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13(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30 11:52:37
茗公老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六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
。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從這個地方看起。經文講到此地,將要結束了。依照蕅益大師的分判,這是第十三段
,說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那就不是出家人。世尊對於出家
弟子的要求,這裡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看經文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
,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底下經文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而特別在經文上有『實言
告汝』,實言就是老實告訴你,這個就決定不是虛假。『若有菩薩』,假設有這麼一個菩
薩。這個菩薩實在講前面講得太多了,特別是初學的菩薩,犯規矩、有毛病的多半是初學
的菩薩,老菩薩那倒不會。特別提醒,如果你「不修諸行」,行是生活行為,諸行,諸是
多,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那是說之不盡。佛在講經當中,常常把許許多多的行為歸納為三
大類,就是身、口、意,無量的行為,總不出身口意三類。
身是造作,我們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為;口裡面的言語是口業行為;念頭裡面思想、見
解,這叫意業行為,就全都包括了。修行就是把我們一切行為,錯誤的地方修正過來,叫
做修行。大家一定要記住,修行不是每天念經、每天拜佛,不是的,那是狹義的。真正修
行在哪裡?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個念頭起來,想想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是錯誤的還是正
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佛在經上有個簡單的標準,凡是自私自利的就是錯誤的;凡是為一
切眾生的,那就是正確的。何以為自己都是錯誤?我們同修應當都很明瞭,學佛的目的是
要超越三界,了生死,脫輪迴。三界六道怎麼形成的?我執形成的。破了我執,就脫離六
道;破了法執,就脫離十法界,這是學佛人的目標。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這叫增
長我執,修得再好你也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佛的標準在此地,修行一定要把這個錯誤修正
過來。學佛的人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為社會大眾,不能為自己著想,你要修諸行。
要「斷煩惱」,煩惱是貪瞋痴慢,慢是傲慢,疑是對於聖教懷疑。佛菩薩的教誨至善
、圓滿,你對它產生懷疑,不能接受,這是很大的過失。一定要斷煩惱,我們講修行從哪
裡修起?從斷煩惱修起。第三要「習禪誦」。禪誦兩個字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統統包括
盡。我們中國人常講宗門、教下,禪是宗門,誦是教下,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全都包括
了。這不是叫你全部都學習,此地是概說,大小乘經論,各宗各派,你只要選一樣,一門
深入。誦是你要讀誦這一門的經論,譬如我們在此地,許多同修們選擇的淨土宗。淨土宗
的經論最少,只有五經一論,你要常常念,念經就是聽佛的教誨,把佛的教訓牢牢的記住
,你要理解,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禪,禪這個字代表行。還要「求多聞」,多聞是
增長智慧,增長定力,定慧等學。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這四條,初學菩薩一定要做到,如果這四條都廢棄了,佛說你不是
出家人。不要以為剃了頭,穿了出家人的衣服,你自己以為是出家人,諸佛菩薩不承認你
是出家人。這個要記住,非常重要,叫著彌勒菩薩,實在講就是叫著我們。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
『智』是智慧,『斷』就是前面講斷煩惱,真正學智慧、斷煩惱的這個菩薩,『行者
』就是修行的人。
【智出生者。智成就者。】
這三句是講真正修行,功夫高下有三個層次不同。「智斷行者」就是觀照的功夫,要
是以我們淨宗的術語來講,這一類的人就是功夫成片,雖然不高,有了功夫,在宗門裡面
講觀照。『智出生』,智慧現前,在我們本宗是事一心不亂,宗門裡講照住,開頭是學觀
照,觀照功夫得力,就照住,照住智慧就出生了。『智成就』那是照見,你們都念過《心
經》,《心經》一開端就是「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我們淨土宗理一心不
亂的境界。這三句是真正修行功夫的三個層次,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這是諸
佛如來所讚歎的,這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出家人。下面這一段就相當重
