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69(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9-26 16:09:32
(續:【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我們再接著看念老的註解,最後這一段,「權實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妙德功圓
入於實相」,這兩種智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就像夏蓮居老居士這樣的人,二智俱明,神
通自然安住,講經教學得心應手,功德無量。妙德功圓入於實相,這個入是解悟不是行悟
,解悟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行悟是沒有辦法證得,都知道,就是不能證得。什麼原因
?煩惱習氣斷不了,障礙在,日常生活當中依然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沒有辦法入於實相
。要是入於實相,那就「證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一乘道」,這就是惠能大師的境界。
現在這種境界的人沒有了。我們自己學佛最重要的要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境界清清楚楚
,這個法門好是好,對我還是有難處,我們求一個更方便的,夏老晚年最後的這個著作就
是給我們最初方便,《淨修捷要》。我們掌握到《淨修捷要》,有把握了,這一生真的有
救了,只要早晚這兩堂課你不缺乏,早晨起來拜三十二拜,晚上晚課,這兩堂課不缺,我
們相信三年效果就成就,你真能往生,真有把握往生。
  不由他悟這一句經文,五種原譯本裡頭《唐譯》的有這四句,「得一乘道,無有疑惑
,於佛教法,不由他悟。至於《魏譯》作慧由心出」,智慧,真實智慧,真心裡面生出的
。所以我們最好,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叫真心
?妄心的反面就是真心,殺盜淫是妄心,不殺、不盜、不淫就是真心;真心是清淨心,妄
心是染污心,妄心那個心被殺盜淫染污了,他不知道那是錯誤。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是妄心,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這是真心;貪瞋痴是妄心,不貪、不瞋、不
痴是真心。只要把十善業道做到,十惡決定不做,不但不做,要從心裡頭把它移出去,心
裡面只存十善,沒有十惡,這就好。《淨影疏》裡頭的解釋,《淨影疏》是解釋魏譯的,
「真解發中,名慧心出」,真解,沒有錯誤,你理解得很清楚,你說得很明白。所以真解
發自於中心,中是真心,偏邪是妄心,這叫慧心出。「蓋謂真實明悟,發於自心,名為慧
由心出」。
  又望西大師《無量壽經鈔》說,「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彼能證智,不由他生,必由
心出。」統統是能大師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是自性本自具足
的,不從外面來的。只要你見性,智慧就出來了。《無量壽經鈔》裡頭說,疑網既斷,不
懷疑了。實理忽證,忽是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在什麼處所,不定是什麼因緣,開悟了。
這種例子很多,諸位看《傳燈錄》、看《五燈會元》,這些開悟的人因緣不相同,不定什
麼觸上了,豁然大悟。所以我們要相信,《無量壽經》上這句話是真的,古今中外,確實
有許許多多的案例給我們證明這樁事情不假,我們要生起信心。海賢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樣
,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他對於經教通達,你把經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講得頭
頭是道,講得清清楚楚。講經的時候是他的權智,不講經的時候他住在實智。我們凡夫不
是住無明就是住煩惱,不生智慧。這些真正修行人,不說話的時候住實智,無分別智;說
話的時候權智,無所不知。
  所以要斷疑生信,疑惑只要有少許沒斷,它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必須斷得乾乾淨
淨,「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所以能不能開悟?每個人都能開悟,只要你能
把煩惱,煩惱裡最重要是懷疑,愚痴、懷疑。怎麼能不疑?大概知識分子不得不依靠經典
,讀誦經典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尤其是經念熟了之後,能夠背誦,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都在
背誦經典,好!為什麼?你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會用功。也
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雖然跟這個不完全相同,很接近,這是好境界
,希望大家留意,不能輕易放過。這段文後頭還說,「能證此一乘道之智,必從自心出,
決不從他處生也」,這句話很重要,智慧開了。怎麼開的?這個地方講的心就是平常講的
性,《壇經》裡面講的性,自性,此地說自心,開悟了。
  「《會疏》曰: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蓋
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與自然智。既是無師智,則不從人得。復是自然智,則不由他生。
故云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這個話我們要相信,我們要認真學習。為什麼?我們希望
在這一生當中也能有悟處,這就對了。可不可能?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真正相信,你
不懷疑了。疑是最大的麻煩,只要一懷疑,功夫都用不上力。疑是根本煩惱,它的破壞能
量最大,它讓一個人喪失信心。人信心喪失了,則一事無成。無論幹什麼事情,成功失敗
在信心,有信心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信心,縱然有成就,時間也不長,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上面三個註解,《淨影疏》、《會疏》,可以互相做參考,「綜
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圓滿達到了。怎樣才能大徹大悟,證入
實相?跟這些法身菩薩同樣的知見,對於宇宙萬有的真相明白了。真相經上講得很多,真
相是什麼?真相是相有體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如是,法法皆是。諸佛菩薩所證的實相有
沒有?有,永遠存在,不生不滅,那是自性,惠能大師講的五種,自性是真有。自性我們
能不能掌握到?不能,為什麼?它不是物質現象,你無法掌控,沒有辦法據為己有。包括
我們身體,身體是剎那生滅,我想讓它常住世間行不行?不行。它受誰支配?受業力支配
