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進行正行實修時,主要是「安住修」(止)跟「思擇修」(觀),其中應該以住擇雙運
: — 安住跟思擇 —的方式來做實修。就像前面談的,住擇雙運實修,至尊大主就是在安止
: 跟勝觀這部分,在這個階段,詳細地解釋,因此就止觀的實修而言,應當根據這個段落,
: 把此開示當作典範,好好地聞思,了解實修的方式。
───────────────────────────────────────
■ 補充──住擇雙運(止觀雙俱)
轉自:正法解行林佛學講堂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學生問:可否再請師父解釋,聞思修與止修(奢摩他)和觀修(毗缽舍那)的關係?
師父答:前已經說明,「聞、思、修」皆是修。
既然皆是修,那「聞、思、修」皆有『止修——奢摩他』與『觀修——毗缽舍那』。
這是以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的定義來說的。並不是站在外相(坐禪)或果位來談的。
此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
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此經上說:「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皆是此奢摩
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如果將此句用“果”上來解釋,就會成為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皆要獲得奢摩他及
毗缽舍那之果——即修所成。若以奢摩他之修所成即是初禪未到地定,以毗缽舍那之修所
成即是初禪根本定。故若是以果或依文解義,則會誤解只要修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即可獲
得世間及出世間(開悟見性)的善法。熟不知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是共外道。
如《瑜珈師地論——聲聞地》說:即修根本第一靜慮觀粗靜相諸世間道.皆依此定而
引發故。外道諸仙由世間道.於(無色界)無所有以下諸地能離欲者.皆須依此(定)而趣
上地。是故此 “定” 是内外道二所共同。
因此若有人引《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辨。」來證明唯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可開悟見性,則會有污染經義之過失。
所以《解深密經》《遺教經》所說,必須是以“定義”來解釋。如《寶雲經》云:「
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者謂正觀察。」
故以此“定義”(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者謂正觀察),來解釋《解深密經》
《遺教經》才符合經上世間出世間法之義理。否則連佛内道皈依受戒等,都要獲得初禪未
到定或初禪根本定,那過失太大了!
故修——聞思修皆有分二種,一是「以數數觀察而修」——思惟修;二是「及不觀察
住止而修」——止住修,「二俱須要」。
因為要想對聖教正理獲得決定信解,乃至獲得真實空性義現觀必須要依著所聽聞、所
思惟與所抉擇的聖教正理而來修,所以行者必須將自己所聽聞的,所抉擇的法義用在止住
修和觀察修上。
當我們看經論、依聖教正理思惟,依理路抉擇的時候,會現起所要了知、通達某法的
法義,這時候要觀察修,某法的法義在心識生起來的時候,要馬上住於一境,這時候也是
止住修。所以止修及觀修的重點都在於心識對於所緣的運作。
故《廣論》云:「以於聞思所抉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
聞思所抉擇義,就是以分別心依正理抉擇所現起來的義共相。此有無常的義共相,有
空性的義共相等。在沒有生起止於某法之義共相之前,一定要依某法之正理思惟觀察修,
才有辦法現起某法之法義的義共相。是故對於聞思所抉擇義,不觀察止住修和以觀慧思擇
修二者必須雙俱。
要轉變心、淨除惡業、累積福德等等,一定要靠分別依正理思惟修。這種思惟修是種
下未來解脫成佛的習氣。如果要讓這種習氣堅固,就必須透過止修。所以二者(思擇修、
止住修)須交互運用,不可分割。
摘自能海法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