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四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從倒數第四行來念,因為前面這一段非
常重要,我們重新再溫習一下,從第二句念起。
「真為生死,志求佛道,應當漸漸,從外捨去,以至內捨,內外俱捨,捨亦復捨,如
是之人,名為肉身菩薩,乃可入道自利」。這一段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在我們現前末法時
期,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於世出世間法貪愛而不能捨,所以菩提道上修行第一樁要緊的科
目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再接著看今天的文。
「因此檀度,則能廣攝眾生,而諸眾生,亦易從化」。這幾句話裡面含的意思很多,
而且非常重要。檀是檀那的簡稱,這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布施波羅蜜。這一條裡面包括
的範圍非常廣大,所以他能夠廣攝眾生,可以說把九法界有情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不但
初發心的人要認真的來修學,就是等覺菩薩也不能例外,為什麼?等覺菩薩要不能把最後
一品生相無明捨掉,所謂前面講「內外俱捨,捨亦復捨」,他要不捨那一分生相無明,就
不能夠圓滿菩提。菩薩因為自己修布施波羅蜜,所以教化眾生就容易,眾生能夠相信他,
願意跟他學;如果菩薩自己本身執著不能捨,而教別人捨,別人看看這個樣子也不會相信
,也不會跟他學。
「若夫三賢位人,惟捨二執麤惑,還有微細我法二執,亦要盡捨,方證佛果」。前面
一段是通論,這一段是別說。三賢位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位菩薩佛門中稱之為
賢人。他們雖然我執、法執都已經斷了,但是只斷麤惑還有細惑沒斷,如果細惑要斷了那
就成佛了。由此,我們也能夠明瞭我、法二執也是漸漸斷的,從粗到細漸漸的去斷。開頭
一定是斷我執,因為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源。而煩惱障則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煩惱障不
破就不能夠超越六道,所以在修行的時候一定是先破我執,再破法執。可是諸位也不能把
它看呆了,其實斷惑破執都是同時的,我、法這兩種執著同時斷,雖然同時,初學的人偏
重在我執上,偏重在斷我執,同時也要破法執。這裡面這兩句話非常要緊,就是我法二執
也要捨盡,方證佛果,沒有捨盡不能成佛。
「是故一切菩薩位中,必以捨位居先」。這就說明菩薩修六度或者是修十波羅蜜,為
什麼布施排在第一位,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捨,捨得愈乾淨你證的愈圓滿;如果不能捨
,換句話說,那就不能證。就以我們念佛來說,如果我們不能夠捨現行煩惱,就不能夠達
到功夫成片,如果不能捨我執就不能得事一心,不能捨法執就不能得理一心。可見得你要
想求往生西方,想求將來品位增高,沒有別的就是捨而已矣。所以菩薩的修行如果說以一
個字為他修行的總持法門,這個字就是「捨」,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修這個捨而已,也
就是放下。
「若佛子者,標能修之人」。什麼人能修布施波羅蜜?佛子,佛子就是菩薩。「堪當
大法,代佛化導,故稱佛子」。佛為法王,九法界之教主,菩薩有能力擔當大法。此地講
的大法就是大乘佛法,這個堪當是他自己有修有學,代佛化導,這就是自行化他。第一句
講的自行,第二句講化他,所以菩薩的定義通常說之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下化眾生是
代佛化導,這就稱之為佛子。
「一切捨者,標所修之法」。佛子修什麼法門?修一切捨,如果我們也修一切捨,那
你就是佛子,你就是菩薩。「理智觀行,三輪體空」。這是講一切捨的理論依據,理是講
的本體,如如之理,智是講的般若,觀行是講的起用。這三個字是講的體、相、用。《心
經》裡面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那個得就是理,智就是此地這個智,觀行是講修學的
功夫,這三者是三輪體空,俱不可得。可是這三樣東西有沒有?有。有為什麼說空?說體
空,沒有說事空,事不空。三輪是體空,事是有,事是有叫妙有,體空叫真空。《心經》
裡面給我們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色是指的事,指的
事相,空是講理體,就是理智觀行。體上是空的,事上是有的,我們修這個事要體會它的
