,一切都隨緣,不放在心上,這就是阿羅漢。如果是真正斷掉了,
斷掉就證阿羅漢,阿羅漢修什麼?修分別,因為他還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有分別。分別
斷掉之後他就提升了,菩薩,菩薩不分別。菩薩再向上提升就成佛了,菩薩還有起心動念
,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最高的,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成佛了。眼見色,耳聞聲,看得明
白、聽得清楚,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佛。修什麼?就修這個。用什麼方法修?什麼方法
都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道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所修的是一樁事情,就是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如果你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都有,就叫六道
凡夫,凡跟聖是從這來的,不能不知道。明白了,那就曉得真修行就是看破、放下。我跟
章嘉大師見面,頭一天教給我的,看破、放下。看破什麼?了解事實真相就看破了;放下
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看你放幾多,你在哪個位次上。真正不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六
種神通現前,智慧德能都現前,這小乘。不分別是菩薩,菩薩的階級很多,各宗判教不一
樣,那個關係不大,沒有什麼大關係,原理原則完全相同。總而言之,還是要用看破放下
,不能停止,還要努力。證得阿羅漢之後,一定要向上提升去作菩薩,十信位的菩薩,十
住位的菩薩,十行位的菩薩,十迴向的菩薩,十地菩薩,才有等覺、妙覺,才圓滿。
極樂妙土妙不可言,「如經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逾是超過,「故云:諸佛國難
比」,不能跟它相比。我們再看下面經文,「歎發大願」,這個歎是讚歎,讚歎發大願的
人。
(Ⅳ) 歎發大願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人要發大心,為什麼?希望早一天成無上菩提,菩提就是大覺,大覺從哪裡來的?從
心量大來的。心量大的是什麼?無比的廣大是佛,心量小的不能成就。這兩句話提醒我們
,人的心量小,念佛,像蕅益大師比喻說的,念到風吹不動、雨打不濕,這做比喻,沒有
發菩提心,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還是六道裡的凡夫。一個人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
法,成就的大小跟心量成正比例,你有多大心量,你就能有多大成就。學佛要成無上道,
超越世間太大太大了。那我們學佛要用什麼心量?要像釋迦牟尼佛的心量、要像阿彌陀佛
的心量,你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就是脫離六道輪迴,不但脫離六道輪迴,還要脫
離十法界,不發心怎麼行?不發心,你對這個地方有貪戀,你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你為
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捨不得障礙了你。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是「讚感人發心」,感嘆有這
樣發心的人。十方菩薩看到極樂世界莊嚴清淨,超越十方國土,這是環境,見到極樂世界
了,這麼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是怎麼去的?「佛號功德」,是念佛去的。信願持名
,這叫三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雖然說,蕅益大師講得好,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願
之有無,品位高下都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如果你說,往生的條件只要有信、有願,我可以
不要念佛,我真信、我真願意去,到後來怎麼?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講錯了?沒講錯。你
是有資格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你的位子,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
沒地方容納你。下下品往生的人至少也念了一句阿彌陀佛,一句十句,這是講最少的。一
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什麼?下下品。你要是連念一句都沒有的話,
那下下品你都不能去,你到極樂世界打個轉就回頭了,那個地方沒有你的位子,這我們要
曉得。好像上學去讀書,學校讓你進去,沒有這個班級,你想進哪,沒有,這個道理要懂
。念佛功夫愈深品位愈高,念到功夫成片,那就不在凡聖同居土了,功夫成片就是方便有
餘土。什麼叫功夫成片?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換句話說,
他能做到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就是一句佛號,不拘多少,計
數不計數都沒有關係,關係在放得下,什麼都放下了,都不管了,這個重要。世間事,好
事,利益眾生的事情要做,做了怎麼樣?也不放在心上,心上還是一句佛號。這個功德不
可思議,普度一切。所以,信願念佛,這叫三資糧,念佛是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你只
具足兩條,第三條沒有,不行。許許多多人在那個地方在誤會,讀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
解》,看到蕅益大師這句話歡喜,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
淺深。你不念佛,一聲佛也沒念過,你到極樂世界去,沒有這個品位,下下品品位,臨終
一念十念,沒有品位怎麼?到那裡去,你沒有立足之地,換句話說,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
,你不能不知道。老實念佛還是很重要的事情,有信有願,後面加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
往生,萬修萬人去。
這個底下說,「佛號功德,普度一切,因發大心」。發什麼心?下面說,「願己成佛
,亦成就如是剎土」。要願自己成佛,念佛成佛,成佛之後,你的佛國要像阿彌陀佛極樂
世界一樣。行嗎?行,要有這個心,有這個心自然成,為什麼自然成?極樂世界是法性土
。極樂世界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在,在怎麼樣?沒有緣看不到,是這麼個
關係。古德告訴我們,淨宗法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什麼意思?極樂
世界遍滿法界,這是事實真相,極樂世界融合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變成什麼?
