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止觀: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立無過規 (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1-27 12:28:15
: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廣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奢摩他〉
: 摘自:《奢摩他講記》(2007年) 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安止的順緣是什麼?安止的順緣就是安止的因。首先要產生無過失的等持,怎樣引生
: 無過失的等持,解釋「九住心的次第」(註2)。九住心的內容,這要作說明。這算是安止
: 註2:九住心
: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從初學的攝心,到成就正定,有
: 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習過程,可分為九個階段。」
───────────────────────────────────────
■ 補充──九住心
轉自:慧炬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owisdom/
〈調伏自心──西藏唐卡「調象圖」中的九住心喻意〉本刊編輯室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609/tow609-03.pdf
與「安止」有關的著名西藏唐卡〈調象圖〉,像是一幅連環圖,畫面中最為顯著的角
色分別是大象、猴子和兔子。這三種身分有什麼象徵意涵?各代表著什麼?在唐卡中,只
見牠們沿著山坡蜿蜒而上,身軀逐漸由黑轉白,到達山頂時,全身都變成雪白了,這代表
什麼意思?與修行又有何相關?現在,讓我們一起細細觀賞這幅別具意義的唐卡,慢慢了
解其中的喻意。
調象圖中的五樣物品─鏡子、樂器、香、味、布畫面中有一條「修行之路」,行走途
中會遇到五樣讓修行者分心之物,分別是:
1. 「鏡子」象徵「色」。
2. 「樂器」象徵「聲」。
3. 盛裝香水的「海螺」象徵「香」。
4. 「水果」象徵「味」。
5. 「布」象徵「觸」。
外境的「塵」─「色、聲、香、味、觸」,對應的是修行人的「根」─「眼、耳、鼻
、舌、身」。
六個彎道象徵「六力」,可以成辦九住心:聽聞力、思惟力、憶念力、正知力、精進
力、串習力。
唐卡中的修行人是僧人,他手持代表「正知」的棍子,及代表「正念」的鉤索,隨著
三種動物上山。剛開始時,僧人行走,後來他騎在大象上,最後甚至飛行起來,以此表現
僧人的心境漸入佳境。
這三種動物代表的皆是「心」:黑象表示心的「沉沒」(心安住在所緣境上時,覺得
累和疲憊,無法提起心力並清楚觀修對境),黑猴表示心的「掉舉」(心不能持續安住在
一個所緣境上),黑兔表示心的「細微沉沒」。
畫中的火焰則表示「四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運轉作意、無間運轉作意、無功
用運轉作意。下方火焰猛烈,表示初修行時,修行者必須很刻意地修行。越上方火焰變得
越小,表示修行人接近修行成就時,就可任運而行,不用再刻意修行了。
調象圖所畫的是「九住心」次第。彌勒菩薩所說《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卷中載:「云
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
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九住心是指修習「奢摩他」的過程,可藉此了解自心屬於
哪一個層次,分別是:
1.內住:「內」即將心向內之意,「住」即安定、固定於一個位置之意。心能夠在撥
動念珠一圈的時間裡,都專住在所緣境上,不會有散亂。
圖中的大象,這時被猴子牽著跑,僧人正在追趕大象,象和猴這時都是黑色的,路上
的火焰也很熾熱地燒著,這些皆表示此時修行者的心不受控制,有沉沒、掉舉現象,必須
刻意修行。
2.等住:等住也可以稱作「續住」(一次又一次將散亂心拉回到所緣境上安住,這種
陸陸續續的過程稱之續住),指心能夠在撥動念珠兩圈的時間裡,都專住在所緣境上,沒
有分毫散亂。
此時大象仍被猴子牽著跑,僧人仍在後面追著象,但象和猴的頭頂漸轉為白色,表示
明分、住分增加。因此,這時的心可以在短時間中停留在所緣境上。
3.安住:心能夠在撥動念珠三圈的時間裡,都安住於所緣境上,不會散亂。
由圖中所示,這時大象不再被猴子牽著跑,僧人也追到大象了,象和猴的頭已呈白色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出現一隻兔子,並且三隻動物的臉都一起朝向僧人,代表修行人了
知自心散亂,能於稍稍攝心後,再度專注所緣。
4.近住: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但仍有粗的沉沒與掉舉,因為離所緣境不遠,所以稱為
近住。佛光山心定和尚在《禪定與智慧》中說:「修行禪定時,內住、續住、安住、近住
這四個步驟就是讓我們從『攝心守意』開始,一直到整個心意時時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緣境
上的四個階段。」
圖中所示,三種動物的白色部分增加了。
5.調順:指能夠「調」御身心,隨「順」所緣境;亦即「調」伏外境,「順」入所緣
境。此時的心能強烈安住在所緣境上,但會出現細微的沉沒。
圖畫中僧人牽著大象,走在象猴兔之前,三種動物的白色部分更多了。
6.寂靜:由於修到第五住心時,會有細微沉沒,為了讓心再次活躍起來,因此這時會
出現細的掉舉。在這個階段,透過思惟掉舉的過患,與觀修三摩地的功德,即能夠繼續安
住下去。
唐卡中的僧人牽著大象行走,猴子也乖乖地拉著象尾,兩種動物身軀的白色已過半。
此時免子消失,代表已無細微的沉沒。
7.最極寂靜:在這個階段是斷除沉沒、掉舉的最好時機。
唐卡中的大象和猴子幾乎都變成白色,僧人只須輕輕盯著象就足夠了。
8.專注一趣:「趣」指定點(所緣境),此時沉沒、掉舉完全斷除,但心仍必須使一
點力,才能完全安住。
圖畫裡的猴子也消失了。
9.等持:心沒有微細沉沒和掉舉,處於平等狀態,能夠完全輕鬆安住。(註1)
圖中的僧人正在修定,大象溫馴地躺在旁邊。僧人的心中放射一道彩虹。飛天僧人代
表「身輕安」,僧人騎象代表「心輕安」。(註2)
僧人拿著斬斷輪迴的無我智慧劍,劍端上有火焰,表示智慧火。僧人正用智慧劍砍斷
兩道表二障(煩惱障、所知障)的黑影。(註3)
由以上可知,調象圖講述的是與修行有關的道理,藉由圖畫隱喻修行人的「內心世界
」。凡夫因為眼、耳、鼻、舌、身受外境影響而散亂,藉由修定,可以收攝自心,將心意
集中在所緣境,獲得禪定的成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