,人的壽命是業力。明白這個道理,你想長壽不難。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想發財不難,修財布施你就得到;想聰明智慧
也不難,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求長壽也不難,修無畏布施。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
福報總離不開這個因果報應。命裡頭有,有這個財富,丟不掉。或者有大災難,房子被火
燒了,大水漂了,你的財富完全沒有了,可是你命裡頭有,這個漂走了,過上三年五載你
又發了。為什麼?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有不能強求,求不到,這邊得到,那邊就丟掉
了。佛教給我們,我們真幹,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果報真的不是假的,真
現前了。佛沒騙我們,老師沒騙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人如果對這個道理搞明白、
搞清楚了,他的快樂就現前。為什麼?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他沒有得失,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都在累積智慧福報。所以他的財、他的法,甚至於他的壽命,丟盡了,他有沒
有憂慮?沒有,他有快樂。為什麼?一切時處所現前的他全得到。
  世間人能不能看到?能,只要你細心,你不迷惑、你不顛倒,你就看得清清楚楚、明
明白白。有福報的人就是有福,沒有福報的人就是沒福。為什麼?他縱然有財富、有智慧
、有長壽,他還有憂慮,他還患得患失,他還操心。操勞不是有福的樣子,有福的人心裡
自在,沒有操心的事情,也就是俗話說,沒有想不開的事情。他統統想開了,他沒有牽掛
、沒有顧慮,世出世間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想的、所看的與佛法全都相應,得
大自在。
  我們再繼續看下去,「悟由自心,非從外得」。下面接著,「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這兩句話是禪宗的,比喻話,從門入者,外頭來的,那不是你自己家的,是從外面來的
。自己家裡什麼?不是從門出,是從我這裡出去的,這個味道很濃。這個門是什麼門?悟
門。自己開悟的是家珍,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是假的,不是家珍。所以過去老師教學生,只
是每天看著他讀書,老師在旁邊計數,一遍、二遍、三遍,在計數。教你什麼?教你讀書
千遍。讀滿一千遍,老師說,行了,來,講給我聽聽。他那講出來的,他不是從門入的,
他是從自己出去的,所以開悟了。自得就是開悟,一千遍,小悟,聽他講,講得沒錯,老
師點頭給他認證,承認他有悟處,沒講錯,給他做證明,這就及格了。接著老師再教他,
再念一千遍,二千遍,二千遍圓滿了,再來,再講一遍給我聽,講得更深、講得更廣,為
什麼?二千遍,大悟。二千遍完了之後,老師叫他再念一千遍。三千遍、四千遍,大徹大
悟。
  所以老師要會教,會教是教他開悟,教他自己開悟;不會教的,老師把這個書講給他
聽,他是從門而入的,他將來學的就是老師這個講法,不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悟的是真的
,那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開了,是真的。從老師那裡得來的,從外面得來的
,是知識,不是自己的,是別人的。別人對了,還不錯;別人錯了,真冤枉,跟他走了。
所以古時候教書先生,如果說是對小孩講給小孩聽的,這不是好老師,人家不請你。由此
可知,古時候私塾教學的那些老師都懂得這個道理,對於學生不敢輕慢。為什麼?有時候
學生悟的超過自己,自己還趕不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這個道理。學生超過老師
,老師歡喜;學生不如老師,那是老師教學失敗了。中國古人戴的帽子,有一種進賢冠,
那個帽子像兩層,後面高前面低,像樓梯一樣,前面是老師自己,後面是學生,戴這個帽
子,希望學生將來的成就超過老師。戴在頭頂上念念不忘,要把學生帶好,要出人頭地。
自己是個秀才身分,希望學生裡頭能考取狀元,那是老師的光榮,那是老師會教。
  這一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味道很濃,很有味道。「六祖惠能大師曰:密在汝
邊」,也是這個意思。諸佛的密藏在哪裡?自性本自具足,在自己自性裡頭,不是在老師
那裡。這都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不能不知道。「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這個諸
佛密藏就是我們一般講無量智慧,無師智、自然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於是我們就曉
得,教學如何幫助學生真正落實戒定慧三學?幫助他得定,智慧自然現前。為什麼要得定
?定是真心,不定是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生煩惱,真心生智慧,不生煩惱。真心、妄
心人人都有,哪個沒有真心?妄心就是真心,把妄去掉就是真心。妄是什麼?歸納起來不
外乎妄想、雜念、分別、執著,這四大類。有這四大類,我們完全用妄心,真心忘得一乾
二淨,真心在,不起作用。我們學佛,我們跟老師求智慧,真正好的老師幫助我們把悟門
打開,把真心開發出來,好老師。這我們要知道。
  中國古代,中國歷史有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至少也有三千年,古聖先賢把他們所悟
的、所說的用文字記載下來流傳給後世,這是真正的寶。為什麼?它能解決問題,最深的
問題是心性,它能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它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讀書
千遍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當老師的人都會運用。中國古人教學,小孩童年的時代,智
慧沒開,你跟他講,他聽不懂,你說給他聽,他記得很清楚,記憶力特強。所以要利用他
這個記憶力,需要記的東西全都在十五歲以前完成,記憶的量很豐富。童蒙所教的,《三
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一系列有十幾種,是培養小孩五倫五常、道德跟因
果的教育,要在十歲前後就要完成,五、六歲開始學習,差不多就學完了,二、三年就學
完。有這個基礎再學四書五經,成績特別優秀的還可以學十三經。換句話說,四書五經、
十三經在十五歲之前一定要完成,讀夠遍數確實有悟處。十五歲上太學,我聽說,我沒見
過,上太學的學生都不用書本,老師帶著他們遊山玩水。讀萬卷書,十五歲以前的事情;
行萬里路,十五歲到二十歲,老師帶他去遊歷,行萬里路,開發他的知見。古聖先賢書籍
裡頭所記載的,現在到現場去看看。
  所以二十歲參加考試,大成就,縣考秀才,省考舉人,中央政府殿試,皇上做主考官
,考進士,都是年輕人,像現在大學生一樣。進士是學位,最高的學位,舉人是第二個學
位,秀才是本科生。這個制度在中國用了幾千年,沒出問題。它的成就,世世代代都有個
聖賢出現,這成績。唯獨現在沒有了,我們出世到這個世間,就碰到這麼個緣,這個一百
年,真正的高賢沒有了。我們應該在這上面多多的反省,認真去思惟,我們前途怎麼辦?