要,都是前面所說,末法時期出家人所犯的一些過失,前面詳細說過,此地在這裡做個總
結。
【不作世業營眾務者。】
這一句是總說。世間的事業,你既然出家了,不應該再做世間的事業。要把世間事業
放下,不要再經營許多的事務,為什麼?這些事務障道,也就是說妨礙你的清淨心,妨礙
你修戒定慧,因此統統要放下,就是前面所說的種種過失統統都能放下。下面佛就說了:
【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就說這個人他的心真的是住在如來教誨之中,念念
不忘如來教誨,心行真正能夠依教修行,這是佛讚歎的。下面說:
【若有菩薩。】
『若』是假設,假設有菩薩。
【樂作世業營於眾務。為所不應。我說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這是世尊在警告我們,假如有菩薩,這都是初學的菩薩,『樂』是愛好、喜歡,喜歡
做世間的事業,喜歡做世間事,還喜歡經營許多的事務,這裡面包括的東西很廣,前面有
說過。『為所不應』,他為不應該為的,換句話說,他做不應該做的這些事情。哪些事情
是應該做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佛也教給我們了,我們要記住
,要依教奉行。如果還做這些事情,還犯這些過失,佛就說了,這個人『住於生死』,住
於生死就是他還是六道輪迴的眾生,他這一生出不了三界,沒法子了生死。『是故菩薩不
應親近』,真正修菩薩道的人,對於這些人要用什麼態度?佛說過,敬而遠之。我們對他
恭敬,恭敬是應當的,普賢十願「禮敬諸佛」,我們對他尊敬。遠是什麼?不要跟他學,
這個地方「不應親近」就是你不能跟他學,你跟他學就錯了。再看下面經文,世尊唯恐我
們對他老人家的意思還不夠透徹的了解,舉例來說明,這太好了。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
下面舉個例子,他營什麼眾務?營是經營,許許多多這些事務。下面佛舉個例子,譬
如:
【造七寶塔。】
造多少?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寶塔做得太多了,不是一個,像今天在世界上,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去造七寶塔,
造那麼多。那你就太多了,多營事務。
【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這個『我』是佛自稱,佛並不喜歡人這麼做。由此可知,在我們中國古代,佛門有位
大護法梁武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以他國王之尊,用國家的財富造了佛寺四百八十座,
度僧,就是度出家人,人家喜歡出家他也歡喜,成就人出家,十多萬人,自己以為功德很
大。那個時候剛好碰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達摩見梁武帝,梁武帝很得意,在佛門做這麼
多好事,就向達摩誇耀,我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人十多萬人,我功德大不大?哪裡
曉得達摩祖師給他澆一盆涼水,說「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是味道,很不高興,從
此以後就不理他。達摩祖師沒有人護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沒人理他!達摩講的是真話
,如果要說幾句奉承話,國王,你的功勞大得很!那梁武帝不變成他的護法嗎?出家人句
句都是講實話,沒有功德。
梁武帝做的是什麼?做的是福德。諸位要曉得,福德跟功德不一樣。功德是定慧,你
建那麼多廟,度那麼多出家人,與你修定、修慧毫不相干。定慧是功德,譬如說持戒,持
戒要得定,持戒就是功,得定是德,這是功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這個是
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別的。福德,我有福報可以送給別人享,功
德沒有辦法,自己的功德,決定不能夠贈給別人。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能給阿難尊者,阿
難尊者遭了難,還要去受罪。福德可以給人,與人共享,功德不可能。並無功德,這就是
說明梁武帝他老人家的成就,智慧成就,你們都念過《無量壽經》,比不上世饒王。世饒
王真的覺悟了,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就是法藏比丘,以後就是阿彌陀佛,梁武帝怎麼能
比得上!這就是說功德跟福德差別很大。
佛在此地這個意思勸勉我們,要真正修行,這個重要,這些雜務事情是愈少愈好。百
丈大師在當年跟叢林建立的清規,他老人家叢林二十條約裡面,第一條就是「叢林以無事
為興盛」。佛法什麼叫最興盛?無事就是興盛。這個話很有道理,與佛在經典上、與達摩
祖師說的完全相應。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佛怎麼教導我們。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
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這個話說得太明白了。『波羅蜜相應之法』就是般若,此地這個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
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與般若相應。在中國,《般若經》代表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我們上次在此地,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將這部經講過一遍。要與智慧相應,《金剛般若