體空。換句話說,事修裡面要不著相,就與它的體相應,如果在事修上統統著了相,與這
個理體就不相應。我們的修行目的是在什麼地方?目的無非是證這個如如之理,如如之智
,是要證得的,可是你在事修上如果說著相的修行,永遠沒有辦法證得真理。
下面再跟我們說這些事相,事不離理,理也不離事,體不離相,相不離體,要懂得這
個事實的真相。「內而根身」,這是說自己的身體,從內講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外而器
界」,外面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小,我們貼身穿這一件襯衣,大到無盡的虛空世界,都是
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切諸有為相,無所顧惜」。這個根身器界統統是有為法,在《百法
》裡面講得很清楚,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統統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
前面所講的它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它沒有自體,所以說當體即
空,這是它的真相。真正明瞭這個真相,所以才在一切有為法裡面再沒有顧慮,再沒有珍
惜,他統統能放下。
「俱能捨之,無有追悔,故云一切捨也」。世間人之所以不能捨,他不了解事實真相
,他以為根身器界是真有,所以迷於事理,貪戀幻法,他就不肯捨了,勉強捨掉之後他又
生後悔,這是世間人;不知道萬法皆空,萬法皆如。菩薩通達實相,就是這個真實的狀況
,他通達,他明瞭,他曉得一切法當體即空,一切法俱不可得,所以他捨得乾乾淨淨,他
心裡面一絲毫牽掛都沒有,這叫做修一切捨。向下文裡面,凡是講「佛子」這兩個字統統
都是這個講法,都是這個意思。
「國土城邑至一切捨一節,正明佛子捨心體用,觀照之義」。文一定要記住,「國土
,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捨」,就是這幾句,是舉出幾樁
事情給我們做一個榜樣,看看他們之所以成為菩薩,之所以能成無上道,他是怎麼成的,
他為什麼能成。我們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跟他比較比較,對照對
照,我們就明瞭了,哪些地方我們做對了?哪些地方我們做錯了?把錯誤的改正過來這叫
懺悔,依照正確的方法去做那就叫修行,修無上道。底下這一段再跟我們解釋。
「言國土等者,釋上一切捨事」。這一段文解釋上面所講一切捨這些事相。「以顯空
觀門也」。成就菩薩的空觀。空觀是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這是屬於空觀門。心清淨到了
極處,如同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謂乞寶位,即捨國土城邑,不作主
宰想」。這個世間人,我們常說的他在這個世間,常有我們今天人所講的領袖欲,佛法裡
面叫做主宰想,就是現在所講的領袖欲。他心心念念的要當一個領袖,大的做一個國王,
小的要做一個縣長、市長,要統理大眾,甚至於做了國王還不夠,還想把別的國家併吞過
來,這都是領袖欲,這叫乞寶位。這個領袖的地位叫大寶,從前皇帝登基的時候叫大寶,
皇帝這個位置是寶座,這個要捨,大,捨國土,換句話說,捨王位;小,就是這個縣市長
,換句話說,要把這個領袖欲要斷掉。為什麼?這是障礙,有了這些障礙,障了你自己的
無上道。
世間人也有一些人雖然沒有領袖欲,沒有這個想法,你請他做什麼官他不要做,但是
什麼?他想發財,他要財富,我財富愈多他的生活過得愈舒服,想盡方法去爭利。「如乞
安養,即捨田宅、金銀、明珠,不作貴重想」。世間人可以說沒有不貪圖田宅,這就是我
們今天講的不動產,土地、房屋他要,金銀財寶這是他夢寐所追求的,明珠也是財寶之類
的。世間人看得很貴重,想盡方法去追求,菩薩看得很淡,沒有這個念頭。「如乞奴婢,
即捨男女,乃至己身,不作情愛想」。前面可以說那是身外之物,物質!這一條牽涉到感
情。男女、妻子、兒女,乃至於自己的本身,這真是難捨能捨,比前面這個錢財或者是地
位更要難捨的。這些事也是有為法,也不是真實的,當體即空。
有情眾生這個相聚,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都是緣聚緣散,都在一個緣上,而且這
個緣在世間法說有四種。如果這個緣很重,這就變成一家,家親眷屬;如果疏遠一點就變
成朋友這一類的,關係比較疏淡了。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跟我們點頭笑笑也是緣,
遇到一個陌生人他看到你不順眼瞪你一眼還是緣,那是緣很疏的、很淡的。沒有緣不會聚
