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0) 見所斷-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1-22 12:31:3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先復習一下之前的內容,當行者生起無造作出離心(任運出離心)時,就進入資糧道
,我們以二個比喻,來說明無造作出離心(任運出離心)的情況,如一個人處在燃燒的房
子裡,他想要脫離這間房子的心,就相當於無造作的出離心。另外就是犯人在監獄裡受苦
、受折磨,而想離開監獄的心,以這二種比喻來說明無造作出離心生起的量。
當行者進入資糧道的時候,資糧道分成下品、中品、上品,資糧道下品的行者有二類
:一類是「不了解補特伽羅無我」,另外一類是「了解補特伽羅無我」。而到了資糧道中
品時則「必定了解補特伽羅無我」,換句話說就是已經有「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比量」。
到了資糧道上品的時候就有「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進一步行者有「緣補特伽羅無我的
觀」的時候,他就從資糧道上品進入加行道的煖位。
資糧道的下品、中品、上品的每一品,都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現前
知、比度知、再決知等內容。到了加行道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這時候都是在「
緣補特伽羅無我止觀雙運」的狀況,但這時候還沒有現觀。從加行道世第一法能夠「現觀
補特伽羅無我」時,行者就從加行道的世第一法進到了見道位,今天便從這裡繼續說明。
在見道位以下,雖然有「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比量」,甚至在加行道還有「緣補特伽
羅無我的止觀雙運」,但是這些階段因為還無法「現觀補特伽羅無我」,所以只能夠讓貪
瞋等煩惱不起現行,並不能夠斷貪瞋等煩惱的種子。要到見道位也就是「現觀補特伽羅無
我」的時候,不只能夠不起現行,並能夠開始斷貪瞋等煩惱的種子。
因為見道位開始能夠斷煩惱的種子,所以講見道本身的體性之前,要先說明見道所斷
的煩惱有哪些?所斷或所斷的煩惱包括煩惱障與所知障二類,其中的所知障又分粗品與細
品二類,粗品的所知障將來在獨覺道的時候會談到,而細品的所知障是在大乘道的時候會
談到,今天的見道所斷主要是針對煩惱障來談。
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煩惱障主要是障礙解脫,所知障主要是障礙成
佛,所知障並不會障礙解脫。所以要追求解脫的行者,譬如聲聞行者,因為他的目標不是
成佛而是解脫,所以他必須要斷除煩惱障及其種子,這也是為什麼在現階段要談斷煩惱障
及其種子的原因,因為聲聞行者的目標是解脫不是成佛。
煩惱障有二類,一類是屬於遍計的煩惱障,這一類的煩惱主要是學習惡劣或不正確的
宗義或跟著不正確的上師所產生的,這類煩惱就稱為遍計的煩惱障;俱生的煩惱障是每一
位有情從無始以來不斷串習而成。
4. 遍計煩惱障-見所斷
(第十二頁倒數第四行),〔遍計煩惱障〕因為要靠見道才能斷除,因此名為「見所
斷」,這二句話要說明的是遍計的煩惱障不等於所知障。而〔俱生煩惱障〕因為要靠修道
才能斷除,因此名為「修所斷」,這二句要說明的是俱生煩惱障就等於修所斷。
因此「屬於必須透過見道無間道正對治之後而斷除的這類障礙」,就是「見所斷」的
定義。這裡有提到「這類障礙」,就是包含這一類的障礙都是可以歸到「見所斷」。
「見道無間道」是指,當行者進入見道之後第一個會產生的見道無間道,即最初產生
的見道無間道,這個見道無間道是在什麼樣的狀態呢?是在「心一境性的緣補特伽羅無我
的根本定智」,這樣的「根本定智」能夠斷的障礙,就稱為「見所斷」。
若予區分,有二:「見所斷煩惱障」與「見所斷所知障」。「見所斷煩惱障」是聲聞
乘、獨覺乘所要斷,「見所斷所知障」是大乘所要斷。「作為自己(見所斷煩惱障)的正
對治—見道無間道—之所滅的煩惱障。」(或者就說「作為自己的正對治—見道無間道—
所要滅的煩惱障。」)就是「見所斷煩惱障」的定義。
現在所談的是聲聞的見道的部分,主要是聲聞道的緣故,所以談煩惱障,不談所知障
。因為我們談的是見道所要斷的遍計煩惱,遍計煩惱就是見所斷的煩惱,所以不談到修所
斷的煩惱。因為修所斷的煩惱是俱生的煩惱,所以現在談的是見所斷煩惱的遍計煩惱。
若對於「見所斷煩惱障」詳細區分的話,有112個(此112個主要是依三界來區分),
