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20(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2-26 13:35:24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面,最後一行,看偈頌:
  經【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
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
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這三首偈是「總結大願」,總結大願的前面三首。偈所說的很清楚,第一句是「淨土
願」。『普能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清淨才是真實的莊嚴。『諸剎』不
僅僅是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包括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用什麼去莊嚴?用清淨
心去莊嚴。《維摩經》上說得很好,心淨則佛土淨,莊嚴佛國土最要緊的就是心淨。《無
量壽經》經題上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這就能莊嚴一切諸佛剎土。
  『解脫一切眾生海』,這個底下都用個「海」,海是形容稱性,這個海不是普通的海
,法性大海。大乘經上常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依正莊嚴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還歸心性
大海。「解脫」是得大自在,《華嚴》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如來究竟圓
滿果地上的境界,這一句就是成熟一切眾生的大願。佛菩薩度眾生,要把眾生度到哪裡?
一定要究竟圓滿成佛,諸位要記住,究竟圓滿成佛唯有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最近這幾天
有不少同修在景美圖書館聽《彌陀經疏鈔》,《疏鈔》講到末後是愈來愈精彩。蓮池大師
的註解愈到後面愈透徹,他所說的不是自己的推想,字字句句都與經文相應。我們平常讀
經粗心大意,經文之妙沒看出來,經過他這一說,我們再回頭看看經文,果然沒錯,妙到
極處。才曉得淨宗法門真實不可思議,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究竟圓滿的菩提大道,所以我
講這一段經文的時候特別提示出來。
  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大師教我第一部佛書就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論》
。宗喀巴是章嘉大師的師父,是他的老師,邊疆四大喇嘛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學生,達賴、
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弟子。《彌陀經》這個法門是無上菩提大道,它沒有次第
,比有次第的要殊勝。像我們這個大樓十一層,有次第的是爬樓梯,一步一步往上爬,那
是《菩提道次第論》;《阿彌陀經》念佛法門是坐電梯,一按鈕就上去了,比那個更究竟
、更圓滿,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真正令一切眾生圓滿成佛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這才圓滿成就。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那就是有次第的。
  第三句是「轉法輪願」,『善能分別諸法海』。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
告訴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一句就與四弘誓願這一句相應,「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們能學得了嗎?我們智慧很有限,壽命更短促。何況我們處在這個世間,在現前這個
社會,無論哪個行業都是在戰爭,都在打仗,所以日子過得好辛苦。這無量的法門我們能
學得了嗎?能學得成就嗎?這是必須要認真去考量的。如其不能,那麼最好依照佛菩薩的
教導,一門深入,選擇一門,從一門下手。
  這一門裡面,保證在一生成就的,唯獨念佛法門,這是確實保證你一生成就。無論什
麼人,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罪業深重不怕,怕的是你不能相信、不肯發願,那
就無可奈何。極重的罪業,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五逆十惡,造五無間的罪業,臨命
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能夠接受、能夠發願,臨終一念、十念也一定
得生。可見得這個法門實在是普度一切眾生的法門,其他法門就不一定,完全看自己的功
夫,沒有這麼方便。轉法輪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到達西方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再來辦
。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那邊老師好,諸佛如來是老師;同學好,諸大菩薩是同學;修學
的環境好,有求必應,壽命長,無量壽,有的是時間。現在時間有限,很寶貴,要用它來
念佛,不能把它糟蹋了,要一心念佛。
  『能甚深入智慧海』,這一句是講受持,諸位一定要知道。淨宗的經論、古來祖師的
註解要多看,要細細的去看,你才明白,如果不是第一流的智慧你就不會選擇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所選擇的,是頂尖智慧人選擇的法門,你怎麼也選擇上了
?不容易。此地所說的「能甚深入智慧海」就是選擇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這一句專指
這個。
  『普能清淨諸行海』,這一句是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行」,歸納起來就是三業
,身、口、意。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我們常講的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語也
清淨,所以最重要的是心。我們自己三業清淨,就能夠清淨我們周邊的環境,佛門裡常說
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世界就清淨,世界清淨就是利他,別人真正得到利益。『圓
滿一切諸願海』,這一句講的是真實的利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統統
圓滿,滿願了。
  『親近供養諸佛海』,這一句是前面所講的承事供養,也就是親近一切諸佛如來。我
想這樁事情大家心裡都很明白,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不到
西方世界,縱然有能力親近佛,不多,親近一尊佛、兩尊佛,不會親近很多佛。為什麼?