在一起,所以這個緣世間法佛告訴我們它有四大類,這不能細說,細說非常非常的複雜。
歸納起來為四大類,所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這四種緣分而已!沒有這四種緣
分不能聚集在一起。
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緣,跟這世緣不一樣,法緣是清淨的,世緣不清淨。可是我們看
今天的一般道場也不見得清淨,法緣跟世緣混雜在一起,是這麼個情形。如果大家都能夠
把世緣澄清了,只剩下法緣,那這個道場是菩薩道場,清淨國土。我們能把世緣捨掉,我
們聚集在一塊就是法緣,身心清淨,正法久住;法緣裡面要摻雜世緣摻得愈多,世緣超過
法緣,佛法就要衰滅了,佛法就不能夠久住在世間。所以學佛四眾同修都要明瞭這個事實
,一定要淘汰世緣,要放下、要捨盡,所以這個地方講對於人情方面來講不作情愛想,要
把情愛捨掉。
末後這總結,前面所舉的有三大類,領袖的欲望,財富的欲望,情愛的欲望都要放下
。「盡其所有,悉無一毫貪戀,但凡有為諸物,一切盡捨」。這幾句話是總結,菩薩所修
,盡其所有的沒有一樣他有一絲毫的貪戀,不但對於這個世間法,就是在佛法上也沒有一
絲毫貪戀,這樣才行,要放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次參
訪在最後面我們看到有一段不長的經文,清涼大師在科題上標示「戀德禮辭」,這個用意
很深。戀是什麼?是感激。德是什麼?得到老師的恩惠。老師的恩惠是什麼?是幫助我們
成就戒定慧,成就三學三慧,將自己的地位提升了,這是感激,戀德;底下兩個字禮辭是
什麼?禮是禮敬,辭是放下,捨了,這才圓融。如果他要是不肯辭、不肯放下,那個辭就
是此地講的一切盡捨,他要不捨他這個菩薩地位就不能往上升一級,他要捨。統統明瞭了
,明瞭怎麼樣?放下,放下了,悟了之後放下,不再分別執著。
「但凡有為諸物」,諸位想想除了無為法之外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的真相,《金剛
經》上說的最為明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想想要不要捨?夢幻泡影豈不
是當體即空!前面說了三輪體空,夢幻泡影當然三輪體空,所以捨是對的,絕對正確。這
是告訴你為什麼要一切盡捨,你要不捨是你自己找煩惱,因為你夢裡的東西一樣你也得不
到,在夢中爭名奪利醒來實際上一場空。我們這個世間無論你怎麼爭,到一口氣不來還是
一場空,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去。留名於青史也是假的,為什麼?地球有成住壞空,地球哪
天壞掉、空了,試問問那個歷史擺在哪裡?也是空的。這一樁事情只有佛法說得究竟,說
得徹底。
我們世間人過去也算是有一些聰明人,他想肉身不能長久,於是乎想到一個長久的方
法,留芳百世,所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樣可以傳名於後世,能夠傳得久一
點。實在講只有佛法看得清楚,佛法曉得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還是留不住,所以這個事
情還是要捨。佛法弘法利生絕對沒有立德、立功、立言這個念頭,沒這個念頭。佛法為什
麼也要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了教化眾生,他有功、有德、有言,他沒有立,佛氏門中
不立一法。世間有建立,佛法不立,功、德、言統統都有,不立。曉得這是有為法,只是
作為幫助眾生覺悟的工具而已,這一種工具也是暫時的用途,絕非真實,絕非永恆,所以
凡是有為法統統要捨。
「何以故,以滿檀波羅蜜,莊嚴無上菩提故也」。菩薩為求無上菩提,一切都捨盡了
,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圓滿的布施波羅蜜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不必去求,求不到的
。無上菩提是什麼?就是圓滿波羅蜜。諸位要曉得菩提是大覺,無上菩提就是經裡面所說
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本來具足的
,不是修來的,不是得來的,是本有的。本有的無上菩提現在不能現前,換句話說,他一
定有障礙。障礙是什麼?就是染污,被這些有為法染污了,障礙了。現在叫你捨一切有為
法就是把本性裡面無上菩提那個障礙捨掉,捨盡了,無上菩提就現前了。因此當你捨掉一
部分的時候,譬如說在一切有為法裡面,我們捨了我執,捨了煩惱,你就叫正覺,無上正
等正覺透出一點了,正覺透出來了;再能把法執破個幾分,你已經叫正等正覺;你要把我
、法兩種執著捨盡了,就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是因檀波羅蜜而顯現!
