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看第九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經【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極微塵數佛。】
這一段還是說禮敬的對象。前面說過,禮敬要「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經文
裡面最重要的是「清淨」、「常」這三個字。這三個字與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教
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同,清淨就是淨念,常就是相繼。可見得大乘經裡面教
給我們都是一個方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底下這段文是告訴我們禮敬的境界。『一一佛所』,前面所說的「所有盡法界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就是將過去、現在十方諸佛如來統統都包括了,一尊佛
也沒有漏掉。特別要注意到的,上次跟諸位說明的未來佛,未來佛就包含了一切眾生。不
但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動物,還要包括無情的眾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植物與礦物,
統統包括在其中,就是一切恭敬。我們把它歸納起來,這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
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人事物也就把「一一佛所」全部都包括了),我們要用什麼樣
的心態來面對這些。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一佛所」,每一尊佛所,換句話說,
每個人、每樁事、每個物,意思就是這個。
『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有多少佛我們就要現多少身。也許大家要問
,普賢是等覺菩薩,法身大士,他有能力現無量無邊身,我們現在是凡夫,哪裡能現那麼
多身?其實這個事實真相你沒有搞清楚,如果搞清楚之後才知道,無論是在聖在凡,德能
都一樣。佛菩薩能現無邊身,我們現在也是現無邊身,佛菩薩現無邊身,他知道,他清楚
;我們現無邊身,不知道、不清楚,差別在此地。你要問到底什麼原因?諸佛菩薩無邊身
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這個身相也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都是真如本性
流露出來的,哪裡還會有兩樣?兩樣就是迷悟不同。
大乘經裡面常說,像我們講《楞嚴經》的時候都講過很多次。佛告訴我們,佛說一彈
指有六十剎那,剎那的時間就很短了,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當中有
九百生滅,生滅就是現身。我們平常彈指速度彈快一點,我想一秒鐘至少可以彈四次,四
乘六十再乘九百,你看是多少?恰恰是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就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
,就是現身。我們坐在此地,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現身,這「佛剎極微塵數身」不假
,這不是假的,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可惜我們在迷,菩薩在覺,覺就是淨,迷就不淨
。
所以禮敬不一定是趴在地下磕頭才叫禮敬,心地清淨真誠就是禮敬。對人敬、對事敬
、對物敬,一切恭敬,所以覺心是敬的,迷心是不敬的。『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
剎極微塵數佛』,這就是剛才說的,人事物在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
微塵數」,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我們對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事
物都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對待,就是這個意思。下面是總結,善財童子問「禮敬」,普賢菩
薩答覆出來,給我們交代清楚了。
經【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虛空有盡,我禮拜可以說也盡了。
經【以虛空界不可盡故。】
虛空不可盡,虛空是無盡的,那麼我這個禮也是無盡的。這個禮,諸位特別要記住,
就是我們以真誠恭敬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這個意思,這裡不能夠錯會。錯
會了,我們念這有什麼用處?光是去拜佛,佛在哪裡?泥塑木雕的這些形相,你拜這個東
西,人家說你拜偶像,迷信。是不是迷信?確實是迷信。佛講的意思是意在言外,你執著
在經文裡面,死在句下,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把意思錯會了,死在句
下,要懂得他言外之意。所以實際上就是教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對待
,這叫禮敬諸佛,是這麼回事情。這個真誠恭敬心是沒有止境的。
