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教菩薩應以無希望心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請掀開經本,第九頁第四行,請看經文: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
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本經的第八大段,我們依照蕅益大師所分的段落。在這段裡面
,主要的是給我們說明,無希望心行法布施的時候,自自然然得二十種殊勝的利益。佛說
了二十種,實在講,利益是無有窮盡的,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法、世法是一個道理,一
切限制都是出於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產生種種的隔礙。如果我們將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捨
掉,諸位想想看,這個心就沒有障礙,無障礙的心與虛空法界自然就相應。諸位想想看,
即使毫髮善事,毫是毫毛,我們汗毛,髮是頭髮,這是比喻少,比喻小,很小很小一點的
善事,它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隨你的心量擴展去,那個利益真的是無邊,哪裡能說
得盡。世尊在此地為我們說的,不過是把種種利益歸納,歸納成二十類,每一類裡面都是
無量無邊。可是你得要記住,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有希望心
,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的功德就很有限,就不會大到哪裡去,所以無希望心
。話又說回來,佛在此地說了二十種利益,後頭又說二十種利益,這個利益太大了,我們
還是用無希望心去幹吧!你們想想你們有沒有希望?看到這個又生了希望。這二十種再二
十種,我們讀了要怎麼辦?若無其事,絕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又有希望,那就
錯了。佛教給我們要以無希望心,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真實不虛。
經文說得非常具體,『行法施時』,什麼叫法施?通常我們講法施跟財施是對稱來講
,其實財施裡面可以不包含法施,法施裡面必定包含著財施,縱然沒有外財也有內財。布
施說得最詳細、最具體的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一般我們在講席裡面把它歸納為三
大類,布施分做三大類,財施、法施、無畏施,分為這三大類。財就是指財物,法是講智
慧、技術這一類的布施,怎麼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會,他不會,我們熱心、耐心的去教
他,這就是法布施。世間法,你能燒一手好菜,手藝很高明,他不會,你教導他,這也算
是法布施。所以法施裡面範圍廣大無邊,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佛法的布施,主要是幫
助他開悟,幫助他覺悟,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幫助他。明瞭之後,要幫助他
修行。修行的方法太多了,經上常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
門徑無量無邊,你會的,你能夠教導別人,都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雖然多,普賢菩薩在
《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就是布施,布施跟供養意思完全相
同,我們對佛菩薩恭敬供養,對一般人叫布施。可是修普賢行的人不講布施,統統供養,
對佛是供養,對一般人也供養,對畜生、餓鬼還是供養。為什麼?普賢菩薩修的是平等心
,布施跟供養就不平等了。普賢菩薩修平等心,這是菩薩最為殊勝的大行,我們應當要效
法,效法普賢菩薩。
行法布施的時候決定不能著名,有許多人是為名,財布施他要名,法布施也要名,無
論幹什麼,沒有名他就不幹。有些人為利,對我沒有好處、沒有利益的,我就不幹,這就
是執著在名聞利養上。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的生活條件,對我生活條件有好處的,這
是屬於養。果是講果報,現前的果報,來生的果報,世間人學佛不都是為了這個嗎?如果
說不為這些,恐怕學佛的人會少掉百分之九十,誰還願意來學佛?都是為求這個。可是諸
位要曉得,這些東西只要如理如法的去修學自然得到,不必要求。有求的心,能不能得到
?能得到,得到的太小了。實在講,這裡頭講的六個字,就六樁事情,你所得到的都很有
限。如果你不求,得到反而大,大到你自己都沒有法子想像。你要問這是什麼?就是剛才
講的稱性,變成稱性的功德,福德變成功德。這個理我們要知道,明白這個道理,佛教給
我們放下,『不著』就是放下,我們才真的肯放下。知道放下是對的、是正確的,不肯放
下是錯誤的。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行布施?『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這是個觀念上的問題,必須
要建立。這句話的意思,念念為利樂一切眾生,把自己都忘掉了,沒有自己,只有眾生。
希望一切眾生不但得利益,而且得最豐饒的利益,「益」就是利益,「饒」是最豐富的,