你這樣也放不下,那樣也放不下,你的正覺就不能現前。你所現前的,佛法裡面講的
聰明。聰明也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正智慧,不是正覺,所以說世智辯聰就是帶了這一切有
為染著的正覺,就叫世智辯聰。去掉這一切有為法的染著,正覺現前了。我們所求的是無
上菩提,如果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無上菩提不能現前。哪一個人不羨慕如來的大覺?
哪一個學佛的人不是希望自己趕快的成佛?又希望趕快成佛又捨不得有為法,那怎麼能成
就?要能捨,要能放下!這一段是說明捨心體用觀照之義。
「無為無相,至不捨不受一節,申明一切捨觀之義」。這就是說明一切法的真實相,
明瞭之後應當放下。「國土城邑等外物」。等就是包括了田宅、金銀、明珠這些東西。這
些東西是外物,身外之物。「屬於疏分,捨之猶易」。比起自己身體來講、親情來講,它
是疏遠的,身外之物,捨比較容易。「男女己身屬於親分,己捨之甚難」。這講家親眷屬
,妻子兒女,這個自己要捨相當之難。「且己身視男女,尤親」。講到自己身體比家親眷
屬那還要親一層,在大難的時候,逃命了,我們先是救命要緊,譬如大的火災,突然在夜
晚燒起來了,先救人,財物身外之物能捨,急難的時候自己一身逃命了,妻子兒女也顧不
得了,己身尤親。
「云何難捨能捨」。為什麼修菩薩行他統統都能夠捨?都能夠放下?說明這一些事實
的真相。底下一段就說「以此菩薩,了達身世」。身是自己的身體,世是世界,身是己身
,世是世界,身心世界。「一切皆空,本來無為無相」。只有菩薩才覺悟,凡夫不懂這個
事情的,菩薩才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諸法實相,菩薩知道。「實無有法
」,雖然現在是萬象紛紜,那都是幻相,是假有、是幻有不是真有。我們剛剛講過《心經
》不久,《心經》對這個法名很透徹、很清楚,這些假有、幻有從哪兒來的?「悉繇無明
不覺,展轉現起」。唯識經論裡面說「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這個不如實知就是迷,迷
了法界一,法界本來是一,一真法界,不迷覺悟的人他住一真法界,而我們自己把一真法
界迷了,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怎麼回事情?怎麼這麼樣子迷
來的,這個時候就「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展轉現前,所以自身世界都是
幻起之相。
「於是我相,人相,人我之間,情之所知,目之所見,妄認為實」。這是把真相說出
來,就如同作夢一樣,如果我們拿這個經文來說夢境,非常接近。這也是如此,也是不如
實知法界一故,所以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再變成三細、六粗,可以說同一個道理。夢境
也是這麼樣現出來的,但是那個夢境時間短,覺悟得很快,這一個是迷得太深,時間太長
了,不容易覺悟。可是眼前的境界與夢境可以說完全一樣。
所以我們常常來說每天晚上睡覺都會作夢,如果夢醒了好好自己參究參究,那就叫學
佛,那就是修行。想想剛才夢境裡面那些事情,哪一樣是真的?哪一樣東西能得到?再想
想眼前也是夢境,《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中的既然夢醒了一樣
