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
房思惟,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斷界)滅界。」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曰:「……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
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
菩薩能善毘缽舍那(觀)。」……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
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深密解脫經》
「(彌勒菩薩問佛)世尊!菩薩未得身樂心樂,觀於內身三昧境界,思惟彼法如是觀
心,佛說彼觀名何等觀?佛言:彌勒!我說彼觀非毘婆舍那,名隨順信毘婆舍那。」
《大寶積經》
「復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
於奢摩他(止)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觀)而得善巧,是名為二。」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者。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一
境性,是謂奢摩他。毘鉢舍那(觀)云何?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
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
謂毘鉢舍那。如世尊說:『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
「毘缽舍那(觀)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
;是名為慧。」
───────────────────────────────────────
■ 釋義──
止觀所緣二諦隨一,修習止觀的所緣,可緣世俗諦的法類,也可緣勝義諦的法類。
行者在獲得身心輕安樂的奢摩他安止之後,以身心輕安樂的安止為所依,專注在所緣
,捨離其他不是所緣的散亂心相,對於所聽聞思惟的法義,於善思惟法形成止定當中三摩
地所緣的影像(義共相),以分別慧善加分析觀察抉擇,直至獲得決定的勝解印可,也就
是觀察思擇三摩地所緣影像(義共相)的所知義──1.就世俗諦盡所有性上分析觀察思擇
(正思擇)、2.就勝義諦如所有性上分析觀察思擇(最極思擇)、3.就所緣的性質粗分的
分析觀察思擇(周遍尋思)、4.就所緣的性質細分的分析觀察思擇(周遍伺察)。
透過這樣的分析觀察思擇,內心生起──1.沒有煩惱疑惑的忍許(若忍)、2.生起好
樂的意樂而觀察(若樂)、3.清晰覺知明了的觀察(若覺)、4.心能證知法義證見法義的
觀察(若見)、5.不捨正理而安住於觀察(若觀)。
如是透過修觀的四種思擇:1.正思擇、2.最極思擇、3.周遍尋思、4.周遍伺察,與產
生修觀的五種行相:1.忍、2.樂、3.覺(慧)、4.見、5.觀,持續地觀察修,當由觀察力
由近分定再次引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慧,那時的觀察慧稱為毘缽舍那勝觀。
如果照著上面所說去修持,菩薩就能夠善巧地來修習毘缽舍那(觀)。
以初禪近分定的奢摩他安止為基礎,進一步獲得正式具相的毘缽舍那勝觀,會再次引
生身心輕安樂,修習毘缽舍那未得身心輕安樂的階段時,是隨順的毘缽舍那相應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