沒有能力。到達西方世界,承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雖然我們業障煩惱一品都沒斷,也能
夠親近一切諸佛如來。唯獨西方世界的人才有,其他沒有見到過。
  『修行無倦經劫海』,這是講長時間的修行,不離佛陀,那叫真正有福。我們在三界
流轉,生死輪迴,遇到佛法的時間很短,遇不到的時間很長,所以累劫的修行我們進得少
、退得多。遇不到佛法就退了,遇到佛法才進一點點,所以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
劫。如果常常在佛的身邊,決定沒有退轉,成就就不要這麼長的時間,很快就能成就。所
以這一句「修行無倦」,一定要在佛的身邊才能做得到。「劫」是長時間。
  底下這首是總結正覺願,就是成佛。『三世一切諸如來』,說三世自然就包括十方,
十方三世。『最勝菩提諸行願』,「菩提」是覺,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字是覺悟。「最
勝菩提」就是最勝的覺悟,究竟圓滿的大覺。「最勝」是貫下面一句,最勝的「諸行」,
那是文殊的十行,在《華嚴經》上文殊表十波羅蜜,這是最殊勝的;最勝的「願」就是普
賢菩薩的十願。所以這一句裡頭的「最勝」是貫三個,菩提、行、願,這三個就是華嚴三
聖做代表,正覺是毘盧遮那佛,行是文殊,願是普賢,華嚴三聖。『我皆供養圓滿修』,
華嚴三聖就是菩提行願,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以普賢行悟菩提』,「悟菩提」就
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怎麼成就的?普賢行成就的,普賢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華嚴經》才圓滿。我們再看下面的偈頌,翻過來七十面。
  經【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
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註解裡面講,向下這五首偈:
  疏【結歸二聖。及攝所餘。】
  『二聖』就是普賢、文殊。文殊代表解,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理解,普賢代表行。
《華嚴經》上把菩賢菩薩列在第一位,文殊列在第二位,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華嚴經》
這個法門重行。但是行要依解,它重實行,不行不能成就,單單解不肯做是不能成功的。
所以普賢是華嚴長子,表這個意思。
  『我今迴向諸善根』,自己所修學的一切善法統統迴向,迴向到哪裡?《華嚴經》上
,在前面「普皆迴向」的時候說過,十願後面三願都是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
「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迴向這三處。換句
話說,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的是什麼?就是為菩提、為眾生、為
實際,就為這個,這就對了。『願諸智行悉同彼』,普賢菩薩大智大行。
  第二首偈是『願身口意恆清淨』,能迴向三處就清淨了,決定不能迴向世間福報。我
學佛為什麼?求發財、求升官、求家裡平安、求健康長壽,這個不清淨,身語意都不清淨
。為什麼不清淨?有我、有我所,只要有這兩樣東西,無量無邊的習氣煩惱只有增長,不
會減少,所以就不清淨了。我們今天斷惡修善不求這些,這個東西統統都不求。菩提、眾
生、實際,我們還很難體會,似乎聽了還摸不到邊際。說得踏實一點,我們專求西方極樂
世界,只願見阿彌陀佛,果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那三種迴向自然就圓滿。
這個說法好懂,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求別的。『諸行剎土亦復然』,剛才說過了,心清淨
則身清淨,身清淨就境界清淨,無一不清淨。
  近代,民國初年,諸位都曉得中國有位弘一法師。弘一大師寫的「阿彌陀佛」,我們
印得很多,大家到處都看得到。我們細心觀察,弘一大師是專門念《行願品》的,他的早
晚課就是念這個,他就是依照這個法門修。修到什麼境界我們不知道,但是清淨有一點,
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他生活上看出來。諸位曉得弘一大師戒律精嚴,但是他表現在外面
非常瀟灑,並不像一般人那麼拘謹,不是的。他非常瀟灑、自在、安詳,好像這個世間一
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他心目當中都是無比的快樂,這就是清淨相。
  他的學生,不知道是豐子愷還是哪個人,跟他在一起旅行的時候。他旅行行李非常簡
單,他用的一條洗臉毛巾已經很舊了,豐子愷想給他換一條新的,他說不要,「你看還很
好」。人家見到好像是抹桌布一樣,他喜歡得不得了。請他吃飯,不管做什麼口味,他都
說好,都喜歡,沒有分別心,心清淨。這個太鹹了,「鹹有鹹的味道」;那個沒有鹽,「
淡有淡的味道」,樣樣東西他都滿足,樣樣東西他都歡喜,這是「諸行剎土亦復然」。我
們今天是念這個文,人家已經把這個句子變成生活了。他的起心動念、生活行持,對人、
對事、對物,你要把它寫出來,那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做到了。這真正叫學佛,