經【如是乃至眾生界盡。】
『眾生』就是講一切萬物,一切萬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緣」就是我們現在一般
人講的條件。一切諸法都是許多條件當中產生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單純的,即使我們今天
所發現的,動物裡頭單獨的一個細胞,也是許多條件才出現的。「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
生起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宇宙之間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植物、礦物都
是的,都叫做眾生,眾生的意思是這樣的。但是在此地也可以專指這一切眾生裡面的動物
,動物是有感情的,所以講九法界有情眾生,這個地方也可以指九法界有情眾生;換句話
說,植物、礦物暫時就不論,單單論一切動物。這也是無盡的,沒有止境的。
經【眾生業盡。】
『業』是造作,一切眾生,特別是指動物,動物有感情,有貪瞋痴慢,人有煩惱、有
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其他動物也有。我們把範圍擴大到九法界,上面是菩薩,下面到
地獄眾生,統統都有情識,不過法界愈往上提升,他的情執少一些,並沒有完全斷。等覺
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是情執。比起我們他實在是太輕了,真是微不
足道,但是跟佛比,那畢竟還是障礙,有那一品無明在,他就不能圓滿菩提。這就是九法
界眾生都叫做有情眾生,有情就造業,佛把一切有情眾生造的業歸納為三大類,這個三大
類就是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的,不算它是善,但是也不算是惡,這
個叫無記業。一切造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眾生的業也沒有止境。
經【眾生煩惱盡。】
『煩惱』實在講就是貪瞋痴慢,這叫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再生出枝葉煩惱,唯識經
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唯識論的入門就是《百法明門》,《百法明門》歸納得
比較簡單扼要。煩惱有二十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就講得比較具體。眾生
的煩惱也不會盡,業不會盡,煩惱就不會盡;換句話說,我們要發願,這個願是永遠沒有
止境的,不要想著有一天我就圓滿了。成佛也不行,成佛還不能止境,他還要去教化眾生
。所以成佛之後,沒有一尊佛不肯倒駕慈航,回到六道裡面來,現種種身幫助一切大眾的
,這叫大慈大悲,所以說「帶果行因」。這個地方的普賢菩薩實在講早都成佛了,退到菩
薩位子上來,叫帶果行因,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永遠沒有止境的。底下說了。
經【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這就是真實可貴的長遠心,跟世間一般人有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世間人沒有耐心、沒
有長遠心,菩薩有長遠心,我們應當要學習。底下是講無間斷,就是常的意思。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個好。『念念相續』,永遠沒有間斷,這是自性現前。念念都是覺而不迷,念念覺
,念念清淨,心清淨,身當然清淨,語也清淨。這個心是真心,真心沒有生滅,哪裡會有
疲倦?哪裡會有厭惡?生滅心裡面才有這個現象,才有『疲厭』。真常心裡面,《楞嚴經
》講的常住真心裡面,沒有疲倦、沒有厭惡。由此可知,「疲厭」是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
,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沒有疲厭,所以這是確實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做不到,就是我們心
裡的妄念、煩惱還太嚴重。疲倦是從妄想執著裡頭生的,妄想執著沒有了,疲厭就沒有了
,那個身才真正得到自在。文跟大家就報告到這個地方。
小註裡頭有一段要跟諸位說一說,其他的就不必了,我統統都講過了。這段裡面,清
涼大師略舉「勒那三藏」說的七種禮,這七種禮,古來祖師大德在著述裡面引用很多。這
是屬於佛學常識,人家問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研究研究,對於禮敬諸佛的確會有
幫助。我們看他這七種禮,在第十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我們從最後一行看,最後一行第
二個字:
疏【勒那三藏說七種禮。今加為十。】
《華嚴》是用「十」來表法,所以說十種。
疏【謂一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
第一種,『我慢禮』。見人也打招呼,也有禮貌,但不是出於恭敬心,是應付而已,
這就叫我慢。裡面是貢高我慢,對人沒有尊敬,這種禮叫「我慢禮」。我們在日常生活當
中,跟人家見面的時候常常看到,人家給你打個招呼,點點頭,「你好嗎?」態度是貢高
我慢,根本沒把你瞧在眼裡,這樣的禮就屬於這類的。『如碓上下』,「碓」現在看不到
了,是從前舂米的碓。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廚房裡面就是踏碓,就是舂米,做這個苦工。
碓一上一下,就好像行禮一樣,一點恭敬心也沒有,就比喻這個意思。第二種:
