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1) 見所斷-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1-29 19:39:07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到此為止,這些是屬於欲地(欲界)所攝的「見苦諦所斷」(對於苦諦的顛倒趣入)的「
五非見」與「五見」。
同樣的,有10個欲地(欲界)所攝的,屬於「見集諦所斷」(對於集諦的顛倒趣入)的「
五非見」與「五見」,這個「五非見」與「五見」就是指「見所斷的煩惱障」,但是它是
屬於見集諦所斷;有10個欲地(欲界)所攝的,屬於「見滅諦所斷」(對於滅諦的顛倒趣入)
的「五非見」與「五見」。有10個欲地(欲界)所攝的,屬於「見道諦所斷」(對於道諦的
顛倒趣入)的「五非見」與「五見」。到此為止就是40個。
再回到第三行來看,(1)欲地(即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煩惱障,到這裡是比較
細部的說明,這40個中,後30個的解釋方式,其實跟前面10個是一樣的。
上述所說「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的煩惱」有它的根據,請看(第十三頁第一段倒數
第四行),關於上述的內容,在《現觀莊嚴論光明釋》當中也說過,《現觀莊嚴論光明釋
》的作者一樣是獅子賢,《現觀莊嚴論》的注釋在印度總共有二十一部,獅子賢寫的《明
義釋》是這二十一部中最有名的或說第一名,《明義釋》是《小釋》(小的注釋),這部
《現觀莊嚴論光明釋》稱為《大釋》(大的注釋),我們現在引的是《大釋》,當中有提
到:
「其中,欲界當中的貪欲、瞋恚、慢、無明、猶豫(此為五非見)、壞聚見、邪見、
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是五見)等﹝10個﹞,又因為四諦的區分而變成40個﹝欲
地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
格西這裡引的經論,主要都是根據印度的,當然有少部分是根據宗喀巴大師的《金鬘
疏》(《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主要都是引印度祖師們的著作,所以在這裡跟一般西藏
祖師的著作有點不一樣,一般西藏祖師的著作會先講五見再講五非見。但是如果看獅子賢
的這部《現觀莊嚴論光明釋》是先講五非見再講五見,所以順序有所不同。
格西這裡要強調的是,他所引的主要是根據印度祖師的著作,西藏祖師的著作只有引
宗大師的,也就是在前面有引宗大師的著作,譬如前有引「思惟善的話地道就善,思惟劣
的話地道就劣」,還有在提到小乘八地的時候引《金鬘疏》,除此之外,幾乎都是引印度
的經論。在印度祖師的論著中,如前面也有提到世親的《俱舍論》,還有《大乘阿毗達磨
集論》這是無著的著作,以及此處所引獅子賢的《大釋》、《小釋》這些內容都是印度祖
師的論著。
對於欲界所攝的這40個見所斷煩惱,首先要先了解五非見與五見,然後再配合四諦,
這樣就可以得到40個。假設知道這樣的分配方式,要了解這40個見所斷煩惱就很容易。
前述所談的「五非見」與「五見」中,除了瞋恚之外,其它九個都有不善與無記二類
,當然沒有善,所以其它九個就是不善或無記;而瞋恚是唯一不善,它沒有無記的情況,
它只有不善。
這裡要作一更正,壞聚見與邊執見,也只有無記一種,這二見並沒有不善,而瞋恚是
唯一不善,其它的七個就是不善、無記二者都有。壞聚見與邊執見只有無記而沒有不善。
先講壞聚見(薩迦耶見),它是以「我」與「我所」為所緣,執「我為不依賴五蘊自
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見解,這種見解本身並不是不善也不是罪惡,但是以它為緣會產生
其它的不善法,所以它可以說是緣,作為其它不善法的緣,但它本身不能說是不善,它本
身只是無記。
6.色界、無色界的見所斷煩惱障
色界的見所斷與無色界的見所斷,這個內容跟五非見、五見有關。五非見的瞋恚是唯
一的不善,在色界與無色界不會有不善的情況(註1),所以到了色界所攝的見所斷煩惱,
要把瞋恚扣掉,因為瞋恚是唯一不善,而色界、無色界不會有不善,所以必須要把瞋恚扣
掉,因此到了色界所攝的時候,就是以9個去配合四諦。
第十三頁倒數第六行,(2)色地(即色界)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有36個,因為有9個
(即扣掉瞋恚)屬於「色地(色界)所攝的見苦諦所斷」,亦即「貪欲」、「慢」、「無明
」、「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
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有這9個。
同樣的,有9個屬於「色地(色界)所攝的見集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一樣有這9個,也是要扣掉瞋恚。
同樣的,有9個屬於「色地(色界)所攝的見滅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這裡也一樣扣掉瞋恚,到此為止已經扣掉3個瞋
恚了。
同樣的,有9個屬於「色地(色界)所攝的見道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同樣的,這九個也是扣掉瞋恚。所以到此為止已
經扣掉4個瞋恚,因此總和有36個﹝色地(色界)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它與欲界(40個)
的差別就是扣掉4個瞋恚。