最豐富的利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我們捨己為人,盡心盡力為眾生、為社會服務,希望
社會大眾能夠得到最殊勝的利益。這樣的心態,這是佛心,這是菩薩心,你無論做什麼事
情,都是菩薩行。沒有菩薩心,縱然你修六度,學普賢菩薩十願,說老實話你還是凡夫行
。為什麼?因為你是凡夫心。轉變從哪裡轉?從心上轉,在現在人講,從觀念上轉,把過
去錯誤的觀念轉過來,轉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是沒有自己,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
裡面講無我,《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
是真的。起心動念就有個我,因為有我,他才有希望,希望就是我所,我與我所俱不可得
,念念為眾生。我們自己是眾生之一,為眾生實際上我們包括在其中,沒有把自己捨掉。
有人說我念念都為人,那自己怎麼辦?你自己是不是人,你自己是不是眾生?可見得為眾
生就是為自己,為人就是為自己,真得好處、真得利益。這是大原則、大方向,決定要掌
握住。
法施,此地也給我們標得非常明確,不是普通的法施,『常為眾生廣宣正法』。世尊
在此地,法布施包含無量無邊,他特別指出這一條,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說的。我們想想
世尊在三千年前,已經把現前這個社會,就是三千年後的社會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佛教在這個時代,表面看起來好像很興旺,香火鼎盛,法會莊嚴,可是你要問什麼
叫佛法?搖頭,不知道!社會上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我們聽了不服氣、不情願、不甘心
,你能說得過去嗎?問你佛是什麼,不知道,那你不叫迷信?實實在在是迷信,人家沒說
錯。為什麼會迷信?宣揚正法的人太少,宣揚正法的道場太少,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這
一句。法布施無量無邊,何以單單提這一句?
我們在座的諸位同修、四眾弟子,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佛的教誨,願不願意承擔如來的
家業?我相信每一位同修,你們在早晚課誦當中,或者是參與法會當中,都曾經發過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們都發過了嗎?我相信每個人都發過。雖然發了,是口皮上發的
,不是真心發的,有口無心,所以這個願是個空願,不能落實。今天我們認真反省一下,
檢點檢點,我們這個願要不要落實?換句話說,我們要不要救自己?要不要救度一切眾生
?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真的想救自己,真的想救度眾生,就要聽佛的話,從
今以後「常為眾生廣宣正法」,我們要做。也許有很多同修說我不會講經說法,那我問你
,你會不會念阿彌陀佛?這個會!會念阿彌陀佛。你碰到人,你就教他念阿彌陀佛,你這
就是廣宣正法,阿彌陀佛是一切法當中最純正之法,到處勸人念阿彌陀佛。我們穿的T恤
上也印了阿彌陀佛,到街上走走就度了不少眾生,人家一看就「阿彌陀佛」,他就念了一
聲,這廣宣正法。所以廣宣正法方法多得很,要我們用心去做、認真去做。
當然培養弘法人才這是最重要了,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殊勝,
要論其功德,這個功德是第一大,為什麼?你做的是續佛慧命的功德。自己要發心,或者
是自己條件不夠,因緣不具足,我們也要幫助別人發心。在上一屆培訓班裡面,我跟諸位
同修報告過,你們大家都喜歡聽經,法師在這裡講經,你們在那裡聽經,這是享受,這是
享受的果報。我比喻說種樹,你想吃桃,這是桃樹,你現在嚐到這個味道。可是你得要種
樹,你不種樹哪有桃吃?這個樹怎麼種法?你看現在在座的前兩排,這麼多法師都發大心
,他們要學講經,要學著弘法利生。他們上臺講經,底下要有人捧場,這上臺,臺下沒有
人,法師就講不下去了。你們來捧場就是種樹,將來他們成就,講經的法師一代傳一代,
代代不絕,聞法的果報你們才真正得到,才真正的踏實。
一個地區,如果這個道場,一年十二個月不斷有法師在這裡講經,這個地方只要三年
就是佛國,能夠改善社會的善良風氣,決定改善,人心向善。人心善了,佛法常說「依報
隨著正報轉」,這個地區就風調雨順,人民安樂,這是佛法無比殊勝的成果。要大家真正
發心,不要是星期六我在這裡講經,你們都來了,平常都不來,不行!有時間一定要來,
法師在講臺上一看坐得滿滿的,他的氣就壯了,信心就十足。這一上來,人數一天比一天
少,氣就洩了,精神提不起來,這個很重要。這就是我們栽培法師,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我們各個人都做到。所以,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樣作佛的好
學生、好弟子,將佛的大法盡心盡力發揚光大。
除這個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也是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我們要把佛的教誨做到,認
真的去做到。前面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法,特別指出佛的末法時期後五百歲,就是指我們現
前這個時代,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修行幾種方法,成就幾法,才能安安穩穩真正得到解脫?
