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 修定的障礙-五蓋之昏沉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0-10 16:18:15
轉自:正法解行林佛學講堂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學生問:該如何理解經論所説:「惛沉是沉沒之因」,我好像覺得先有沉沒,然後惛
沉睡著了是嗎?
師父答:雖然經論上說:「惛沉是沉沒之因」,但最好把“昏”與“沉”分開會比較
好。
此在中觀派的《修次第》及唯識派的《解深密經》中皆說:由“昏”生“沉”。即然
是因果關係,因絕對不是果,所以文字的安立與理解,把“昏”與“沉”分開比較好。
首先理解其體性,在無著菩薩所著《集論》及世親菩薩所著《俱舍論》皆說:昏是癡
分所攝,身心重而無堪能性。沉者,謂心於所緣,執持之力緩,或見所緣不明,或雖有澄
分,而無所緣明了之精執力,即成為沉。
中觀派《修次第中篇》云:「若於一時,或如生盲,或如入暗,或如閉目,心不明見
所緣,爾時當知即為沉也。」此中,如盲、如暗、如閉目是形容詞,重點在形容所緣——
即不明見所緣。
但不是心不見所緣,乃不見明了精確之所緣,是為沉相。但沉分(沉的分類)粗沉、
中沉、細沈。
此中細沉與真三摩地極相似。因為三摩地有住分及明分,而細沉亦有住分及明分,但
差別在,細沉不俱有明了精執之力(亦有說精實之力)。
此精執之力(亦有說精實之力)初住緣時雖俱有,但稍久,其精實之力稍退,不能如
初,即入細沈。
中沉:心亦住所緣,亦明而澄,惟明分缺乏精實之力。
粗沉:心亦住所緣,而不能精持,且不明顯,如閉目然。
此中“明”是指所緣。“澄”是指能緣。
總之!細分之沉,住分、明分、澄分,均已具備,惟無相續之精實之力。可以從細沉
,而推知中或粗沉。而“昏”的重點在身心無堪能性。
但對治昏與沉,經論說在正念及正知。而正念及正知的培養都在平常修學經論,而其
重點就是以經論的正理思惟觀察,這是中觀師及唯識師無著及世親菩薩所強調的。
所以平常若沒有習慣以熏習正理思惟觀察,絕對墮入昏與沉。所以沒有經論正理的串
習,要閉關或要打坐,乃至念誦經典儀軌、持咒、念佛等等,都要非常謹慎。論說若養成
昏沉的習氣,這是墮畜生道之因!
~~能海法師~~
作者: ykkdc (ykk)   2017-10-11 11:59: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