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81(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11-03 18:40:56
(續:「外若遲緩,內獨駛急,指其表現於外者,寬緩安閑,渾若無事」)
  三十三歲出家,我二十六歲學佛,到三十三歲出家,七年。這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
師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都能講,這裡面有《金剛經》、有《普賢行願品》、有《阿
彌陀經》。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接受一些居士道場邀請我講經,講經,教學相長
。受戒之後,感覺到這十三部經不是大經,我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師住滿十年,學兩部大
經。《楞嚴經》學圓滿,從頭到尾,我聽他講一遍,我也能講一遍。以後學《華嚴》,《
華嚴》是經典裡面最大部頭的。我聽他講,八十卷我聽他講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了,後面
我都能講了。我離開台中回到台北,在台北講《華嚴經》,一生教學、講經,樂此不疲。
  沒有給人剃度,所以人問我,你有沒有弟子?沒有,只有聽眾。尤其是最近二十年,
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電視,這個工具好。所以,聽眾很多,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我才
有清閒自在。這是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沒有給人剃度過,為什麼?這是釋迦牟尼
佛的末法,人的根性不如過去,善根福德因緣都不能跟古人比,你要剃度你要負責任。所
以我這一生只有同修,我們共同來修學佛法,共同來學習淨宗,不敢給人剃度。他要能成
就,依古人為師就好,這也是李炳南老居士教我的。我們自己真能成就,真有這個緣分,
可以;我們沒有這個緣分,沒有寺廟,沒有道場,到處流浪,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做。我們
要自己這一生當中,真正過到諸佛菩薩、古聖先賢這讀書樂、教學樂,就好。學生能不能
成就,實在講,只要你具足老實、聽話、真幹,你肯定有成就。
  印光大師一生沒道場,這是我跟他學的,為什麼?有道場你要管人、你要管事、你要
管錢,就完了,你能不生煩惱嗎?你能天天法喜充滿嗎?做不到。喜樂對人有真正幫助,
人一生快樂,喜樂,不容易衰老,健康長壽,念念為人、為正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
場,他可以收徒弟,那個時候善根深厚的人多;今天善根深厚的人太少了。跟我,真正發
了大心,跟著我,跟個一年、二年走了,很多。我看到這個情形,我還敢給人剃度嗎?不
給人剃度這正確的。我們要學海賢,這一句佛號認真好好的把它去念,將來往生,不必要
人助念,跟他一樣,我自己念佛就走了。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所以表現在外面的,安閒無事,可是內心裡面「精進不已」。怎麼精進?「念念相繼
,心心無間」,心就是念,念念相繼,念念不間斷。「不令剎那失照」,剎那是念頭斷了
,短短的時間,一分鐘、一秒鐘,這念頭斷了,念頭斷了生什麼?妄念起來,這就錯了。
一定要照顧好,前念滅,後念生,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絕不叫它暫時中斷,這個人叫
真精進。這樣念佛功夫,三年就能夠證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得到之後,真有戒定慧的功
夫。向上提升,事一心不亂,為什麼?這個提升,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不是生凡聖同
居土,而是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是四果羅漢他們修學的處所。如果再向上提
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當然是最好的,生實報莊嚴土,到
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果是六道凡夫,功夫成片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地位
很低。
  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四土三輩九品,像一個圓滿的學校,有研究所、有大學、有中學
、有小學。但是無比殊勝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到那裡確實有等級,但是待遇是圓滿的,
待遇是相同的。生活待遇跟等覺菩薩平等,用等覺菩薩的標準,讓每一個往生的人,下下
品往生的人都是等覺菩薩待遇,這還得了!兜率內院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都跟等覺
菩薩差不多。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去供佛、去聞法。像阿彌陀佛一
樣,阿彌陀佛是現無量身,分無量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
有阿彌陀佛的本事,分身,也分無量身,像阿彌陀佛一樣,到十方諸佛剎土去供佛、去聞
法。這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來沒說過,只有極樂世界有。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等於成佛,距離成佛很遙遠
,等於成佛。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神通、佛的快樂全有,這個太難得了!你真搞清
楚、搞明白,你能不去嗎?我們今天想去,可是又不願意離開此地,那就是什麼?對此地
沒認識清楚,對極樂世界也沒搞清楚。你要把這兩邊統統搞清楚之後,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再看底下的解釋,容容,「容容者,和同之義」,和睦、同心。什麼心?六根接
觸六塵境界沒有起心動念,是法身菩薩的同心;如果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
薩的同心,跟菩薩同心;還有分別,沒有執著,跟阿羅漢、辟支佛同心。要學,和重要。
佛教給我們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這個要學佛,我們對於宇宙,佛法講遍法界虛空
界,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宇宙,萬物、萬法同體,同是一個自性所生的。誰的自性?自己
的自性。這是六和的根本。怎麼個和法?同體,從這個地方建立六和,沒有這一條,和不
起來。你看,六和大家都知道,你就是和不起來,不但跟你家人不和,兄弟不和、團體不
和,沒有一個地方你能做到和。為什麼?你沒根。什麼人才能修六和?格物、致知、誠意
、正心,就有資格修六和。沒有誠意、正心,憑什麼和?
