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1-07 14:45:11《瑜伽師地論》:
「云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性,二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
「云何獨覺種性?謂由三相應正了知:(1.)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
薄塵性種性,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2.)二者,本性獨覺,
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性,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
靜住中,深心愛樂;(3.)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性,是慢行類,
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1.)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性,經於百劫,值佛
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界善蘊、於緣起善巧、於處
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習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2.)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
根,引發令起,謂煖、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
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
果,是名第二獨覺道。
(3.)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
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處
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
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云何獨覺習?(1.)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
,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
(註:《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聲聞中佛能王生。『中』者謂諸獨覺輩,由百劫中
修集福智勝進,故勝出聲聞,然無福智二資糧、一切時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
劣於正覺,故名曰中。…《釋論》說「智勝進」為勝出,言「勝進」者,謂所修道漸進漸
妙。此復於百劫中勤修福智,非若聲聞不耐久修。雖諸福智皆可名為資糧,然資糧之正義
,乃無倒修行無上菩提之方便,能攝受自果者,如《顯義論》說:「大悲心等正行,以能
攝取大菩提故,乃名資糧。」故具此義之福智乃資糧正義,不具此義者,乃通常資糧。」
《大智度論》:「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
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
、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
(2.)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
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
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
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註:不論哪一類獨覺行者,過去世都曾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
,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而於未來世無佛時期,由其發願、福德、修行等因緣,於其最後
一生成熟證果。何謂無佛世時期?現今是釋迦牟尼佛之佛世時期,例如釋迦牟尼佛的佛法
住世一萬年,此佛世法滅後,至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期間,為無佛世時期。)
「云何獨覺住?(1.)謂初所習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
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2.)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
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