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
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
■ 釋義──
「奢摩他」是梵語shamatha/巴利語Samatha之音譯,漢語義譯為「止」(安止/定
心所所攝),善心一境性,止息雜念。「毘缽舍那」是梵語vipasyana/巴利語Vipassana
之音譯,漢語義譯為「觀」(勝觀/慧心所所攝),觀察抉擇慧,觀見事理。
云何奢摩他?《解深密經》:「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
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三藏十二分教)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
,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
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
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註:《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早期譯本):「世尊菩薩未得內心觀像,未得身樂未
得心樂,佛說彼觀名何等觀?…非奢摩他,是隨順奢摩他。」)
云何毘缽舍那?《解深密經》:「…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
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
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
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註:《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早期譯本):「菩薩未得身樂心樂,觀於內身三昧境
界,思惟彼法如是觀心,佛說彼觀名何等觀?…彼觀非毘婆舍那,名隨順信毘婆舍那。」)
世出世間的善法,都是止觀之果。不論是世間欲界的人天善果,上界(色界、無色界
)四禪八定的善果;佛教內道小乘世間資糧位、加行位的功德,出世間見道位、修道位、
無學位的功德;佛教內道大乘世間資糧位、加行位的功德,出世間見道位、修道位、無學
位的功德;這一切的段落、一切的道路裡,內心證悟所產生的善法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止=止住修=無散亂心=三摩地(“止”包含有「隨順的止」與「正式的止」),觀
=觀察修=正思法義=觀察慧(“觀”包含有「隨順的觀」與「正式的觀」)。
具相的止(達到初禪近分,引生身心輕安樂的定)是正式的奢摩他,未達具相的止是
隨順的奢摩他。具相的觀(初禪近分定相應,引生身心輕安樂的觀)是正式的毘缽舍那,
未達具相的觀是隨順的毘缽舍那。隨順止觀與正式止觀,二者具有因果關係的從生相屬。
奢摩他(止),為等持的定心所所攝,含攝有「隨順的止」與「正式的止」。「奢摩
他三摩地(總)」和「正式的奢摩他(別)」,二者具有總別關係的三句差別。毘缽舍那
(觀),為擇法的慧心所所攝,含攝有「隨順的觀」與「正式的觀」。「毘缽舍那觀察慧
(總)」和「正式的毘缽舍那(別)」,二者具有總別關係的三句差別。
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的所緣,不論是止或觀,可以緣世俗諦的法類,也可
以緣勝義諦的法類,二諦隨一。無我空性的法類是勝義諦的所緣,能證得出世間的智慧。
《百法明門論》:「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
羅無我,二、法無我。」斷除煩惱障或所知障隨一,都要有現觀無我空性慧的瑜伽現量,
佛教內道行者,以無我空性慧之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證得解脫乃至一切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