  怎麼樣修誠意、正心?那就得看破、放下。看破是《大學》裡所說的致知,看破是致
知,放下是格物。佛跟儒、跟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完全相同,所以我說,我們的文武周
公、孔孟老莊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們作佛陀、菩薩;釋迦牟尼佛要是生在中國,中
國人稱他聖人。兩處稱呼不一樣,他們是同等的層次,他們的大徹大悟是同等的,平等的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再回頭去看看其他宗教的經典,你細細的看一遍,也是同等境界,
這才恍然大悟。
  我在日本講經,去訪問過中村康隆老和尚,那一年是他一百歲,我去看他。見面他就
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給我說這麼一句話。他的徒弟
橋本,我離開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告訴我,他說老和尚今天給你說的這句話,一生當
中我們從來沒聽說過,他為什麼要跟你說?我在搞團結宗教,他在鼓勵我。觀世音菩薩三
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他說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說得
好,說得沒錯!我們有這種認知才能夠入六和敬,你要沒有這個認識,對這個事實真相不
了解,沒法子和。真正曉得遍法界虛空界就一個自性,是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整個宇
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這個體變現出來的。所以,什麼關係?同體。經上常講,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條件,都是愛,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憐憫。悲是憐憫,眾生在
受苦,眾生受苦是自己受苦,眾生得樂是自己得樂,這一點確實佛法講得最清楚最明白。
  下面,念老舉後漢《左雄傳》裡面,《後漢書》裡面有這麼一句,「容容多後福」。
福相就是和同,真正與眾生同體,自然就能和睦相處,就能包容。能包容、能相處,能生
慈悲心,這個人當然後福無窮。要不要?福裡面包括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都
是福。所以,你要會修福,六和敬是修大福報。搞宗教團結,一定要把那個宗教跟自己的
宗教看成一體。為什麼會有兩個?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他喜歡耶穌,就現耶穌的相;他
喜歡觀音,就現觀音的相。自己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感應道交
,眾生有感,佛陀就有應。佛陀自己沒有動一個念頭,我要現什麼樣身,我要講什麼法,
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講經教學也沒起心動念,妙!妙不可言。他講的話是從自性流
出來,自性流出來,我們叫它做真話。我們講話是從阿賴耶流出來的,阿賴耶是假的;換
句話說,我們說話是假話,佛與法身菩薩是真話。這句話好,容容多後福,你要財富,你
要聰明智慧,你要健康長壽,你要多包容,你才做到,你不能包容做不到。這一句還不是
出在佛經上的,《後漢書》裡頭的。
  「今經容容虛空,指聖眾之心和同於虛空」,虛空是什麼?自性,同一個真心,同一
個自性。「虛空無邊際,故自心無邊際。虛空無一物,故自心亦無物。虛空以空無故,森
羅萬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虛空建立萬物,故自心亦建立萬物。無一物,故不落有邊,容
萬物,則不落空邊。無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從容中
道。故云適得其中。」這段話妙絕了,諸位看了聽了,懂不懂?聽懂了,恭喜你,你距離
大乘不遠;聽不懂、看不懂,多讀,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就把這一段你一開始
念上三百遍看看。的確有不少人三百遍、五百遍明白了,通了,為什麼?那個三百遍、五
百遍是修定。我把這段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
掉。念的當中,不夾雜妄想,沒有分別執著,老老實實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上三、五百
遍,真的,自然就明白了。
  這個境界,每個講經的人,出家、在家都有,都有這個經驗。經文遇到困難,怎麼辦
?查註解,講的不一樣,讓我們更難取捨。這時候怎麼辦?統統放下,一心專念,這就是
說我不求用腦,我用禪定。不用腦就是我不用妄心,禪定接近真心,就是「淨極」,淨到
極處,「光通達」,那就是悟處,開悟了,明白了,用這個方法。初學,我們是凡夫,這
兩種方法互用,應當用思考,用思考,應當用禪定則用念經,念經是修禪定。定與慧等運
,平等起作用,能幫助我們體會到。
  這段文說得好,「聖眾之心」,聖眾兩個字是指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為什麼?