》可以說是高等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智慧相應。下面經文
跟《金剛經》完全相同,『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般若經》經上一四句偈,這個「一四
句偈」並沒有特定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像《金剛經》上任何四句,你能夠接受,你能
夠讀誦,你能夠修行,依照經典的教訓,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你去做,而且『為人演說』。
演說是兩碼事情,「演」是表演,做出模樣給別人看。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
出家人是為社會大眾的樣板、榜樣。你想想看我們的言語、生活、行為、起心動念,可不
可以與社會大眾做樣子?能不能與社會大眾做榜樣?這是佛教導我們的。「說」是為他解
說,你做個好樣子,人家看到一定很羨慕,一定會向你請教,請教的時候你就給他說明。
我們在外國,外國人看到我們這個形象他很歡喜,他覺得我們的生活很快樂,一天到
晚笑咪咪的。他就找人來問,你們生活為什麼過得這麼快樂?我們就告訴他,我們學佛,
學佛就快樂。佛是什麼?一步一步就來問,我們就把佛法介紹給他。你要想快樂,你就來
學佛。外國人信基督教的多,學佛信基督教沒有違背,佛是老師,上帝是你們的爸爸,那
不違背。你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來,我教你,教你怎麼快樂、怎麼長壽、怎麼樣
會不老,我教你!他一聽就歡喜得不得了,他也怕老。你要做出樣子來給人家看,人家向
你請教,你再給他說法,叫為人演說。這個人真正供養佛,《普賢行願品》裡面這叫法供
養,依教修行供養,這真供養。後面佛說為什麼,『諸佛菩提』,菩提是覺悟,是正覺,
一切諸佛的大覺是『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多聞就是底下講的讀誦、修行、演
說,是從這個地方生的。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
業障無諸福利。】
這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要明瞭的,這是特別告誡。『若有菩薩』,假設有菩薩他歡喜
搞許多世間的這些事務,喜歡搞這個。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薩,他逼迫這些真正修行菩
薩也跟他一起去『營於眾務』。佛就說,這個人『增長業障』,沒有福利,福是福報,利
是利益。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真正的福報、真實的利益是從智慧生的,佛法的修學是叫你開智慧。『三種福業』就
是指前面『讀誦修行演說』,三種是指這個,不是指其他的。
【是故彌勒。營事菩薩。】
經營一切事業的這些菩薩們。
【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你不能去障礙他,不能去為難他。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
這多半是初學,很用功的菩薩。
【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修禪定的功夫比初學人高,他的心更清淨,他的事更少,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煩,也
不要去障礙他,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的教訓。後面佛還有比喻,真的是怕我們不明瞭這個
意思,一層再一層的為我們宣說。請看經文。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
這個就多了。『一閻浮提』究竟是多大?我們就以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來說,咱們這個
地球,閻浮提比我們地球還要大。就算是地球吧,今天講全世界的營事的菩薩,經營一切
事務的菩薩。
【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
對於一個真正想修行辦道者。
【應當親近供養承事。】
不但不能障礙他、為難他,你還要親近、供養、承事他,那你就對了,你真的就是依
教奉行。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句話好懂。這個修行比你的程度高,比你的功夫深,你遇到了,不但不能障礙為難
,你也要親近、供養、承事。『勤修禪定菩薩』,諸位要記住,這個地方所講的是廣義的
,不是狹義的。他講的是大前提、大原則,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淨心的,都是勤修禪定菩
薩。禪定兩個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根據《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這兩句話的意思,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
界,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是慧,慧是不糊塗,沒有一樣不清楚。雖然清楚,
絕不動心,看到再好的東西,不起貪心,看到再不如意的事情,不起瞋恚心。你能夠在一
切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永遠保持你心清淨、平等,這是定。不是叫你眼不要看,耳不
