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28)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19 12:34:4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17.復習
現在談的是聲聞地道的建立,這個階段主要的所斷,是補特伽羅我執及其衍生的貪瞋
癡等煩惱,這些都歸類於煩惱障,至於所知障將來於獨覺、大乘會談到。
所以聲聞地道的所斷只限於煩惱障,到目前為止所談的是112個見所斷的煩惱,以及
鈍根行者(漸斷所斷者)斷煩惱的情況,下文談的是利根行者頓斷所斷的情況。
112個見所斷的煩惱,主要是透過八忍八智斷除(透過見道根本定以無我慧現觀四聖
諦的八忍八智十六剎那心觀智斷除見所斷),八忍就是無間道,它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對
治(正對治),即對於112個見所斷的煩惱先做對治;八智主要是(已)斷除,八智也就
是解脫道,主要是(已)斷除112個見所斷煩惱。
先說明八忍的情況,首先產生的是:
「1.苦法忍」對治見欲界苦諦所斷的煩惱;「2.集法忍」對治見欲界集諦所斷的煩惱
;「3.滅法忍」對治見欲界滅諦所斷的煩惱;「4.道法忍」對治見欲界道諦所斷的煩惱。
這四個法忍之後接著是四個類忍,「5.苦類忍」對治見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苦諦
所斷的煩惱;「6.集類忍」對治見上二界(色界、無色界)集諦所斷的煩惱;「7.滅類忍
」對治見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滅諦所斷的煩惱;「8.道類忍」對治見上二界(色界、
無色界)道諦所斷的煩惱。
所以八忍依序對治見所斷的煩惱。
八智產生的情況,是間雜在八忍之間,亦即在二個「忍」之間,會插入一個「智」,
如苦法忍之後產生苦法智,集法忍之後產生集法智,以此類推,最後道類忍之後會產生道
類智,八忍八智相互交錯,總共有十六剎那,一般合稱為八忍八智(為見道)十六剎那,
這十六剎那都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
只要一個道被稱為無間道,它的作用就是正對治煩惱,亦即要去損害煩惱;無間道之
後緊接著就是它的解脫道,解脫道的作用就是除了之前無間道對治、損害煩惱之外,它的
作用是把煩惱連同它的種子斷除,主要是斷除。這個情況不只聲聞乘或小乘是如此,大乘
的情況也如此,亦即無間道之後必定接著解脫道,無間道是正對治煩惱或者損害煩惱,解
脫道是斷除煩惱及其種子,大小乘都相同。
無間道與解脫道不是二條道,他們是同一個相續,亦即當一個道在正對治所斷煩惱時
稱為無間道,一旦這個道的體性轉為能夠斷除煩惱及其種子時,這個道就轉變為解脫道,
所以它不是二條不同的相續。
解脫道是由無間道的體性轉變而來,亦即在不同的階段安立不同的名稱,在「正對治
」或「損害」煩惱的時候安立為「無間道」,一旦所斷煩惱被「斷除」時,同一個相續的
道就被稱為「解脫道」。這個情況就如在戰場上,正在殺敵時就有點類似無間道的情況,
一旦把所有敵人消滅時就進入解脫道的狀態。
之前所談的,都是屬於鈍根行者依次漸斷112個見所斷煩惱的情況,會區分為八忍八
智依次去對治與斷除。
而頓斷所斷者的情況就不同了,他一樣會先進入見道無間道,在一個無間道中,就能
夠同時去對治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112個見所斷的煩惱。雖然只有一個無間道,
他卻可以同時對治三界的112個見所斷的煩惱,不用分八次去對治,即一次就能全部對治
,所以這個無間道本身具備了八忍的作用,它既是苦法忍、也是集法忍、也是滅法忍、也
是道法忍、也是苦類忍、也是集類忍、也是滅類忍、也是道類忍,即一個無間道同時具備
八忍的功能。
利根行者雖然只有一個見道無間道,但卻具有八忍的作用,可以同時對治三界的112
個見所斷煩惱。同樣的,當這個無間道轉變為解脫道的時候,也能夠同時具備八智的定義
及作用,以及同時可以斷除三界的112個煩惱。雖然它的無間道、解脫道只有一個,但是
無間道同時具備八忍,解脫道同時具備八智的定義與作用。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一位漸斷所斷的鈍根行者,因為它的八忍八智都是依次產生
,所以總共需要有十六剎那,才有辦法把三界的112個見所斷的煩惱對治與斷除;但是對
於頓斷所斷的利根行者來講,因為他只有一個見道無間道與一個見道解脫道,所以他只需
要二個剎那,就能夠把三界的112個見所斷的煩惱對治與斷除。
將來談到大乘的時候,因為只要是大乘的行者都是利根,所以在大乘的見道無間道只
有一剎那,大乘的見道解脫道也是只有一剎那,雖然大乘的見道無間道只有一剎那,但是
同時具備八忍,雖然大乘的見道解脫道只有一剎那,但是同時具備八智。
到此為止,主要是談到漸次斷見所斷的鈍根行者,以及頓斷見所斷的利根行者,他們
心續中產生見道的情況,以及斷見所斷的方式。將來談到修道位的行者,一樣也分為漸斷
修所斷的鈍根行者,及頓斷修所斷的利根行者,他們的情況不一樣。
接著談的是不分大小乘全部都一樣,就是無間道之後緊接著必然是解脫道,而且這二
個都是在根本定的狀態,之後就會進入後得位。