變成一佛土。這個佛是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是什麼意思?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
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成佛是無量覺,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只要成佛都叫無量覺。你
明白了沒有?所以只要成佛了,你居住的佛土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究竟圓
滿。一身就是無量身,一身叫阿彌陀,無量身叫各種不同的名號,《萬佛名經》裡面講了
一萬二千多個佛號。佛號講得完講不完?講不完,真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所以整個法界
說到最後一法界。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句話我相信學佛的人聽到耳熟,意思你沒懂,你要
懂就曉得,諸佛是一法身。那我們呢?我們不是佛,跟佛還是一法身,他知道,我們不知
道。極樂世界是妙土,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妙土,也不例外。到最後回歸到一個原點,回歸
到自性,功德就圓滿。我們要常常有這種概念,心量自然擴大,慈悲也就隨著心量擴大,
對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有愛心。佛法講慈悲不講愛,為什麼?愛裡頭有情,慈悲裡頭沒有
情,有智慧。換句話說,以智慧為體的愛叫慈悲,慈悲裡頭加一點感情就是愛,不同在這
裡。佛法殊勝,學了之後利益無量無邊。學了以後,確確實實對內幫助我們化解了貪瞋痴
慢疑,再深入一層,化解了妄想分別執著,你成佛了。化解貪瞋痴慢疑是阿羅漢的境界,
對外,對人、對事化解了怨恨惱怒煩,煩是煩惱,煩。外沒有怨恨惱怒煩,內沒有貪瞋痴
慢疑,你說你快不快樂、你幸不幸福?這種生活是不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內沒有貪瞋痴慢疑,外沒有怨恨惱怒煩,生活在哪裡?生活在智慧清淨平等的世界裡。
這個世界在哪裡?就在當前,一步也沒離開,境隨心轉。你說不是,你當然不是,你有怨
恨惱怒煩,你有貪瞋痴慢疑,你見不到這個世界。你必須把錯誤的念頭放下、丟掉,它就
現前,法性土就現前,統統在一念。
下面念老引《維摩經》來說,「如《維摩經》云: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亦
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維摩經》上講,這是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用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清淨國土莊嚴自己的國土、成為自己的佛土。這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
用五劫時間去考察、去學習,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他都到了,都去考察、都去參觀、都
去學習,回來之後成就自己的國土。自己國土怎麼來的?是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
微妙的大成,諸佛國土裡面的好事,極樂世界全有;諸佛國土裡頭還有一些欠缺的,極樂
世界沒有,這就成為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第一殊勝。希望這些菩薩們都能發無上心、都能成
就菩提,自己度眾生的國土就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這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意思。再看
底下這一段,「佛光益眾」。這裡頭分兩個小段,「彌陀放光」。
Ⅲ 佛光益眾
(Ⅰ) 彌陀放光
【應時無量尊。】
『無量尊』就是無量壽佛。
【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這佛放光。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文顯感應道交,如來放光加持」,這個如來是阿
彌陀佛。《宋譯》本裡面說,「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
光從彼面門出。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這從《宋譯》裡頭經文非常明顯,就是無量壽
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微笑現金容』,「於彼佛金容示現微笑之相」,阿彌陀
佛微笑,現這個相。故知無量尊就是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會疏》裡頭也有說,「應
時,應菩薩發願時。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
禪定,梵文的意思是正定,三翻作正,三昧是正定。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菩薩住正定,
無有不定時。定是什麼?心裡面沒有一個念頭,這叫正念,正念是無念。有一個念頭就不
叫三昧,叫起心,起心動念,起心就是動念,動念就是起心。中國人常常把它連起來在一
起講,起心動念,動念起心。那怎麼樣?那就不是佛了,佛心不動。惠能大師告訴我們,
他開悟的時候,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常住三昧。所以也可
以說它是自性本定,沒有起心動念,常住三昧。
==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