因為有:(1)欲地(即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煩惱障、(2)色地(即色界)所攝的36
個見所斷煩惱障、(3)無色地(即無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煩惱障。
5. 欲界的見所斷煩惱障
其中(1)(指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煩惱障)成立如下:
因為有「欲地所攝的10個見苦諦所斷煩惱障」、「欲地(界)所攝的10個見集諦所斷
煩惱障」、「欲地(界)所攝的10個見滅諦所斷煩惱障」及「欲地(界)所攝的10個見道
諦所斷煩惱障」,亦即共有40個。
見道所要見的,簡單來講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前面所指見苦諦所斷的煩惱
障,所指的就是對於苦諦的顛倒的趣入;見集諦所斷的煩惱障,是對於集諦的顛倒趣入;
見滅諦所斷的煩惱障,是指對於滅諦的顛倒趣入;見道諦所斷的煩惱障,是指對於道諦的
顛倒趣入,也就是指這些(顛倒趣入)的煩惱。
這四類每一類都有10個,這10個牽涉到所謂的「五見」與「五非見」的煩惱,了解這
個對於後面色界與無色界的煩惱也可類推。
「五見」與「五非見」的差別,是在於五見是屬於慧,但這種慧是屬於顛倒慧或惡慧
,也就是五見的本質是一種慧,但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慧,並不像了解無常的慧或補特伽羅
無我的慧,五見的慧是屬於顛倒慧或惡慧;五非見對於境是一種顛倒的趣入,但五非見並
不是慧,五見與五非見的差別主要是這樣。
先談「五非見」,這五個是指貪欲、瞋恚、慢、無明、猶豫(疑);「五見」是指壞
聚見(亦可譯為薩迦耶見或有身見;壞聚見、薩迦耶見或有身見,這三個在藏文其實都一
樣),第二個是邊執見,第三個是邪見(顛倒見),第四個是見取見,第五個是戒禁取見。
所以(1-1)欲地所攝的10個見苦諦所斷的煩惱障,指的就是五見、五非見,跟苦諦
有關的所要斷的這10個,就是見苦諦所要斷的五見、五非見;(第六行)(1-2)欲地所
攝的10個見集諦所斷煩惱障,也是包含五見與五非見;同樣的,(1-3)欲地所攝的10個
見滅諦所斷煩惱障,也是包含五見與五非見;(1-4)欲地所攝的10個見道諦所斷煩惱障
,也是包含五見與五非見。所以40個是這樣算出來的,底下就是把這40 個一一地說明,
見講義第十三頁第七行。
其中,(1)欲地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有40個,因為有屬於欲地所攝的見苦諦,所斷
之對於悅意境產生貪著的「貪欲」。這是第一個,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屬於欲地所攝的見
苦諦所斷之對於悅意境產生貪著的「貪欲」,這是第一個特性。
第二個特性是見苦諦所斷的十個中的第二個,對於不悅意境感到氣憤的「瞋恚」。前
面「屬於欲地所攝的見苦諦所斷」的部分都共用,所以這裡應該加上﹝屬於欲地所攝的見
苦諦所斷之﹞對於不悅意境感到氣憤的「瞋恚」。
接著,第三個之前也要加上﹝屬於欲地所攝的見苦諦所斷之﹞以驕矜之心待人的「慢
」。
第四個﹝屬於欲地所攝的見苦諦所斷之﹞對於業果與四諦等等感到愚昧的「無明」。
第五個﹝屬於欲地所攝的見苦諦所斷之﹞對於業果與四諦等等感到懷疑的「猶豫」等
「五非見」。
「五非見」中第一個「貪欲」的所緣,一定是悅意境,也就是對於起貪欲的人來講,
一定是悅意境;對於「瞋恚」來講,起瞋的對象一定是不悅意境;對於「慢」來講,這裡
提到「以驕矜之心待人」,這個人一定是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自己跟這個人(比較)就覺
得自己比他好或是貢高我慢的一種想法,也就是高舉或別人比自己低下;或自己其實比他
人低,但卻認為自己跟他人相等,或認為自己比他好的想法。
對於業果與四諦等等感到愚昧的「無明」,此中的「等等」可以包含三寶、三界等,
其實無明的境,一切的境都可以,只要對一切的境無知都可以稱為無明,但這裡主要是針
對業果與四諦還有三寶等來講,因為對於這些無明所造成的過失比較大,所以特別提到業
果與四諦。
第五個是指對於業果與四諦等等感到懷疑的「猶豫」,這個猶豫就是疑,這些就是五
非見。
接著談五見,第一個是緣自相續之我與我所的任何一個之後,執我為自己能獨立之實
質有的「壞聚見」(薩迦耶見)、這裡主要是依據自續派的見解,所以對於壞聚見的定義
會這樣講(自續以下,自續以及唯識、經部、毘婆沙,對「壞聚見」薩迦耶見的定義都是
「執補特伽羅五蘊能自己獨立實質有);如果是應成派,就會改成「執我為自性成立或實