也沒得到,夢裡頭幹一些糊裡糊塗的事情,拼命在裡頭追求,哪裡曉得是一場空?如果夢
裡頭覺悟了,現在我們人生短短數十年也拼命去妄取妄求,到最後還是一場空,一樣也得
不到,正是古人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苦來?佛教我們捨不是沒有道理
的,是有很正確的道理叫我們捨,捨對自己決定有好處,不肯捨對我們決定有壞處,利害
應當要分明。所以我們今天是「情之所知,目之所見,妄認為實」,結果它是假的,眼所
見的假的,情所知的也是假的,絕非真實,要覺悟。
「遂爾假借眾緣合會,而成主宰,稱我稱人」。這是講我執從哪兒來的。我也是假的
也不是真的,根本就沒有個我,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四大和合現的身相,五蘊和合現的這
個心相。心識是虛妄的,所有這個想的念頭統統不是真實的,身更是假的,身心都是虛妄
,自己認為這是我,這是稱我、稱人,錯得太離譜了。「千臂經云」,大師在此地再舉經
文來跟我們證明。「假會合成」,會就是因緣會合,假會合成。「立名生者」,這個意思
講生起了,我們這麼個說法,稱它為生起。「主字,念作生字亦可」,這個主宰!這個字
念作生字意思都差不多。
「謂即不識緣生如幻」,這個意思就說明就是不認識、不明瞭這個萬法是緣生的,緣
生如幻,是虛幻不是真實。一切有為法統統是緣生的,什麼東西不是緣生的?跟諸位說六
根的根性不是緣生的。《楞嚴經》說得很清楚,所以那是真的,不是緣生的是真的,在眼
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真的,是真性的。真性、本性這不是緣生的,六識是緣
生的,眼識、耳識這緣生的,緣生那是幻法不是真的,所以我們是認假不認真。凡是緣生
一定就有生滅,不是緣生的決定沒有生滅。諸位讀《楞嚴》都曉得,我們六根的根性不生
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真的。經上十番顯見,說明這是真的,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可是我們今天幾個人認真?大家都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早就迷失了,縱然讀了經、聽了
經曉得有這麼回事情,可是在平常生活當中還是用假不用真。用真的就叫做佛菩薩,用假
的就叫做凡夫。
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一再提倡,教給我們要捨識用根。因為識是幻法,
根中之性是真性,能用根性就是佛菩薩,不用這個幻法用根性就叫做轉識成智。我們也讀
了《楞嚴》,也看過《正脈》可是還是不會用,這什麼?煩惱習氣,或者我們再說一個不
好聽的話,罪孽太深,轉不過來,雖然曉得,曉得都轉不過來,可見得這個罪業之深。說
到這個地方我們也會很恐懼,那怎麼辦?今天我教給諸位的方法就是用一句彌陀名號老老
實實念下去,就能夠消業障,可是要認真去做。我們今天選的《西方公據》四種合刊,能
依照這四樣東西去修學就能滅罪,就能有成就,你要想再三心二意去搞其他的東西,統統
叫冤枉了,白費了時間。聰明人就在這一本書上下功夫就夠了,可是必須要有幾個志同道
合常常在一塊研究討論,否則的話一點用都沒有。因為研究討論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夠改
過自新,這個重要!