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薩。雖然煩惱習氣沒斷,但是他
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我們凡夫看
不出來。所以,心自和同,這四個字要記住,要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要把它落實在
學佛功夫上。實在講,佛法不難,特別是淨宗,為什麼淨宗學得這麼難?就是你的心跟一
切萬物不和不同,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你真的和、真的同,你契入境界就不難。和同到什
麼程度?和同到痕跡都不著,真和真同,像虛空一樣,這就是自然,中道自然。
  念老用虛空來做比喻,虛空沒有邊際,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那個心沒有邊際,念也沒
有邊際,自心無邊際,虛空無一物,自心亦無一物。我們從哪裡看?從電視屏幕看,電視
屏幕畫面在我們面前,它有沒有一物?不會看的人,著相了,有!這畫面在動,有說有笑
;看透了的人,頻道一關,沒有了。頻道關的時候,色相沒有了,音聲沒有了,屏幕是一
片空白。把屏幕比喻作能生能現,頻道所生所現,能所一如,能所都不可得。所以,看電
視的時候要能夠看出屏幕跟頻道融合在一起,雖融合在一起,各是各的。你看頻道關掉了
,不妨礙屏幕,它兩個互相不妨礙,一個是如如不動,一個是一秒鐘,就是說秒做單位,
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這個畫面。一秒鐘一百次這個頻率在波動,我們迷了,也沒有在這
裡頭看到如如不動,也沒有在不動裡面看到動。能生法相的是法性,法性是屏幕,法相是
頻道。
  所以,真的是虛空無一物,自心亦無物,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真搞清楚、搞明
白了,二邊不著,中道不存,你真的回歸自性了。頻道是妄心,屏幕是真心,真心不可得
,妄心更不可得。所以世間這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是屏幕,世間法是頻道
。真的,真的東西無一物,什麼都沒有,妄的東西是百分之一秒波動產生的幻相,它存在
的時間是百分之一秒。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眼所見的,耳所聞的,六根所接觸的,好
像真的擺在我們面前,它存在的時間多長?不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不是,彌勒菩薩告
訴我們,這一彈指生滅多少次?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有人告訴我
可以彈七次,我相信可能,我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有比我年輕,體力壯的,彈得快的
,彈七次可能。三百二十兆乘七,就是一秒鐘,得出的數字,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不是
千、不是萬,是兆,一秒鐘。概念都沒有,它太快了。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相續相,一個一
個接著的相,那不相同,相續是相同的,它不同,每個畫面都不一樣,沒有兩個畫面是相
同的。所以告訴你,假相。
  你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你才會放下,放下所有的負擔,讓自己回歸到無一物。六祖惠
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連佛法也放下了,你真成佛了。你
還執著有個佛法,你還是凡夫,你成不了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的時候,把自己
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完全否認,說有人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那叫謗佛,四十九年一
個字也沒說。我們現在對這句話,有一點概念了。
  性相二邊都不能執著,都不可以起心動念,自心亦無一物,這二邊不落,雙遮雙照。
真正明瞭,通達明瞭,說有說空都沒有說錯;沒有真正放下,說空說有都有問題。所以,
中道是菩薩,不落有邊也不落空邊。這裡說得好,無一物,不落有;容萬物,不落空。無
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就是亦空亦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空有都不存在
。從容中道,故云適得其中。適,指洽合。得,指契會。中,就是講中道。「如《金剛經
》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叫中道。這是什麼人?菩
薩,這是真明白,真放下了。
  大乘佛法就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無住生心,無住是心裡頭痕跡都沒有,生心是起
心動念。佛菩薩普度眾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時有無住,這就是他高明處。我們凡夫,
生心不能無住,無住不能生心,心裡頭一定要有住。那些人的功夫,這講到的菩薩的真功
夫,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般若觀照,心裡頭有沒有起心
動念?沒有。我們凡夫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落印象。阿賴耶裡面,就像個倉
庫一樣,儲藏室,這個印象就放在裡頭,永遠不會失去,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無量劫前、
無量劫後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聽都收在裡頭存檔了,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這個緣就是
十法界,四聖法界善緣,成佛道,度眾生;反面的是惡緣,惡緣就是六道輪迴,它就現這
個東西。
  我們今天是在它現六道裡頭的人道。佛對於十法界的人道特別讚歎,為什麼?這一道
的眾生容易覺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難,為什麼?執著特重。我們這兒有執著,比較
輕,還有機會能夠覺悟。其他的,其他道裡頭覺悟很難,天上人太快樂了,樂多苦少,把
這個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覺得很受罪,很苦,他不願意幹;三惡道太苦,都不容
易接受。唯獨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佛出現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惡道
他也去,度化眾生,讓眾生真正有成就,能夠超越,人道裡頭的機會最多。
  《金剛經》我們要學的,這兩句話是它的中心、核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
什麼?無住跟生心同時。不像凡夫,凡夫無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無住,就是他有所住他
就會生心,凡夫。菩薩這個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說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徹底放下。
無住就是放下,我們一般講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記在心裡,提起來知道;菩薩不放在
心上,菩薩的心乾淨,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佛菩薩的心,我們要學。清淨,不受染
污;平等,沒有分別,為什麼?一體。一心、一體,有什麼好分別?所以他能夠不落印象
。我們凡夫,見色落色的印象,聞聲得聞聲的印象,沒有辦法不落印象。他們的功夫就是
不落印象,比阿羅漢、辟支佛高,阿羅漢、辟支佛做不到。
  「中表相應」,中是內心;表,表現於外。「菩薩心契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故表
裡一如,自然相應,不必安排造作」,所以叫「自然嚴整」。自然兩個字意思很深,意思
很廣,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體,其樂無窮,為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我們沒有辦法
跟大自然融成一體,就是有妄念。妄念捨掉,是從根放下了。
  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
一定要照顧好,前念滅,後念生,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絕不叫它暫時中斷,這個人叫
真精進。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11-04 00:1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6-11-04 04:5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11-04 16:46:00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11-04 17:33: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