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第五十五集【正己化人。】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1-04 17:27:31
太上感應篇第五十五集【正己化人。】  1999/7/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55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接著底下一句是:
  【正己化人。】
  前面所講的都是完成自己的德行,目的是在幫助別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沒有成就,就
不能夠教化眾生。所以要想教化眾生,先要把自己修好,這是一定的道理。無論是古代的
中國人,中國的古聖先賢,印度這些佛菩薩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做法的,乃至於十方世
界一切諸佛,也沒有例外的。所以我們必須遵循這條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前面跟
諸位提到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落實,一定是先斷煩惱,成就法門
。斷煩惱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們中國人常說品學兼優,然後
才能化人。我們身為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眾生的使命,
出家、在家都是菩薩,所以佛教育的成就是菩薩法界。《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菩薩法界
,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不但是菩薩法界,而且是普賢菩薩的法界。「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諸位都念過,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沒有普賢大士之德?如果
沒有普賢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這點要特別留意。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無量壽經》經文裡頭的第一句,前面所列的是上
首大眾,經文這是頭一句。佛是怎麼樣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學習,然後再想想,念佛
的人很多,往生的人為什麼那麼少?稍稍對經文上留意就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人雖然
很多,未具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不能往生。普賢大士之德關鍵在哪裡?就在心量,普賢菩
薩的心量是跟虛空法界一樣,他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叫普賢菩薩。我們心量這
麼小,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講,「口念彌陀心
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果有普賢大士之德,念一聲佛號就往生了,哪裡需要念那麼
多?他的心行就是佛心、就是佛行,心行相應,願願相應,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要
明白,天天念《無量壽經》,不修普賢大士之德,怎麼能成就?
  普賢大士之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共同來稱說也說不盡。世尊為我們歸納為十大類,
稱作普賢十大願王,歸納成十大類,我們修學起來比較方便。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
有沒有做到?這個意思就是以真誠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叫禮敬諸佛。
我們沒有做到,我們要反省,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這個心態恰恰相反,是大不敬。天天
兩個眼睛像小偷一樣,專門找別人的毛病,專門看別人的缺點,蒐集別人的過失,這是大
不敬,你喊破喉嚨也枉然。
  不要說是菩薩行,世間一個善人君子,我們讀儒書,會集儒書德行教訓的,最具代表
性的是《五種遺規》,清朝陳弘謀先生編輯的,把儒家的經典,歷代這些大德們的言行,
真實的教誨,分類編輯起來的。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指定這本書做為我們學生修身
課本。早年我們讀的書,是哪一家書局出版的我忘記了,字比較小,分量相當多,很厚的
精裝一冊。以後中華書局從《四部備要》裡面抽出來印單行本流通,上下兩冊平裝本,中
華書局印的字大,好看。看看世間聖賢人是怎樣教導人的。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不可以
做缺德的事情。修德都來不及,還專門幹缺德的事情,怎麼能成就?換句話說,世間善人
、君子他們的條件,我們都不能夠取得,那距離菩薩、羅漢遠之遠矣!
  講台上這些技巧,我們是可以輕而易舉能學到的,但是你在講台上要能夠攝受大眾,
那要靠你的修持功夫,你沒有真實修持的功夫,你就不能夠攝化大眾;換句話說,你所說
的話字字句句從內心裡頭說出來的,不是從口皮上說出來的。心行不相符,言行不相符,
沒有人相信你,說得再好,人家聽了一笑了之。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要有真實修行的功
夫,自己不正要叫別人端正,沒有這個道理。在這個災難頻繁的時代,自己沒有能力消災
免難,幫助別人也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正己化人』這一句就很重要,在本文裡面,從這一句以下,這是講化他,這一
句是總說。《彙編》裡面也註得很詳細,它將這兩個字解釋,什麼叫正?「確不可易」,
這是正,「化者,自然而然」,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正是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心。我們
的信願是在求道,是在求證果,什麼是證果?在佛法裡面,阿羅漢是證果,菩薩是證果,
佛是證果。要想求得證果先要斷煩惱,煩惱習氣不斷,我們的修學就談不上成績可言。大
家都知道,見思煩惱斷掉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我們縱然斷不了,要向斷煩惱這條路上去走
,一定要做到煩惱輕,我們功夫才有成就。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你的
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就快樂了,佛法裡面常講「法喜充滿」,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
學得很歡喜,很有受用。同修當中有沒有?有,也不在少數。他們真有這個受用,來告訴
我,我也為他歡喜,他得法喜,他真幹!