有」的壞聚見,也就是把「執我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改成「自性成立或實有」。但因
為現在主要是根據自續派的見解,所以對於壞聚見的看法其實跟下部宗義都是共的,也就
是自續派、唯識、經部宗、毗婆娑宗對於壞聚見的講法都是「執我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
」的「壞聚見」。在這段敘述裡有二個重點,一個是「緣」,一個是「執」。
緣自相續之我與我所,「我與我所」是「所緣」,這是存在的、是有的。「我」是指
補特伽囉,「我所」是指我的眼、我的耳朵、我的手等,這些都是我所,是存在的;而「
執」呢?執這個我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意即認為我是不依賴五蘊,自己就能獨自成立
起來的。
「所緣」的「我」與「我所」是有,但是「所執」的「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我」(不
依賴五蘊,自己就能獨自成立起來)是不存在的,沒有這樣的我。
第二個,將壞聚見(薩迦耶見)所緣的任何對象(指我與我所),執為常或斷等等的
「邊執見」,執為常就是「增益」,也就是「以無為有」;執為斷就是「損減」,也就是
「以有為無」。所以「邊執見」還可以細分為增益邊(常邊)或損減邊(斷邊)。
第三個,認為沒有業果、四諦、三歸依處等等的「邪見」(或稱顛倒見),這種邪見
不只是一種愚昧,還完全否定業果、四諦、三歸依等。
第四個,將壞聚見及邊執見等等(可包含邪見)諸惡見,執為最殊勝的「見取見」,
所以「見取見」前面的「見」字,可以包含壞聚見(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等。「取
」就是把前面三類見解執為殊勝的見解,就是「見取見」。
「壞聚見」(薩迦耶見)的所緣主要是我與我所,一般講五見,就直接講「壞聚見
」(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但如果要詳細說
明每一種見,譬如說明壞聚見的內容,就會如剛才所描述的這樣,對於壞聚見(薩迦耶見
)來講,就會說明它的所緣是什麼?它執的方式是什麼?
第五個,執著從依止五火、洗浴、殺害牲畜(即用犧牲)供養造物者,以及狗、豬等
等的行為當中,可證得增上生與解脫的「戒禁取見」。
依止五火、洗浴這種情況,主要是指外道的裸形派(即耆那教),五火就是燃指供養
造物者,也就是在手指點火。洗浴就是指,裸形派的信徒會在清晨的時候跳入水中,他們
認為這樣可以洗淨身體的罪業,可以證得增上生、決定勝。或者殺害牲畜,以牲畜的血來
供養造物者,讓造物者歡喜,藉此得到來世的增上生與解脫。
還有學習豬狗的行為。這一類外道的前世可能是豬或狗,這一世投生為人之後,修世
間的止觀證得神通,他觀察這一世會得到人是因為前一世生為豬狗的緣故,當然這種對業
果並不是很清楚,是對業果的一種愚昧,以神通觀察到過去生豬狗的情況,就以為他這一
世得到人身是因為前世生為豬狗的緣故,所以在這一世就學豬狗的行為。
這一類的見都是屬於「戒禁取見」。
有「戒禁取見」這一類人,特別是外道的信徒,總的來講,他們對於業果是愚昧、無
知,特別是他們的導師也是愚昧的。怎麼說呢?
譬如以佛教的導師「佛」來講,他是人,而且在任何時間中(一切時中),他都對於
一切有情修悲,假設他的信徒是以燃指的方式來供養他,他不會高興的,因為他覺得這樣
的有情是在傷害自己。所以外道的信徒對他們的導師以燃指的方式來供養,其實是一種愚
昧的行為,在佛教,如果以導師(佛)的觀點來看,他只會覺得這個有情愚昧。當然我們
會說:有些情況為了要救人而犧牲生命,這是另當別論,但是如果以供養來講,以燃自己
的身體當作供養,這是很愚昧的。
還有洗浴,我們說沐浴其實只能洗淨身上的污垢,如果要洗淨內心的罪業與罪業的習
氣,是不可能的。透過水來清洗身體只能清洗身上的污垢而已,要清洗內心的罪業還有它
的習氣,這個不是透過沐浴能洗淨的。對於他們的造物者,用宰殺畜牲之後的血來作供養
,這也是一種顛倒的供養方式。以外道的裸形派來講,他們雖然承認解脫,但是他們證得
解脫的方法卻是顛倒的,即使他們承認有解脫,但是因為方法錯誤(顛倒)的緣故,所以
他們走的方向反而離解脫的目標越來越遠。
到此為止,這些是屬於欲地(欲界)所攝的「見苦諦所斷」的「五非見」與「五見」。
同樣的,有10個欲地(欲界)所攝的屬於「見集諦所斷」的「五非見」與「五見」。
(....待續....)
作者: ykkdc (ykk)   2017-11-22 12:39:00
隨喜
作者: hawls (以和為貴)   2017-11-22 14:09:00
隨喜讚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