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被一個特定對象吸引,可能是他有哪些條件特質讓您覺得被吸引
如果是優點的話,可以從業果緣起的角度,隨喜他過去所種的善因,
佛教教人不單只是執著在果相上,要進一步去試著了解果相背後的因緣。
隨喜欣賞他人的善業,觀察學習他的善業因緣,不一定要將他佔有己有,
貪戀是一種想佔為己有的心態,會引發不必要的痛苦。
對於粗猛煩惱的現行,例如貪煩惱、瞋煩惱等,佛教有各別的對治法,
我們的煩惱有許多類型,個別煩惱的對治,如不淨觀、慈心觀、善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亂等
能夠暫時壓伏煩惱妄念的現行,例如不淨觀可對治貪煩惱的現行,慈心觀可對治瞋煩惱的
現行,這些都是修行的道路上所需要的方便,但是還無法正對治破壞煩惱的根本。
煩惱的各別對治,不淨觀可針對貪煩惱,但不淨觀無法針對瞋煩惱;慈心觀可針對瞋煩惱
、但慈心觀無法針對貪煩惱;不淨觀若不善巧可能引生瞋,慈心觀若不善巧可能引生貪。
貪、瞋等煩惱的根源,來自無明實執的心,無明的心透過實執而執諸法為有自性,
進而產生貪、瞋等煩惱及其種子,透過觀察有無自性的正理,是貪、瞋等煩惱的正對治,
透過正對治煩惱的根本,連帶的也能破壞無明的心所生的貪、瞋等煩惱的現行。
貪瞋等一切煩惱,唯於癡所徧計諸法自性,而更增益愛、非愛等差別而轉。無明實執的心
增益無自性為有自性,進一步透過非理作意,於無明愚痴的心所增益自性實有的悅意相、
自性實有的非悅意相等差別相,對於悅意者起貪、對於非悅意者起瞋等煩惱現行。
觀察有無自性的正理,觀察你覺得被對方吸引的條件特質,是否具有獨立實質有的自方成
立,是總相上生起貪、瞋等煩惱根本無明的正相違,是能夠將貪、瞋等煩惱連根拔除的正
對治,以正理觀察所緣的對象是否具有獨立實質有的自方成立,是破壞煩惱我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