再看未來的一百年、二百年,如果像這樣下去,可怕,不是可怕,害怕,真害怕,怕老祖
宗東西丟失了。書本不會丟失,現在印刷機械化,很方便,可以大量生產,所以書籍不會
丟掉。怎麼丟掉的?沒有人會念了,不認識中國字、古漢語的文字,不會念中國文、文言
文,這個麻煩就大了。祖宗留給我們這麼多的寶貝,幫助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成績會超過古人。這一丟失,我們永遠落後了,而且會非常淒慘、非常痛苦。
  現在真正懂得中國文字學的人不多了,我們找了好幾年才找到四個人。我們有十幾個
學生,請他來教文字學,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希望傳統文化不能在這個時代斷絕。代表文
化的就是《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是寶。能夠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男女老少,得
到幸福快樂的一生,你要不要?家庭和睦幸福,你要不要?事業一帆風順,社會安定,國
家富強,世界和平,《四庫全書》能夠幫助你統統得到,就是要你去讀這部書。這部書分
量很大,古人已經下了功夫,在這個裡面擷取精華,唐太宗帶頭做的,《群書治要》,它
是《四庫》的精華,讀這一部等於你就讀了《四庫》全部。那麼遺憾的,唐太宗這個書取
材只到晉代,後面隋唐宋元明清這個六代,是在唐太宗之後的,他沒見到的。現在我們有
義務,要把《四庫》裡面,像前面的體例相同,到《四庫》裡頭再把它找出來,《群書治
要》續篇,也編五十卷,也擷取五十萬字。將來合起來,正續兩篇,一百萬字,一百卷,
就是小《四庫》,真正是《四庫》精華。
  大學文學院學什麼?就學這個就夠了。然後你有興趣,在《四庫》裡找你喜歡的,一
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真正是一代漢學大家、專家。這是我們所嚮往的,我們所希望的,
能有這一天。能不能培養?不難,現在我們學生當中就有一個,還不到十四歲。我們教這
個小孩,勸小孩讀這些古籍,記憶力好,一篇古文念十遍就能背誦。所以我教他,希望他
在十五歲之前把四書五經統統念熟,都能背誦。這就是一個榜樣,他能做得到,人人都能
做到,就是要給他機會,要教導他。將來大家都知道老祖宗這個辦法好,把它找回來,國
家能復興,世界能長治久安。
  這個末後,念老在此地給我們做的總結,「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悟則明現,不
從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是真的。我們往後有沒有聖賢出世?有,從這一
句裡頭我們就相信。中國古時候,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是什麼人?佛菩薩再來的,
都是開悟來的,都是見性的。這些人,還有跟外國很多宗教家、很多專家學者留下來的著
作,你去看看,很多想法看法相同。他們沒見過面,不是生在同一個時代,不是生在同一
個地區,居然想的、說的、寫出來的都一樣的,證明「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他們這些
人都是得一乘道的。過去有,我相信現在也有,未來也有。現在只是咱們把機會喪失掉,
小時候沒真幹,大時候沒人教。現在我們把這個信息告訴下一代,勸下一代好好抓住光陰
,他能成就,我們對他有信心。這才能復興文化,才能夠把這個地球推進到千年盛世、長
治久安,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只要把十善業道做到,十惡決定不做,不但不做,要從心裡頭把它移出去,
心裡面只存十善,沒有十惡,這就好。
心裡面只存十善,沒有十惡,從心裡頭把它移出去,
這就是《十善業道經》說的:
菩薩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9-26 17:10: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6-09-27 09:2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9-27 14:08:00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