末法時期的解脫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解脫。佛給我們說了四法,又
說四法,你們諸位記住了沒有?上個星期六講的,這六天當中做了沒有?如果沒有做,我
們就違背了佛的教誨。所以,這個四法要記住。世尊慈悲到了極處,唯恐我們記不住,後
面用兩首偈,這個偈好記,一定要念熟,要熟記在心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依教奉行,絕
不違背,這是真正的學佛。你真肯做,那就是法布施,法布施不是用言語宣說,是用我們
身體力行,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叫身教。口說是言教,身教跟言教功德一樣殊勝,做出樣
子給大家看。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所以佛弟子要給世
人做好樣子,這就對了。下面說:
(一)總說:正念成就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
這是第一句,這句很不可思議,什麼叫『正念』?正念揀別不是邪念,邪念都沒有了
。說實在話,只要你有念頭都是邪念,都不是正念。世間這一切法的念頭是邪,那我想佛
法,這個念頭正不正?給諸位說,你想佛法的念頭也不正,也是邪念。這樁事情《般若經
》上講得最透徹,六百卷《大般若》講得清楚。佛說了,三十七道品唯有名,六度也唯有
名,菩提薩埵唯有名,諸佛如來唯有名,名是假名,不是真的。這個意思就愈說愈深,不
如《金剛經》上有一句很淺顯的話,大家都能夠明瞭,「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指
佛法,意思就是說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要不要行?要行,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哪裡來個佛?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怎麼辦?我們的心不清淨,沒有
能達到清淨,只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將來就能夠見阿彌陀佛,見了阿彌陀佛之後
,清淨心得到,阿彌陀佛也沒有、也不要了,都捨掉了。捨了以後還念不念?給諸位說,
捨掉以後還念阿彌陀佛,這怎麼回事情?那個時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跟無念是
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叫「入不二法門」。這個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不要去想,怎麼想
也想不到,愈想愈糟糕,想是胡思亂想。這是境界,你自己不入這個境界,想不得,一想
就壞了,想就落到心意識裡去。這是不用心意識,這是境界上的問題。到那個時候,你問
他念不念?他還念,但是他那個念跟我們念味道完全不一樣。這個意思就更深,這是法身
大士他們的境界,正念現前。
正念,無邪念,可見得無邪念就叫做正念。正念從哪來的?從邪念那邊相對而建立的
,邪念沒有了,再問你有沒有正念?沒有,正念也沒有,那才叫真正的正念。邪念沒有,
我有正念,好了,正念也變成邪念,你總是倒在一邊。二邊都沒有,二邊沒有還有個中道
,又糟糕了,中道也沒有,二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正念現前。正念現前是什麼?
