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攝類] 夏巴曲傑:學習《攝類學》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12-09 09:56:30
: 夏巴卻傑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
: 我們說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沒有過失的、功德圓滿的,要證明這些內容,順次第有四個
: 理路,逆次第也有四個理路。陳那論師在《集量論》的詮說禮讚——「已成量者欲利益眾
: 生,導師善逝救護虔禮敬」就陳述了順、逆次第的思維。
───────────────────────────────────────
■ 補充——【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
《釋量論》
法稱菩薩造
法尊法師譯
  敬禮聖曼殊室利童子
  敬禮於具足,除滅分別網,甚深廣大身,遍放普賢光。
  眾生多著庸俗論,由其無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諸善說,反由嫉妒起瞋恚。
  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然心長樂習善說,故於此論生歡喜。
《釋量論.成量品第二》
#1〔量謂無欺智。〕
在《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當中,「菩提心」和「空性正見」
,分別就是菩提道的「意樂」和「加行」。沒有菩提心,無法進入成佛之道,沒有空性正
見,成佛之道走不上去。
陳那菩薩在《集量論》中說:「依於圓滿的因,可以證得圓滿的果。」圓滿的兩個「
因」,就是『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圓滿的兩個「果」,就是『自利圓滿』和『利
他圓滿』。《三主要道》的次第,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就是這樣安立的。
為什麼在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出離心呢?也就是,你自己要先厭離整個生死輪回,
之後才能夠生起「如果一切有情都能遠離痛苦該有多好」的思惟。如果你自己沒有先厭離
整個生死輪回的痛苦,是不可能生起「一切有情若能遠離痛苦該有多好」的思惟的。
所以,一定是先為了自利的緣故而生起厭離生死輪回,之後才會生起令一切有情出離
整個生死輪回的心。因此,沒有出離心則不可能會有菩提心。
在《集量論》中,陳那阿闍黎曾說:「成就證量教示利眾生,導師如來怙主我頂禮。
」(註:或譯「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已成量者欲利益眾生,導師善逝
救護虔禮敬」)。
法稱菩薩的《釋量論》,是解釋陳那菩薩《集量論》的著作。《釋量論》共有四品,
第二品是對《集量論》供讚文的解釋,第二品主要成立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位量士夫,以八
個能立的原因去成立。法稱菩薩針對此供讚文作一解釋,由此形成《釋量論》第二品。
《集量論》供讚文:【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
“成量”是所立(佛陀是位量士夫),有四個能立因:1)欲利生、2)大師、3)善逝、
4)救護者。供讚文以四個原因成立導師佛陀是位量士夫。
“成量”有很深的涵義,意謂導師佛陀原本與我們一樣,也是位輪迴中的凡夫,受到
輪迴煩惱痛苦的逼迫,以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資糧,成為量士夫。
如何成為量士夫?首先「欲利生」,內心產生大悲心,對於眾生純粹出於利他的想法
,由大悲心推動,努力做禪修累積資糧。(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敬禮成量」亦表示,導師佛陀比外道導師更為殊勝。
外道認為,其導師原本就已經天然恆常存在,除此之外,本來不是的,而累積福德與
智慧二種資糧,然後成為一位導師、一位救護者,外道的主張中認為不可能。外道認為其
導師原本就存在,是位主宰,因此誠懇地向他祈禱請求,他才會救護我。
外道一般的情況,內心對於他們的救主非常熱切祈請、請求,除此之外,自己努力修
持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獲得一切相智(一切智智)之佛果,這種情況沒有,因為他們主
張其救主原本就存在、天然、永恆。
而就佛教內道主張,佛陀成為量士夫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可是靠著內心努力
累積廣大福德與智慧資糧,而後成為量士夫,故我們是佛陀的追隨者,佛陀走過的道路,
我們一樣去走,圓滿了福德與智慧資糧,也會成為一位量士夫。
要成立所立法“成量”,為何將「欲利生」置於首先?導師佛陀原本不是位量士夫,
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作禪修,以後才成為量士夫?
首先,內心產生純粹為利眾生的想法,基於這個原因,而作禪修努力累積資糧。「欲
利生」直接開示了大悲心,間接開示了菩提心與菩薩行持。
(註:圓滿的意樂因裡,直接講到的似乎只有大悲心,但事實上包括的內容卻很多。
因為,「願一切眾生離苦」的欲求、「願一切有情得樂」的欲求、「若一切有情能離苦該
有多好」的歡喜、願眾生離苦的祈願、由我令眾生離苦的增上心,還有,因為看到只有成
佛才能達成目標,所以決心要獲得佛果,這些都是利他心。由此可知,慈心悲心與菩提心
,都包括在「欲利生」之中。菩提心的定義,《現觀莊嚴論》:「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
提。」)
內心純粹為了利益眾生,具有大悲心的幫助之下,還要具有了悟空性的無我勝慧。
「大師」代表現證空性,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去修證無我的心,圓滿證得空性無我勝
慧的果位為「大師」(佛陀的果位)。
這裡所指的現證空慧,不是聲聞獨覺行者內心的現證空慧,而是菩薩行者內心的現證
空慧。
「欲利生」產生了菩薩的行持,此是‘福德資糧’,「大師」要有證空慧的因,此是
‘智慧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透過以上這兩個因,成為
「善逝」的果位。
在尚未成為量士夫佛果位之前的學道位,依靠內心大悲心的禪修,廣大累積福德資糧
,在大悲心的幫助之下,依靠現證無我勝慧的禪修,廣大累積智慧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
劫,努力精進行持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成就「善逝」的果位。
「善逝」分為兩項功德:‘斷德’與‘證德’。
「斷德善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