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3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1-24 07:57:26
若出離心沒修好,其後的大悲心,也修不好。《菩提道次第廣論》於「出離心生起之
量」中曾講過:「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
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寂之滅,求解脫之心亦復同爾。
故欲正修習解脫道心,亦唯虛言。見他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
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故當取此中士法類
,以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
苦諦看不清,離苦之心又生不出,輪迴之因集諦的體會,只流於口頭上空談,希求滅
諦與道諦之心,也是如此。當我們對於自己在輪迴受苦的情況,無動於衷,對於一切有情
之苦,又如何能有感覺?緣於一切有情而生的大悲心,自然無從生起。
上士道的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心、增上意樂、世俗發心……之中,大悲
心與出離心關係最密切。大悲心,是一種無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要產生這種心,必須先
能珍愛有情,視有情更重於自己的性命,這是基礎。要生起珍愛有情的心,靠的是「慈心
」,而方法則是修「知母、念恩、報恩」與「自他等換」。
慈心生起,能珍愛有情之後,再依自身於輪迴中受苦的深刻體會,才能接著生起大悲
心。一般世間人,對於沒有吃、穿的窮苦人家,也會心生悲憫,但這不是大悲心。所謂的
大悲心,是想要長遠、究竟地利益對方,一輩子又一輩子地考慮對方長遠利益的心。僅從
此生衣食上的困苦去考量,不能稱為大悲心。
大悲心有三種層次:生緣大悲、法緣大悲、無緣大悲。
生緣大悲,即思惟有情在輪迴中受苦的情況而生之大悲心。
法緣大悲,則再加上思惟有情「無常」、「粗分無我」等特質而生起之大悲心。此處
之無常、粗分無我,並未觸及中觀應成派之細分無我(非從自己方面成立,尋找施設義不
可得),僅於有情無常、粗分無我的情況、世俗諦的情況去思惟而後生起「法緣大悲」。
法緣大悲的「法」意指,雖思惟有情,但所思惟的只是「世俗的法」,而沒有思惟「
法最究竟的自性」(若去思惟觀察,就成為「無緣大悲」了)。以「有情」為所緣,思惟
世俗諦的法,輔助生起大悲心,這種大悲心,就稱為「法緣大悲」。
「法緣大悲」不可誤解成「大悲心的所緣是『法』」,也不要把「無緣大悲」誤解成
大悲心的所緣是「無緣」,生起大悲心時,所緣是補特伽羅。簡言之,思惟下部宗義所談
的究竟實相,對於大悲心的生起也會有幫助,但這種幫助並不是最好的。最有幫助的,還
是能幫助生起「無緣大悲」的思惟。
「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可以解釋為「法緣大悲」,也可以解釋為「
無緣大悲」。若加上「剎那壞滅」或「無我」等字,變成「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
『剎那壞滅』」、「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無我』」,就是「法緣大悲」。若是
加上「無自性」成為「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無自性』」,此即應成派見地中主
張的「無緣大悲」。
大悲心是一種具世俗行相的心,是一種無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無緣大悲」也是大
悲心,它仍是一種對於有情受苦無法忍受的心,只不過這個產生無緣大悲的補特伽羅,所
看到的有情,是「無諦實的有情」。換言之,他見到生起大悲心的對境(一切有情)是無
諦實的。這個「看到一切有情是無諦實」的心,是另一個心,它能幫助生起大悲心,但不
是大悲心,然而,它仍屬於同一個補特伽羅(生起無緣大悲的這個補特伽羅)的心。
換言之,深入去思惟有情「非從自己方面成立」、「尋找施設義不可得」而後生起的
大悲心,就是「無緣大悲」。無緣大悲的生起,是在證得無諦實的心的攝持之下而產生,
所以才如此命名。無緣大悲,是最清淨無染的大悲心。依「三輪體空」而生起大悲心,最
清淨。依「三輪體空」而布施,此即最清淨的布施。
一般的悲心都有過失,而無緣大悲,卻是一切悲心中最超勝、清淨、無過失的悲心。
證知「無諦實」後,會深深體悟「執有情為實有」的執著、無明、顛倒錯亂,徹底愚弄了
我們,清楚這點,由此而生的大悲心會非常強烈。否則,不知有情無諦實,就不會認為實
執有多糟,悲心當然力量小。
每一位有情,明明不是諦實成立,但卻都認為自己是諦實成立,而被這種實執,騙得
團團轉,起惑造業感苦,也因此,已證知有情是無諦實的人,會一種特別想要去除實執的
心,強烈認知到「要助有情離苦,一定要消除實執。」由此而生的大悲心,就更深切。
證知有情無諦實的這顆心,不但會使得大悲心產生時,遮止了執實,同時,也令大悲
心變得更強而有力。平時我們都會說:「實執是錯亂的,它是顛倒識。」內心其實不懂,
也沒體會,有口無心罷了。生起大悲心,卻未遮止執實,有何過失?實執本身是一種煩惱
障,是第一個過失;再者,未證知無諦實,就不會覺得實執有多糟,對於有情如何因實執
而受苦,也就不那麼了解,當然無法忍受他們因實執受苦的悲心,也就不可能深切。因此
之故,大悲心力道有大小之別。
空性慧(智慧分)與大悲心(福德分)二者相互輔助,空性慧幫助大悲心的生起與增上,
如《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發大願故,雖復了達一切法相,大慈悲心轉更增長,無量
功德皆具修行,於諸眾生心不捨離。何以故?一切諸法皆無所有(註:自性無所有),凡夫
愚迷不知不覺,我當令彼悉得開悟,於諸法性分明照了。」
《大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註:
以觀察有無自性的緣起正理、離一異的正理,於所緣境上遮除自方成立,施設義不可得自
方成立)為方便,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
迴向一切智智(佛果一切相智)。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註:《華嚴經》:「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因前五
蘊故,後蘊相續起,於此性了知,見佛難思議。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不見諸法空,恆受生
死苦,斯人未能有,清淨法眼故。」
《大寶積經》:「佛以智慧力,善了知諸法,自性無所有,到於慧彼岸。」)
無緣大悲的「大悲」,並不是以「無緣」作為所緣,它是一個具世俗行相(以世俗諦
作為對境)的心,但同時,也有一個證得空性勝義行相的心。為什麼可以同時?因為,此
時證空性的那顆心,並不是現量根本定智的時候,而是靠思惟在後得位時產生的心,也因
此,在大悲心現行的狀況下(後得位),證空性的心也同時存在。
由厭離行苦為基礎生起的大悲心,大悲心遮除只緣自己的自利作意,會帶動引起增上
意樂,由增上意樂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華嚴經》:「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
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磧
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
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於三種層次的大悲心,個別禮讚:(一)「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是「生緣大悲」;(二)「眾生猶
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剎那壞滅』,緣生興悲我敬禮」是「法緣大悲」;(三)「眾生
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無自性』,緣生興悲我敬禮」則是「無緣大悲」。因為有佛,
而有聲聞與緣覺;佛,從菩薩而生;而菩薩,則由實踐「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見」三法
而有。這三法的根本,即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實在至為重要,而有證得空性慧為助
伴攝持的「無緣大悲」,方能究竟成辦圓滿菩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