(3)無色地(即無色界)所攝的「見(現觀四聖諦)所斷煩惱障」有36個,(這個情
況與色界36個的算法一模一樣,一樣四諦的每一個都要扣掉瞋恚,所以總共要扣掉4個瞋
恚,最終的結果也是剩下36 個。)
因為有9個屬於「無色地(無色界)所攝的見苦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
同樣的,有9個屬於「無色地(無色界)所攝的見集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
同樣的,有9個屬於「無色地(無色界)所攝的見滅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
同樣的,有9個屬於「無色地(無色界)所攝的見道諦所斷」,亦即「貪欲」、「慢」
、「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因此總和將變成36個﹝無色地所攝的見所斷
煩惱障﹞。
因此色界與無色界的見所斷煩惱障,合起來有72個,再加上欲界的40個,就是112個。
因為《現觀莊嚴論光明釋》(即獅子賢的《現觀莊嚴論明義釋》的解釋,也就是《大釋》
,這二種名稱在論著中都會出現,但是格西通常比較常用《大釋》,所以要知道《大釋》
就是這裡的《光明釋》,只是《大釋》用的比較多)當中說過:
「同樣的(就如同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煩惱障一樣,欲界40的算法就是五非見、五
見配合四諦就得到40個),在色(界)與無色界當中,那些四諦的見所斷煩惱(即見所斷
煩惱障)扣掉8個瞋恚(即扣掉色界4個及無色界4個)之後為72個。﹝連同欲界所攝的40
個見所斷煩惱,﹞總和起來是112個見所斷煩惱。」(註2)
底下就有人問了:
問:那麼,沒有屬於色與無色之見所斷煩惱障之瞋恚的理由何在?
答:因為所謂的「瞋恚」,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惡不善法。
7.問答:
問:三種根本定:無間道、解脫道、既非無間道亦非解脫道等三種根本定,如果以聲
聞行者為例,第三種根本定的所緣有補特伽羅無我、二空及細品的法無我,請問為什麼聲
聞行者還要修二空及細品的法無我?
答:之前只是先提到而已,這個部分後面會詳細說明。現在問的問題,就是跟所斷有
關,可以跟這次比較有關的。如果要先看的話,中藏文版是在第33頁,正式說明見道以後
會講。(中文在14頁最後一行起)
問:瑜伽行自續派主張,聲聞行者如果「緣補特伽羅無我」得止的話,就是上品資糧
道;得觀就是加行道;獨覺的話就是「二空」(能所二取空);菩薩就是「空性」,所以
是以三乘的主要所修來分判。
格西在《宗義建立》講到唯識宗有境的主張方式,曾經提到以「細品的無常為所緣」
,得止的時候就是資糧道上品,得觀的時候就是加行道煖位,這二者要怎麼會通?
(廖老師問:你說的宗義,是在講唯識宗的時候嗎?)對,就是在講有境的主張方式
中瑜伽現量的時候,講到「緣無常」得止的時候就是資糧道的上品,得觀的時候就是加行
道,但是這裡是以三乘他們主要的所修來判分,這二者應怎麼去會通?
答:以聲聞道來講,在聲聞的資糧道上品主要是「緣補特伽羅無我」,還有「緣無常
」都有。換句話講,就是緣四諦的止,這裡主要的所修是「補特伽羅無我」,但是「細品
的無常」也有;同樣地,在加行道的時候,「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及「緣細品無常」的
觀二者都有。
以獨覺的行者來講,他在獨覺資糧道上品的時候等於有三個,就是「緣細品無常」的
止、「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緣二空」(能所二取空)的止,這些都有。到了加行道
一樣有三個,就是「緣細品無常」的觀、「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緣二空」(能所二
取空)的觀,三者都有。
以大乘的行者來講,就變成有四個,大乘的資糧道上品就有「緣細品無常」的止、「
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緣二空」的止、「緣空性」的止。到大乘加行道,就有「緣細
品無常」的觀、「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緣二空」的觀、及「緣空性」的觀。
到了加行道四個階位的第四個世第一法,如果以聲聞道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來講,這時
候也是有「緣細品無常」的止觀、「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觀,這時候止觀都有。
然後到了見道位的時候就變成現觀,但是這時候可以說除了滅諦之外,其它三諦都有
現觀,所以就有現觀「細品的無常」、也有現觀「補特伽羅無我」,總之就是有現觀﹝除
了滅諦以外的﹞其它三諦—即苦諦、集諦、道諦。
可以說初次進入見道的時候,除了滅諦之外,其它三諦都可以現觀,因為滅諦要到後
面才有辦法現觀,一開始的時候只能現觀除了滅諦以外的三諦。細品的無常、補特伽羅無
我,這都是苦諦的四行相之二。所以在初入見道位時,這三諦都已經現觀了。
我們可以講「現觀無常的心」與「現觀補特伽羅無我的心」是個別的、是不同的心,
但是補特伽羅是同一個,即同一個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有不同的心去現觀不同的境(有
細品無常、補特伽羅無我及三諦所攝的不同行相)這些都是同時在初入見道位的時候都會
現觀的。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