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淨土聖賢錄.初編》:往生比丘第三(65)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7-28 10:34:34
(宋‧知禮)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1020年),駙馬李遵勖(音序),奏(上奏)禮(知禮法師)高行
,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
禮以從上(從前)諸祖,闡揚淨土者,多談事相,罕示觀門(十六觀法),暫被(攝受)時
機(當時人根機),未窮圓頓(未能盡顯淨土圓融頓超之高妙)。因取天台(智者大師)《觀無
量壽佛經疏》,研極理奧(窮究深理),曲暢元風(通達玄妙),成《妙宗鈔》數萬言。其釋
題略云:
「觀」者,總舉能觀,即十六觀(法)也。「無量壽佛」者,舉所觀要(重點),(統)攝
十五境(界)也。能觀皆是一心三觀(空、假、中),所觀皆是三諦一境(即真、即俗、即中)
。毗盧遮那(法身)徧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所謂眾生性德(自性具足)之佛,非自
(生)非他(生),非因非果,即是圓(圓滿具足)常(不生不滅)大覺之體。
故《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覺的意思),謂心體離念(不起心動念)。離念相者,
(即是)等(同)虛空界,無所不徧(無處不在)。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
故知果佛(佛陀果地)圓明(圓滿智慧)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
無不為顯此(自性)之覺體(法身)。故四(種)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
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華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詳見《摩
訶止觀》。)
雖俱(是)念佛,而(卻)是通塗(通途,一般法門)顯諸佛體。若此觀門(十六觀),及般
舟三昧,託(依靠)彼安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境,用(透過)微妙(不可思議)觀(想),
專就彌陀(專注於阿彌陀佛),顯真佛體(使眾生覺察真實自性)。
雖託彼境,須知依正(佛與淨土)同居一心(都是唯心所現)。心性徧周(法界),無法不
造(無一法非心所造,能生萬法),無法不具(足)。若(有)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
觀也。
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萬)法,即
(萬)法是心。能造(之)因緣,及所造(之)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極樂世界)
若依若正(不論是正報或依報),乃(是以)法界心觀(想)法界境,(然後往)生於法界依正色
心(依報正報色法心法),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
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觀無量壽佛經》之)體
、宗、力用(理論、宗旨、妙用),義竝從圓(包含義理都是圓教之法),判教屬頓(教)。
寄語(轉勸)行者,觀(淨土觀法)雖深妙,本被初心(初心本具)。若能進功,何憂不就
(成就)?縱未入品(上品往生),為因(因地)亦強。生至彼邦,得預(參與)大會(蓮池海會)
。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位),度生亦廣(更廣)。
況(娑婆世界)塵境麤(粗)強,誠(實)為險處。故須外加事懺(外行懺悔法),內勤理觀
(思惟觀想),正助雙行,加願要制(發願刻期修行),必於寶剎,速證無生。今解觀門,其
意在此。
禮(知禮法師)他所撰述(其他著作),多指歸淨土,此其最切(要)者。
時(皇帝)方詔天下立放生池。禮歲(每年)遇佛生日,結放生會,集眾作法,縱(放)諸
魚鳥。有司(官府)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
(北宋仁宗)天聖六年(西元1028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至五日,結跏
趺坐,召大眾說法畢,驟(忽然)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龕(開棺)二
七日,爪髮加長。闍維(火化)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四明教行錄》、《觀經疏鈔》、《佛祖統紀》)
==
闍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此佛子羅睺羅也。
證明所言不虛,句句符合真實之理。
大菩薩應眾生根機,示現不同法相。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7-28 16:08: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7-28 17:59:00
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7-28 23:5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6-07-29 05:3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uddhanature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6-07-29 13:40: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