  從什麼地方幹起?古德教給我們的很多,但是最要緊的還是講「從不妄語始」,這是
真實教誨。我們修行從哪裡修起?從不妄語修起。符合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的
修行的綱領,「善護三業」,你看它第一句就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古大德教給我
們從不妄語始,從這開始,跟經訓相應。古德又教給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淨宗法門修一
心不亂,淨宗修學確實目的就是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如何能夠真正成就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當然善護三業非
常重要,可是從哪裡開始?古人也教給我們,「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何
必要知道那麼多事情?到處去打聽,那你就完了。
  在早年,我們出家受戒,我們有一個同戒的師兄覺斌法師,他受了戒之後不久,大概
是半年的時間,到南部去閉關。很好,我們很羨慕他,有這麼個福報去閉關。過了一年,
我有個緣分到南部去,我特別到關房裡面去看他。他閉關的時候向我借了一部書,《中觀
論疏》,分量並不很大,線裝書十二冊,他要到關房裡面去看。這過了一年,我說,「戒
兄,你向我借的書看了多少?」他說,「第一本還沒看完。」這個見了面之後,給我說天
下事,說道場、說法師,他在關房裡消息怎麼那麼靈通,我在外面都一無所知,都不知道
,聽他給我講新聞,那閉的是什麼關?所以一點成就都沒有。以後他跟白聖法師到南洋檳
城極樂寺,白老是住持,請他做當家,在這邊沒多久他就過世。人是個好人,跟我交情也
不錯,就是喜歡打聽,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他煩惱多,心定不下來。
  我們同修不論是出家、在家,清淨心重要,與自己不相關的事情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你們大家很多人都曉得,多少人給我寫信件,那些信我不看的,為什麼?我不想知道那麼
多事。寫信給我幹什麼?老實念佛就好了。我每天講經已經是多事,還要搞這些不相干的
事,大錯特錯。認識的人愈少愈好,我給你們看,我身上帶的電話號碼的小本子,只有二
十幾個人,這是什麼?有的時候聯絡非要記得不可的我才記住,不需要的我不記。我們自
己電話號碼我不知道,我們學會的、居士林的,我們樓上的電話號碼、傳真,我都不知道
,記這個幹什麼?人名字我也記不得,好,見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你姓什麼、叫什麼名
字我不知道。不相關,你一個人多自在!如果說記幾個人名字,為什麼不記幾個佛菩薩的
名字?跟佛菩薩做朋友,跟佛菩薩打交道,我們前途才有希望。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訓常常
記在心中,依教奉行,他們的教誨都是幫助我們得覺正淨的,這是真實教誨。人與人之間
最大的過失,最大的障礙,就是傳播是非,修行人為什麼不成就?在一塊,你聽聽,所講
的都是是非長短。
  前面我看到有一則公案,我也跟諸位提起過。它說有一個修禪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
兩個出家人在談話,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妖魔鬼怪來了,圍繞
著他們。這什麼緣故?這個禪師說,最初這兩個人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一會
他們兩個話家常,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就沒有了,話家常之後,他們兩個在講是非,妖
魔鬼怪來了。所以常常講是非的、論短長的,你要曉得,你的周邊都是妖魔鬼怪,沒有護
法神。如何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心在道上。這是感應道交,我們起心動念
有感,諸佛菩薩就有應;如果我們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應。妖魔鬼怪從哪來的?你自
己把他招來的,不是他找你,是你找他的,你把他找來了。起一個惡念,說一句惡言,都
可以把妖魔鬼怪找來。修行人幹這個事情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所以記住,古人講的教訓
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時煩惱少」,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用不著知道。不需要認識的人少
接觸,接觸沒有好處,是非多!
  所以古時候修行人為什麼選擇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他心清淨,容易成就。我們
現在居住在都市,是最不好的環境,最不好環境裡面你還要到處去打聽、到處去鑽營,這
怎麼得了?你沒有成就的指望了。所以我們要想成就,一定先要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保護
自己的方法,四天王告訴我們。這四大天王的表法,我們明瞭的時候,他教我們怎樣護自
己的法,我們要曉得學。彌勒菩薩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那是普賢的心,量大福大,心
包太虛,量周沙界。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最後的三大士,彌勒菩薩、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善財童子最後參訪這三位菩薩,用意很深。彌勒是表心量,文殊是表智慧,心
量不大,智慧不能圓滿,智慧的落實是普賢菩薩。末後用三大士代表大圓滿,我們讀經要
能體會到這個意思,自己才知道怎樣去學習。這一句四個字,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要
用幾次的時間跟諸位同學共同來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1-04 22:20: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