真如本性現前,不是別的。真心顯露,自性現前,這個境界宗門裡面叫明心見性,我們淨
土宗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正念現前,念佛的人得理一心不亂,參禪的人明
心見性,要曉得,超越十法界了。由此可知,六凡是邪念,四聖也不正,超越四聖、超越
十法界這個時候是正念。這就是為什麼佛教給我們法尚應捨,四聖沒有捨,聲聞、緣覺、
菩薩、佛沒捨,所以他在十法界。他一捨就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不得已叫一個名字,叫
一真法界。你千萬不要執著「我到一真法界」,你準在十法界裡頭,為什麼?因為你還有
個妄念,你還執著「我還有個一真法界」;連一真的念頭都沒有,那你是真的入一真法界
。這個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語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這個裡面
諸位去體會、去領會這個意思。
這是擺在第一句,這真的是明心見性的成就。所以這二十種成就這一種是總說,這是
根本,這個成就了,下面給你講的都很容易了,性德的流露,自然而然,我們能信得過。
(二)別說十九種
【智慧具足。】
權實兩種智慧具足,《般若經》上所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
,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知是體,是智慧之體,無所不知是智慧的作用,它起作用的時候
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你說他的心多清淨,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起用的時候,
隨問隨答。佛與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我們展開經卷,經卷都是別人問,你看看問
題一提出來,佛立刻就答覆。佛沒有去思惟、想像「這個問題我考慮考慮怎麼答覆」,沒
有!考慮考慮已經落在妄想裡面,你答覆的還是打妄想,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佛從來沒有
說考慮一下,沒有。就像我們敲磬一樣,敲下去,磬馬上就響,它不會考慮考慮我要不要
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智慧的作用就是如此。
所以我們求智慧怎麼個求法?要懂得求根本智。根本智是個什麼樣子,實在講根本智
就是禪定,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一念不生,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人到
真正心清淨的時候,六根聰利,聰明、猛利,世出世間一切法,六根一接觸就通達明瞭,
哪裡還要去學!眼一見就明白,耳一聽就明白,六根的能力完全恢復。這『智慧具足』,
這是第二。第三:
【有堅持力。】
我們世間人沒有這個力量,於一切法都沒有能力堅持,所以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你要問什麼原因?不能貫徹到底,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堅持力』就是恆心跟耐心。佛
法的修學,無論在家學佛出家學佛,古時候老師訓練學生,一進山門首先就是訓練你耐心
、訓練你定力。每天叫你做這些雜務事情,天天做一樣的,做上個三年五載,你嫌不嫌煩
?你要嫌煩,沒有堅持力,沒耐性。工作原來就是修行,修什麼?在工作上修定、修耐心
,耐心成就了,修一切法都容易成就。現在一般學校教學,對於這樁事情疏忽了,我們學
佛懂得這個道理。
他當然是堅持力達到圓滿,真的是到波羅蜜,究竟圓滿,為什麼?因為人家正念具足
、智慧具足,哪有沒有堅持力的!無論是自己修道,無論是自己度生,都有堅持力。特別
是堅持原理原則,決定不違犯,到諸佛、大菩薩的境界,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七十歲「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規矩,隨心所欲還是合乎規矩,決定沒有絲毫違背。所以到
如來的果位,甚至於如來倒駕慈航,以菩薩身來教化眾生,依舊不逾矩。這個道理、行法
、事實我們要明瞭,要認真去體會、去學習。
【住清淨行。】
菩薩教誨眾生,他所現的相不一樣,是不是隨自己的心現的相?不是。如果隨自己心
現相,那菩薩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諸位要明瞭,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
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要詳細解釋,《普門品》裡面的觀世音菩薩三
十二應就是解釋這兩句話。隨眾生心,不是隨自己,自己沒有。諸佛如來能隨眾生心,應
他所知的量,這就是說應當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應當為他說什麼法門
,佛菩薩就給他說什麼法門。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現身說法,條件是眾生,不是自己。自
己有沒有?自己沒有身,所以能現一切身,自己沒有法,所以能說一切法。你要是有身就