而不是佛學。我們今天是搞佛學,弘一大師是學佛,統統把它做到,變成自己的生活,變
成自己的境界。『如是智慧號普賢』,能夠這樣做的他就是普賢菩薩。『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們要向他學習,要效法他。
  再看下面四十四首,在七十一面最後一行。註解諸位有時間自己去看,我們這次法會
大概下星期四就圓滿,再有一次就圓滿了。圓滿的時候經本都送給大家,所以經本裡頭的
註解自己可以去看。請看經文。
  經【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們先看這一首。『遍』是普遍,『淨』是清淨,普遍是盡虛空法界,所以不是一個
地區,是全面的。這一句是講普賢菩薩的願行,大願大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文殊菩
薩在華嚴會上講的十波羅蜜,就是六度第六般若度又開為五度,稱為十波羅蜜。這是信解
,文殊、普賢二位大士的。『滿彼事業盡無餘』,文殊、普賢的事業是什麼?佛門裡頭常
說「如來家業」,特別是對出家人,出家人剃度、受戒的時候,師父都要囑咐。既然發心
出家、受戒,就要荷擔如來家業,做佛的弟子,繼承佛菩薩的事業。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度
眾生,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令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就是如來家業。如果不能幫助
一切眾生圓滿成佛,我們就沒有盡到責任,就沒有能夠把如來的事業荷擔起來。要真正繼
承這個事業,必須自己先成就,自己不能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的。
  有些人我也曾經聽說過,聽了也很佩服,他要學地藏菩薩。他願度一切眾生成佛,他
自己不要成佛,自己生生世世都發願當法師,度眾生成佛道。這個慈悲心很重,非常難得
,真的諸佛菩薩聽到都不能不佩服他。可是他有沒有這個能力?他來生要墮地獄、墮三途
怎麼辦?得不到人身、當不成法師怎麼辦?他沒想到這一層。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
未度先度眾生是菩薩發心,這句話是佛說的。那是菩薩發心,我不是菩薩。我不是菩薩也
發這個心,問題就嚴重了,後果就不堪設想。菩薩發心,什麼菩薩?《金剛經》上有標準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所以起碼四相都
斷了的,那個菩薩可以,自己沒度先度眾生,行。地藏菩薩當然可以,地藏菩薩是等覺菩
薩,他不度自己先度眾生,行。實際上那個標準最低的,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
可以,沒有到這個程度你要發這個心,在六道裡頭自身不保,沒有法子。度眾生那是說的
好聽的,能度得了嗎?
  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回來當菩薩,行,
那就不退轉了,換句話說,自己決定不墮三途,這個可以。這是講不度自己,自己不成佛
,因為成佛時間還很長,我把成佛的時間延後一點沒有關係,先度眾生,這叫菩薩發心。
這要搞清楚,決定不能把意思錯會了。佛在經上講的話沒錯,你自己錯會了意思,這不能
怪佛,怪自己愚痴,怪自己粗心大意,把佛的意思解錯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也常常提醒大家,很多人是錯解如來真實義,解錯了。所以,擔負如來度眾生的事
業,一定是先到西方極樂世界。
  『未來際劫恆無倦』,普賢菩薩的精神,無論是自己修學,無論是幫助別人,總是不
疲不厭。你看十大願,願願後頭「無有疲厭」,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怎樣才能達到無有疲
厭?道理真正清楚了,事實真相明白了,在修學過程之中充滿法喜,那精神就來了,就不
會疲倦。我們世間人也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歡喜的事情,精神都很足了。你要
在佛法修學裡得法喜,你的精神就倍長,就不會疲倦。學佛學到很倦,疲倦不堪,沒入狀
況;真正是學佛進入狀況的時候,你的精神一定好。我們常講一個人氣色一定好,相貌一
定圓滿,身體一定健康,一定是天天歡喜快樂,這是學佛進入狀況了。如果你還沒有這個
情形,你就要認真反省,你在佛法裡還沒有進入狀況,還不懂得修學的方法。佛法真的是
離苦得樂,得樂是馬上就得到的,不是說要修多少年,來世才得到,不是的,立刻就得到
。只要你懂得理論與方法,你確實會得到。
==
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的是什麼?就是為菩提、為眾生、為實際,
就為這個,這就對了。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2-26 17:24: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2-26 19:2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2-26 21: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2-27 03:5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