自古至今你看看有幾個人是一個人自己學出來的?沒有老師沒有同學,你去找找看、
查查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就是六祖大師那樣的人還要找五祖做老師,也還有許多同參道友
,還在境界裡頭歷事鍊心才能成就,沒有說是一個人能學成的,不可能的事情。古人講朋
友重要!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兩者都不能夠離,對你道業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初學的
人決定不能好高騖遠,一定要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來進修。
不知道緣生如幻,這在「執我執人,造作我見,種種取捨,繇是我見造作,故受生滅
流轉,無有休息,輪迴不絕」。這一段實際上就只有兩行,這兩行可以說把我們在生死輪
迴流轉的情形描寫得清清楚楚,你看文字多簡單,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為什麼有
生死?為什麼有輪迴?不知道緣生如幻,這就是起惑;執我執人,造作我見,種種取捨,
這就是造業,起惑造業。後面是故受生滅流轉,無有休息,輪迴不絕,這就是苦報,惑業
苦!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源。
「十二因緣等者」,經上講「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其實就是《心經》裡面所
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講的無十二因緣。此地也可以拿來做一個旁證,十二
因緣什麼回事情?「正名假會合成,立名生者,以顯緣生性空之義」。所以緣覺他聰明,
他一聽十二因緣他開悟了,他悟什麼?就是悟緣生性空,他為什麼能超越三界?他放下了
,他曉得緣生性空,沒有什麼好執著的,沒有什麼好分別的,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
了,愛取有都放下了,超越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幾時能把愛取有放下,幾時就超越,就
脫離輪迴,就證辟支佛果位。我們今天愛取有放不下,為什麼?迷著了。底下就講十二因
緣,給我們說明它這個因緣生法的形相。
「十二因緣者,蓋以無明為因,行即為緣,行為因,識為緣,識為因,名色為緣,名
色為因,六入為緣,六入為因,觸為緣,觸為因,受為緣,受為因,愛為緣,愛為因,取
為緣,取為因,有為緣,有為因,生為緣,生為因,老死憂悲苦惱為緣」。這是講這十二
條互為因緣。所以說它是因也可以,說它是緣也可以,互為因緣。「所謂因緣和合,虛妄
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要問這裡頭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如果有生滅,這
個生滅法是真的,不能叫虛妄的。虛妄有生,沒生你看到好像有生,沒滅你看到好像有滅
。
譬如我們這本書,我們裝訂起來書生了,把線拆掉,書滅了,再問書到底有沒有生滅
?拆掉還是那麼多紙,拆掉書沒有了,就滅了,重新再裝訂起來又生了,書又生了,沒有
生滅!覺悟的人講沒有生滅,有什麼?緣聚緣散。真正悟了是緣聚不生,緣散亦無滅,原
來是不生不滅。這一法如是,法法如是,如果你能把這個事實真相看穿了,看明白了,你
就證得無生法忍,你才真正明瞭一切法沒有生滅,只有緣聚緣散,沒有生滅。世間人看錯
了,他為什麼看錯,他著相了,他著那個書的相,著的書的相,誤以為有生滅,虛妄有生
,虛妄有滅。
「故法華云,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既從因緣有,亦從因緣滅也」。這是叫我們
從真性上觀察,一切法本來如是。特別是底下講的這一段,就是所謂的「諸法實相」,《
金剛經》講的「諸法如義」。「無合無散無受者」,這三句就是解釋。「因緣如幻,法體
本來靈明絕待之義」,這一句有很深的意思,要以清淨心才能夠領會得到。每一個人都像
諸佛如來一樣的聰明,一樣的靈敏,你現在把這個聰明失掉了,就是因為你染污太重了,
你迷得太深了。你把假的當作真的,你有真的東西你不曉得用,真的是個個人都有,與諸
佛如來無二無別。他用真不用妄,所以他叫佛,他叫如來,我們雖有我們用妄不用真,我
們叫凡夫。
「蓋此因緣之法,緣會而生,法體本來不生,以本無生死流轉之法,故云無合」。可