糟了,就不能現第二個身,有法就不能講第二個法,這就壞了。所以諸佛菩薩沒有身、也
沒有法,他能為眾生現一切身、說一切法,說了眾生都能夠覺悟、都能夠開解、都能夠得
度。這是高明之處,是我們要學習的,什麼時候學習?現在就應該學習。不論現什麼樣的
身,說什麼樣的法,他心地還是清淨,依舊一塵不染,現身即非現身,在《金剛經》上講
是名現身,說法即非說法,是名說法。你想想《金剛經》那個味道,這是年初講的,距離
現在還不遠,同修們都聽過,《金剛經》確實般若味重重,法味無有窮盡。所以,心永遠
是清淨的,絕不染前面講名聞利養果報,都不沾染。
【生覺悟心。】
這就是覺而不迷。在十法界裡面度眾生、成佛道,念念覺而不迷,時時覺而不迷,處
處覺而不迷,這個非常要緊。凡夫最大的毛病,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世間五欲六塵的
境界,佛法聲聞、緣覺、菩薩種種境界,世法境界會迷人,佛法也會迷人。學佛要迷在裡
面,那就壞了,也沒有辦法成就證果,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得出世智。】
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有了智慧就出世間,沒有智慧就在世間,世間跟出世間
這裡面沒有界限,就是迷與悟。諸佛菩薩不曉得有多少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你說他是在
世間還是在出世間?為什麼我在世間,他在出世間?我們兩個手牽手把手同行,我在世間
,他在出世間,我在人法界,他在一真法界,就是迷跟悟。覺悟了,看看十法界的這些森
羅萬象,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觀」。一觀就出世間,我們可惜不會觀,我們這四句會念不會觀,差就差在這裡,人家會
觀。你看觀,觀照、照住、照見,過去講席當中講過,功夫的三個層次。他真的作如是觀
,我們能不能把這四句偈變成我們自己的宇宙觀、人生觀?要真果然變成了,你就是有觀
的功夫,你漸漸的跟這個世間遠離,要有觀的能力。
觀是功夫得力,「觀照」是功夫得力,再進一步就「照住」,照住是你的心安住在這
個境界裡面,我們一般叫得定,到「照見」,就出去了、超越了。《心經》上講的觀自在
菩薩,他用什麼功夫?他用的觀,觀達到了上乘的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
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見到了,事實真相
被他見到,就照見。他用什麼見的?智慧見的,甚深智慧照見,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
看到了。看到的時候,世間即是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不二。但是,一個照見,一個迷在
這個世間裡面,這兩個人雖然在同一個境界,他的感受不相同,感觀完全不一樣。一個是
把夢幻泡影當作真實,迷在裡面,起貪瞋痴慢;一個是對於這個環境了解得透澈,看得清
清楚楚,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這是『得出世智』。第七:
【不為眾魔之所得便。】
『魔』是折磨,古時候翻的經典,古時候的寫本,諸位如果看到漢唐時代的寫經,有
不少圖書館、博物館裡頭有收藏,北京大學圖書館還收藏了不少,我去參觀過,手寫的。
那個時候這個「魔」,下面不是鬼,是個石頭,魔原來的意思是折磨,魔是折磨,折磨的
事情太多了,「眾魔」!相傳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翻經的時候造了不少新字,我們中國
原有的字不夠用,所以佛經來的時候造了不少新字。梁武帝就造了,他說折磨太苦,比鬼
還可怕,所以把石頭去掉,再換個鬼,這梁武帝幹的事情。到以後寫經、刻經多半都用這
個字,如果諸位要看到魔還是石頭,那是正確的,沒有錯誤。
折磨的事情,我想每個人都有感受,太多了。佛在經上把它分作四大類,第一大類是
「五陰魔」。五陰是指什麼?我們的身體,身體稍稍受點風寒你就受不了,就要受折磨。
這個魔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色是四大,四大不調,身就有病,受想行識要不調,心就
有病,我們講心理的病、生理的病,都是屬於五陰。第二種叫「煩惱魔」,煩惱太多了,
佛把它歸納為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展開就是百八煩惱、八萬四
千煩惱,夠受的,煩惱折磨你。這個都是屬於內在的,我們現在一般講無始劫來的惡習氣
,這是煩惱,這些講的惡習氣。第三種,「死魔」。人的壽命很短促,我們希望學一樣東
西,時間不夠用,還沒學成壽命到了,這是折磨。我們想做一樁事業,事業還沒做得成功
,壽命到了,也是屬於折磨。哪個人曉得自己能活多久?誰去跟閻羅王簽了合同?佛告訴
我們人命無常,我們要提高警覺,這是死的折磨。
==
一個是把夢幻泡影當作真實,迷在裡面,起貪瞋痴慢;
一個是對於這個環境了解得透澈,看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一塵不染,
這是『得出世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觀就出世間
我們能不能把這四句偈變成我們自己的宇宙觀、人生觀?
要真果然變成了,你就是有觀的功夫,你漸漸的跟這個世間遠離,要有觀的能力。
老法師真的講得太貼切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