要聽,不是的,那你就錯了。你樣樣都可以接觸,樣樣明瞭,但樣樣不著,不執著,不受
他的影響,那是禪,合起來叫禪定,此地是講這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修學哪個宗
派,功夫得力,就是修禪定的菩薩,這是指功夫真正得力之人。底下經文說: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我們以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行為對待真正修行人,佛就歡喜。佛說這是善業,諸佛如
來都隨喜,諸佛如來都悅可,歡喜、許可你,你做得對。再看下面經文。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不但是獲福德,而且是『福德之聚』,無量福德聚集在一起,你能夠得大福報。這是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勤修智慧菩薩層次就高了。前面講初業菩薩、智慧菩薩,智慧菩
薩通常是指法身大士,最低限度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智慧菩薩。正如《金剛
經》二句一偈所說的,這二句就是剛才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首偈就是後面所
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這首偈是智
慧之觀。我們今天講宇宙觀跟人生觀,那是究竟圓滿智慧的觀察。而「不取於相,如如不
動」正是看破、放下,就入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你對這種人你承事供養,你獲的福就大。
為什麼獲福之大,我們平常講經的時候都曾經說過,在這裡不要再浪費時間,特別是《普
賢行願品》裡面講得詳細。後面也有略說。
【何以故。】
為什麼?
【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
佛在此地為我們略說。學佛就是學智慧,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諸位要
記住,我們學佛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目的說出來,學佛人求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
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你有智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連了生
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問題都能解決,何況世間事。世事要跟突破六道輪迴來比,世間事
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樁,有大智慧,怎麼會不能解決?學佛之人沒有別的,就是學智慧。
諸位要看《六祖壇經》,六祖所表演的,沒有別的,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之業無上最
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三界六道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佛在此地這句話是勉勵我們,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出家想作菩薩,你
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你應當精進,應當發心,應當修學智慧。到這裡是一個段落。
下面是蕅益大師判的第十四段,略說戲論的過失,也有二十種。到這個地方把它補足
了,前面種種過失都說了,戲論沒說。佛為什麼沒有說?彌勒菩薩沒問,沒問,佛就不說
,這是要有啟請的人,彌勒菩薩一問,佛就說了。我們再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
你看經文很清楚,初學的菩薩煩惱習氣都沒斷,所以一身的毛病。這個毛病略舉幾個
例子,前面都說過了。
【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
喜歡熱鬧,初學喜歡熱鬧,喜歡『世話』,世間的閒話,喜歡這個,喜歡『睡眠』,
喜歡做許多種種這些事務,這許許多多的過失佛都善說。「說」上面加個「善」,意味深
長,我跟你們講的善巧的意思,細心去體會。什麼叫善說?說而無說叫善說,說了你要著
相,有能說、有所說,就不善。諸佛菩薩說一切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沒有能所叫
善。突破了能所,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能說、所說是二,無有能說,無有所說
,入不二法門,這個說叫善說。如來善說,你能不能善聽?如果諸位要是聽而無聽,無聽
而聽,那你是善聽。善聽的人就入佛境界,入不二法門。你在此地聽,淨空法師在講經,
我在這裡聽,你是有能有所,所以你入不了不二法門,你也入不了菩薩的境界。雖聽不善
,雖說也不善。善說、善聽,味道長了,這個味道很濃。如來善說這些初學菩薩種種過失
。這後頭問出來了。
【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
這是前面沒問的,這裡補出來。實在講他並不是補出來,多營眾務的毛病太大,所以
兩大段的經文講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是我們現代人通病、大病,應當要覺悟。