見得這個「合」也不是真的合,正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
和合」。此地講「無合」,跟《楞嚴》這個「非和合非不和合」意思完全相當。這是講一
個法、幻法的興起實在是無合。我們還以這個書做例子,裝訂成一本書,它是這麼多紙張
裝的,你這個紙張合了沒有?如果合在一起,就不能一張一張的,沒合,還是一張一張獨
立的,求這個合相不可得。無合以為有和合,這錯了,我們看走了眼。許多磚頭蓋的房子
,磚頭合成房子,合了沒有?如果合了應該一塊一塊的變成一體的東西,打開看那磚頭還
是一塊一塊的,沒合。我們這個人身體許多細胞組合的,有沒有合?沒合,一個一個細胞
還是獨立的,並沒有合成一體。一切萬法無不如是!所以你要看它的真相,《楞嚴》講得
很清楚「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說絕了,真相說出來了。《金剛經》說得簡
單,「諸法如義,諸法實相」。
「緣盡而滅,法體本來不滅,以本無解脫轉流之法,故云無散」。我們把這本書拆開
了,書沒有了變成單張紙,書並沒有滅的相,裝訂起來沒有生相,你以為有生,拆開之後
沒有滅的相,你以為有滅,統統叫看錯了。這個看法不是正知正見,邪知見,看錯了。「
既無生滅合散,其中亦無受彼生滅者,故云無受者」。受什麼?受苦受樂,我們今天緣聚
起來我們有樂受,緣散了我們有苦受,哪裡曉得緣聚緣散都是幻妄不是真實的。所以真正
明白真相,苦樂憂喜捨統統離掉了,這就叫正受,那就叫得大定,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了
,為什麼?曉得萬法一如!這個見解就是入了一真法界,這才得如來無上正受。
這一段後面文很長,今天講不完了,我們只講到此地。這是一個小段落講到十二因緣
,從十二因緣體會到諸法的實相,明瞭《金剛經》上所說「諸法如義」。真正明白,對我
們念佛人來講有很大的幫助。
==
譬如我們這本書,我們裝訂起來書生了,把線拆掉,書滅了,再問書到底有沒有生滅?
拆掉還是那麼多紙,拆掉書沒有了,就滅了,重新再裝訂起來又生了,書又生了,
沒有生滅!覺悟的人講沒有生滅,有什麼?緣聚緣散。
真正悟了是緣聚不生,緣散亦無滅,原來是不生不滅。
莊子老婆死了,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很有這個味道。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
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一個人死了,只是回到他原本的狀態,他原本的狀態不能說有不能說無,
緣聚時他出生了,變成了莊子老婆;現在緣散了,他只是又回到原本的狀態。
我們今天緣聚起來我們有樂受,緣散了我們有苦受,哪裡曉得緣聚緣散都是幻妄不是真實
的。所以真正明白真相,苦樂憂喜捨統統離掉了,這就叫正受,那就叫得大定,苦樂憂喜
捨統統沒有了,為什麼?曉得萬法一如!這個見解就是入了一真法界,這才得如來無上正
受。
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現在莊子老婆只是依自然的法則(所謂法爾如是)回到本來的狀態,
想清楚真相後,就沒什麼好哭的了。
===============================================
本次《梵網經》學習到此為止。
我知道沒有結束,但是我也不明白怎麼回事。
我一開始找到這部經時,忘了是沒有確認結尾(但我一向都會先確認有沒有講完),
還是確認過而且確定有結尾。
但總之是聽到一半時才發現這部經似乎沒講完。
在此向各位同學道歉。<(_ _)>
但光是這三十二集就讓人收穫滿滿。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都是隨緣。
如果老法師因為因緣變動,沒有講完,只能說是我們眾生真的福報太少,沒有福報。
講《梵網經‧心地品》下卷戒品部分的法師比較多,講上卷的真的很稀有。
我們何其有幸能聽到這麼一點點?
我們即使只是撿到一小碎塊,都是真實的收穫,就像撿到一小顆鑽石,是真貨。
有心的同學,只這三十二集反覆學習,都一定能有不可思議的收穫。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sutra/10thousand/X38n0697.pdf
這是《梵網經直解》的網址,願意繼續學習的同學,提供您用功方便。
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