排序的話就是:1.無間道、2.解脫道、3.出根本定的後得位,後得位之後一樣會再進
入根本定,但是這個根本定是4.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本定智,這四個順序是固
定的,不分大小乘都一樣。
這四個階段中的1.無間道、2.解脫道及4.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本定智,都
是屬於智慧資糧,所以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只要是根本定智都是屬於智慧資糧;而第三個
後得位是歸到福德資糧。
無間道主要是正對治所斷,解脫道是斷除所斷,這都是屬於智慧資糧。第四個階段「
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本定智」,是為了斷除剩餘的所斷而作準備的一個階段,
他入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準備去斷除剩餘的所斷。關於這些更詳細的細節,在介紹大乘
地道的時候會進一步說明。
18.頓斷所斷
見P17.10,因此「漸斷所斷者」(鈍根行者)的心續當中,八忍依次產生;而「頓斷
所斷者」(利根行者)的心續當中,八忍則是頓時產生(此八忍等於見道無間道)。
接著有人提出質疑,如果有人說:「那麼,如果頓斷所斷者,憑藉一個見道無間道就
可以頓時斷除(正對治)所有112個見所斷煩惱障及其種子,則會與『他的心續當中頓時
產生八忍』這點相違,不是嗎?」乍看之下好像會相違,因為見道無間道就只有一個,但
又說可以產生八忍,字面上看起來相違,但是實際上,就本質或是意義來講,並沒有相違
,針對這個質疑自宗做了如下的回答。
答:這並沒有過失,因為在他(頓斷所斷的利根者)的心續當中,從體性方面來說雖
然只有一個無間道,但是從不同的反體(面向)這方面來說,具備了八忍(亦即同一個無
間道有不同的八個面向,或具備八個功能、八個作用,從這方面來講具備八忍,即一體的
八面),因此頓時產生了「體性一而反體異」的八忍(體性一是指無間道只有一個,反體
異是指八忍或八個面向或可以做八個不同的工作、或有八個不同的作用)。就如一個人他
又是祕書、又是會長、又是老師,一個人同時兼負這三方面的工作,從體性來講是同一個
人,但是從反體或是他兼負的工作來講,他兼負了三方面的工作,亦即他是體性一而反體
三。而這裡是體性一而反體八,反體異就是在說明有八個反體。體性一就是只有一個無間
道,反體異是指有八忍、有八個面向。
對於能夠頓時對治,以及斷除112個見所斷的利根行者,以他對治112個見所斷的道只
有一個無間道,即體性只有一個。雖然只有一個見道無間道,但同時可正對治苦法忍、集
法忍、滅法忍、道法忍,即同時具備正對治欲界的四個法忍及正對治上二界的四個類忍的
作用,所以是體性一而反體異。
例如:雖然在「瓶的無常」之外沒有「瓶的剎那」,而且在「瓶的剎那」之外沒有「
瓶的無常」,但是由於「瓶的無常」與「瓶的剎那」兩者是體性一而反體異,因此這兩者
可以同時產生。
反體異有很多種解釋,這裡解釋為名稱不同,如果名稱相同(同義)就是反體一。以
「瓶的無常」與「瓶的剎那」來講名稱不同,但是這二者都是在瓶這個基礎上同時存在的
,所以就體性來講都是在瓶上,但是因為安立的名稱不同,所以它們的反體不同,但是體
性都是一樣。如「世尊」與「釋迦牟尼」這二者的名稱也不同,但是體性都是同一個,都
是指佛,然因名稱不同,所以反體異。又「無常」與「剎那」,無常的定義就是剎那,這
二者的體性也是一,但因為名稱不同,所以反體異。
再看,頓斷所斷的行者心續中的八忍,八忍的名稱不同,所以八忍彼此是反體異,但
是體性都是見道無間道,都是同一個體性。
「補特伽羅」與「蘊」雖然是體性一,但是思考的方式與前面所談的不太一樣。補特
伽羅與蘊的關係也是同體,而且他的情況是依於五蘊的聚合而安立補特伽羅的名稱。五蘊
的聚合,主要是指從頭到腳這個色蘊以及以色蘊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的能依,即屬於認
知的部分加上色蘊的組合,在這個組合之上給它一個補特伽羅的名稱。
為什麼說補特伽羅與蘊的聚合是同體呢?舉例說:當眼識(五蘊中的識蘊)看見色法
的時候,補特伽羅會說:我看見色法,從這個關係就可以知道識蘊與我(補特伽羅)是體
性一,因為若眼識與我不是體性一,當眼識(五蘊中的識蘊)看到色的時候,我(補特伽
羅)不會說我看到色。就如天賜(張三)看到色,祠賜(李四)不會說我看見色,因為這
是二個是不同體性的人。同樣的,我的手痛,我會說我痛,這就表示這個手(色蘊)跟補
特伽羅是同體性。假設手與我不是同體性,手痛的時候不會說我痛,手痛的時候會說我痛
,表示手或是色蘊跟我(補特伽羅)是同體。
佛教的宗派,從毗婆娑宗(以及經部、唯識、中觀自續)到應成派,都承認蘊與補特
伽羅是同體、體性一,而且理由都一致,就如前所述。補特伽羅與蘊是體性一,也是反體
異,但是他們體性一的方式與前述的方式,思考的方式有點不同。
因為前面所談無常與剎那,頓斷所斷行者的八忍,無常與剎那是同義詞,八忍也是同
義詞;而補特伽羅與蘊雖是同體,但並不是同義,主要差別在此。就同體這點是一樣,但
是補特伽羅與蘊不是同義。前面的無常與剎那既是同體也是同義,八忍彼此既是同體也是
同義,所以差別在於同不同義。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