【若觀察時。】
觀察是智慧,你要有智慧來觀照、來覺察。
【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你要曉得戲論過失太多了,遠離戲論,你的心就定了。戒定慧三學,不僅是釋迦牟尼
佛教導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實在是一切諸佛如來在虛空法界教導一切眾
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因戒得定,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戒定慧三個字都是廣
義的。廣義的戒這個字,就是守法,守規矩、守法,守規矩、守法,你的心就定了。你不
守法、不守規矩,你的心裡常常要提防,心裡有恐怖,你心怎麼會定?所以持戒就是守法
、守規矩,樣樣都安,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不會亂。因定開慧,你的心清淨、心安定,
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一切諸佛教導眾生離不開這個原則。戲論,戲論就是破壞戒定,這
個過失就很大。彌勒菩薩在此地代我們請法,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戲論的過失。請看經
文。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
無量無邊的過失,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它歸納,歸納成二十類。諸位要記住,跟前
面一樣,這二十種是二十種類,每一類裡頭不曉得有多少過失。下面說:
【云何名為二十種過。】
哪二十種過?佛在這裡一樁一樁為我們說出來。
【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
這個是喜歡戲論的人。戲論的範圍包括很廣,通常我們一般講開玩笑,是屬於戲論。
而實在講,這裡面除了開玩笑之外,還有許多都是屬於戲論,只要與經典所講的正意相違
背的,這些言論都可以含攝在戲論之中。像現在許多唱歌,流行歌曲裡面的歌詞,戲劇、
電影裡面的台詞,你仔細去聽聽,都是戲論、綺語。所以它包括的範圍很廣,我們要細心
去體會。第一樁過失,『於現在生多諸苦惱』,現在生是現世。增加苦惱,為什麼會增加
苦惱?諺語裡頭常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在戲論當中跟人結下些冤仇,自己都
不曉得,招惹別人的懷恨、報復,惹很多的麻煩。出家菩薩不應該做這個事情,古德教人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個有道理,不必要說的話儘量少說,多念佛決定有好處
。念佛,心定在佛號上。尤其是修淨土宗的,你為什麼不求功夫成片?為什麼不求一心不
亂?你講這些話,這些毫無意義的話,妨害你功夫成片,一定的道理,多諸苦惱。
【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
『忍辱』在此地是耐心,廢話多的人、戲論多的人增長瞋恚,剛才講了容易與人結怨
。談話當中,彼此話不投機,就惱怒起來,這個我們常常看到的,真是從小小的幾句話不
投機起,就鬧成很不愉快,可見得言語之道是大學問。瞋恚心動了,你的忍辱功夫當然就
沒有了。六波羅蜜裡面,忍辱是對治瞋恚的,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
恚,瞋恚心生起來,忍辱波羅蜜就沒有了,耐心就沒有了。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
『怨』是冤家,『對』是敵對,你的冤家對頭有機會找你麻煩。就在你言語裡面挑剔
你的毛病,找你的把柄,而你說的時候沒有留意,沒有小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他就來找麻煩。像這些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看到,常常遇到。讀古書,讀歷史
,歷史上,言語不慎招來災禍的太多了,小的,身敗名裂,大的,國破家亡。孔老夫子教
學,言語列在第二,有他的道理。孔門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再來是政事
、文學,他把言語看得這麼重,你看佛在經上說的這一段,我們想想夫子教人不無道理。
==
什麼叫善說?說而無說叫善說,說了你要著相,有能說、有所說,就不善。
諸佛菩薩說一切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沒有能所叫善。
如來善說,你能不能善聽?如果諸位要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你是善聽。
我們聽老法師講經也要學習善聽。
此外,佛舉「造七寶塔」為例,我們大概都覺得這是佛事,怎麼算眾務?
這很值得我們深思。佛一定是知道我們肯定會誤解,特別舉了這個例子。
老法師在上一集說,殊勝業與下劣業的差別在心,不在事。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30 12:52:00
善護念。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30 17:48: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30 22:1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6-02 10:52: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