疏【唱和禮。高聲諠雜。辭句渾亂。】
『唱和』也是沒有恭敬心。大的典禮當中有司儀,大家都要行禮,你也不得不行禮,
也跟著一道行禮,沒有恭敬心,這叫「唱和禮」。
疏【此二非儀。】
這兩種不合禮節,『儀』在此地當作禮節講。
疏【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
第三種『恭敬禮』,此地舉的例子是『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我們佛門裡面講的接
足禮,五體投地,翻掌,翻掌是接足,好像佛站在我的手掌上,這是最恭敬的禮。現在我
們見到佛像還是用這種禮,這是禮敬的精神以及他的修學,確實從這個地方能夠體察得出
來。禮是折服我們自己的傲慢心,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慢是很大的障礙,孔老夫子也說
,「傲不可長」,這《禮記》裡頭有。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要學的,生下來就有這
個煩惱,就貢高我慢。《論語》裡頭孔老夫子也說了個比喻,他說假如這個人「有周公之
才之美」,周公是古時候標準的聖賢,假如一個人像周公一樣,有周公的才華,有周公的
美德;「使驕且吝」,如果傲慢,孔老夫子說,其他的就不必看了。為什麼?假裝的,絕
對不是真的。
所以佛門裡面,貪瞋痴慢,你看這個煩惱多重,貪瞋痴是三毒,三毒底下最嚴重的就
是傲慢。所以,禮就是斷傲慢的。我們對佛最恭敬,拿這一分恭敬來對一切人、對一切事
、對一切物,這才是禮敬諸佛的教誨。所以絕對不要會錯意思,普賢菩薩教我們要禮敬諸
佛,你們都不是佛,當然我不要禮敬,那就壞了。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華嚴》跟《圓覺
經》上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就是佛。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都要把
他當作佛來看待,都要這樣的恭敬。
在佛前,我們可以保持古時候的禮節,接足禮,但是在生活上,一定要能夠順乎這個
時代。從前專制帝王時代,人民見到皇帝要三跪九叩首,要行這個禮;現在時代不一樣,
現在這些禮節都已經改了,不可以叫廢除,是改進了,現在我們最敬禮是三鞠躬。所以諸
位一定要曉得,佛門裡面還是很落伍,沒有能夠趕上現代化。我常常提出佛教要現代化、
要本土化,現代化是什麼?大家見到法師一問訊就好了,或三鞠躬,我們是合掌鞠躬。合
掌代表恭敬,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心,心散亂,合而為一代表清淨心,以清淨心來禮敬。
一問訊這是現代化,佛教真的現代化了。現在見到法師還趴在地上磕頭,落伍了!還保留
在過去十八世紀,佛法怎麼能弘揚?還有人見法師一定要拜三拜,那就愈來愈遠了,所以
這一定要記住。
我們是現代人,要把佛法在這個時代向全世界推廣,要懂得現代化。那個時候的禮節
是這樣,今天的禮節跟古時候禮節不一樣,恭敬心是一成不變,表現在外面的儀態上一定
要隨俗,這樣就沒有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瞭。所以你們見到我對我問訊,我非
常歡喜,為什麼?你是二十世紀的人,是現代人;你趴在地下一定要頂禮,我遇到一個十
八世紀的人,這要懂得。佛法真的是活學活用,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如果這位法師要求
,見到他一定要拜三拜,那位法師也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這個我們要知道。
「五輪著地」這是古時候的禮,古禮,我們今天遇到佛像可以用這個禮,因為佛是古
時候的人,我們還用古禮來對他;法師是現代人,不是古人,我們用現代的禮節對法師,
就沒錯。古禮對待佛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是最恭敬的心,用現代的禮節,要懂得這
個意思。否則的話,你佛法就完全學錯了,你學了不得其用。第四:
疏【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這個禮就根本沒有儀式的,或者他在那裡打坐,或者他在那裡念佛,你遇到他,他理
都不理你;其實他對你致最敬禮,你不曉得。怎麼說他是最敬禮?他的心真誠恭敬,雖然
沒有一切鞠躬、禮拜這些儀式,他對你確實是真誠,真誠清淨,這是屬於『無相』,『離
能所相』,這是一種。他在靜坐的時候,在念佛的時候,通常念佛堂當中、禪堂裡面,任
何人進出,用功的人都不打招呼。不打招呼是不是沒有禮貌?有禮貌,你要懂得它的意思
。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禮敬當中,我們在行禮當中,現代人鞠躬也好,點頭也好
,心地真正清淨,三輪體空;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有對方,也不執著當中有這些動作,
這是屬於「無相禮」。這個禮就是恭敬禮當中有無相禮,無相禮裡頭有恭敬禮,這是兩種
合在一起的。別人不覺得,他自己非常有受用,這是清淨真誠的流露。
==
我們對佛最恭敬,拿這一分恭敬來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
這才是禮敬諸佛的教誨。
合掌鞠躬。合掌代表恭敬,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心,心散亂,合而為一代表清淨心,
以清淨心來禮敬。
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恭敬就是敦倫盡份、認真負責、整齊愛惜。
我要好好反省。>"<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