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心類》﹍量--現量:4.瑜伽現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6-27 06:54:32
戊二、知覺(覺知)
謂了別,為知覺(覺知)之性相,明而了別,為識(認識)之性相。
知覺(覺知),了別,識三者同義。
知覺(覺知)分為:「量知覺」與「非量知覺」二種。
「量知覺」又分二:「現量」與「比量」。
量的性相(定義):「(1)新起(2)非欺誑之(3)了別」,為量之性相(具定義的量,齊備1
+2+3三個條件)。即言以(1)新起,排除再決知是量,言以(2)非欺誑(欺誑指不能了解通
達對境),排除伺察意是量,言以(3)了別,排除有色根是量故。
「現量」復分四:1.根現量、2.意現量、3.自證現量、4.瑜伽現量。
4.瑜伽現量
瑜伽現量之定義,即【謂依成為自己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禪定,現證細無常及粗細補
特伽羅無我任何一種之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為瑜伽現量之性相。此分為1.現證細無常
之量,現證2.粗補特伽羅無我之量,現證3.細補特伽羅無我之量三種。】p.103
■ 「瑜伽現量」:
1.“瑜伽”為「依成為自己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禪定」,依靠止觀雙運之禪定而生起
的一種現量。
2.“現量”為「現證細無常及粗細補特伽羅無我任何一種之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
《雜阿含經》:「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奢摩他,梵語Smatha之音譯,漢語義譯為「止」。毘缽舍那,梵語Vipasyana之音
譯,漢語義譯為「觀」。) 
《解深密經》卷三〈分別瑜伽品〉(玄奘譯):「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
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彼於先時,由得奢
摩他(止)、毗缽舍那(觀)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
。彼於今時,得見道故(依成為自己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禪定,於見道位獲得瑜伽現量)
,更證得事邊際所緣(事邊際性:如所有性/勝義諦,盡所有性/世俗諦)。復於後後一
切地中,進趣修道。……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義淨譯):「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
止故,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止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 「瑜伽現量」的對境:
1.現證『細品無常』之瑜伽現量。
2.現證『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量(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
3.現證『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量(補特伽羅『五蘊獨立實有空』)。
■ 何謂「…之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了別“細品無常”、“粗、細補特伽羅無我”
,都是「他證」(了別對境的認知本身)、不是「自證」(認知上了解自己的那一分
),故為「了別他」。「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這樣的心,即曰「瑜伽現量」。
細品無常、補特伽羅無我等微細的法,聖者才能現證,凡夫不能現證。至於他人的心
,凡夫也可現證(例如凡夫意現量的他心通),不用到聖者的層次。
「四聖諦」為什麼要用「聖」字,因為四諦是聖者以上才能現證,同樣的,無常等法
也是聖者以上才能現證,是聖者心續中才有。聖者心續中了別他的認知(依成為自己不共
增上緣止觀雙運禪定,獲得現證的了別他之瑜伽現量),才有能力現證無常等微細的法。
瑜伽是相應義,古代通稱修行人為瑜伽師,「瑜伽者」就是:希求解脫而不斷串習的
修行者。《瑜伽師地論》:「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唯識述
記:「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二、與行相應…;
三、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五、…藥病相應。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
,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
───────────────────────────────────────
「瑜伽現覺」:
【分為二種,1.成為瑜伽現覺之量。2.成為瑜伽現覺之已決智。但無成為瑜伽現覺之
見而未定之覺者,蓋凡為瑜伽現覺。】p.102
■ 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都區分有量、已決智(再決知)、見而未定三種。而瑜
伽現前則一定是了別的,因此它沒有「見而未定」這種只有顯現而無定解的現量。故
瑜伽現前僅有「量」與「已決智」(再決知)二種。
作者: ahui0928 (輝哥)   2016-06-28 06:52:00
整理的真好,隨喜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