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彌陀要解研習報告》2(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8-26 13:34:35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這一條,「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一句。
  「舍衛」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翻作「聞物」,「此云聞物」。聞物就是兩個意思
,「聞」是說這個地方多聞的人很多。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見多識廣、有學問的人、有道德
的人、有見識的人很多。換句話說,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這個地區文化水平很高,「聞
」是表這個意思。「物」是物產豐富。用現在的話來說,物是物質文明,聞是精神文明,
都非常殊勝。這是個好地方,非常難得。
  「舍衛」原本是一個城市的名字,這個城市太出名了,用這個城市就代表國家。就好
比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提到北京這就代表中國,提到華盛頓DC就代表美國,一樣的意思
。祇陀也是梵語,須達多也是梵語,這是兩個人的名字。祇陀是太子,須達多是位大臣、
長者。這兩個人布施一個場地,提供給佛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教化眾生。這個故事就不
能講了,《經律異相》裡頭有,《法苑珠林》裡面有,許許多多法師對《彌陀經》註解都
講得很詳細,我們在此地把它省略了。
  須達多黃金布地,把祇陀太子這個花園買下來,祇陀太子看到他這樣做法,被感動。
他說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人,你怎麼對他這麼尊重,做出這樣大的犧牲。太子的花園
非常之好,須達多向他買。太子跟他開玩笑,你家裡富有,黃金很多,你能把黃金把我這
個地舖滿了,我就賣給你。須達多就真的幹,祇陀太子受感動,他說我們兩個人合起來,
我們來供佛。須達多不肯,須達多說功德是我一個人做的。太子就講,好了,那好,這個
地你布滿黃金,我地賣給你;園林裡面的花草樹木是我的,你沒有辦法舖。好!地賣給你
,花草樹木我全部把它砍掉。須達多這就沒有法子,「好!好!」這兩個人合作,所以叫
「祇樹給孤獨園」。
  「給孤獨」就是須達多,當時這個城市人送給他這個稱號。他常常布施孤獨之人、老
人,用現代的話來說,須達多長者很喜歡做社會慈善事業,幫助孤苦的人,幫助老人,無
依無靠的人他都照顧,所以給他「給孤獨」這個稱號。這個道場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
,因為祇陀是太子,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黃金布地的故事從這來的。
  他們兩個供養佛陀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接受?佛陀歡喜接受。但
是這裡面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清楚,佛陀接受他們供養是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如
果說我這個園林供養釋迦牟尼佛,把產權都交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家,現在不是
又有了一個家,不又回家去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一生接受國王
、大臣、居士、長者的供養,統統是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這個一定要知道!心地永
遠是清淨的,決定不起貪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老人家的作為給我們後世人做榜樣,
我們要記住,如果這個產權據為我所有,我就錯了。你又回家去了。
  真正修道人於這個世間一絲毫都沒有貪戀。所以現在我們建立道場,一定要成立一個
法人代表,這個產業不是歸某一個人私有。組成一個董事會,董事會裡面可以請在家出家
來擔任,他有權處理道場裡面的財物人事。委託真正有修有學、德高望重的,或是法師、
或是居士都可以,委託他,就是請他,董事會請住持,請負責管理道場的人,這個人他來
管理,他來負責教學,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祇樹給孤獨園」這個道場的主權人,就是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他們等於是董事
會。聘請(在佛法叫禮請)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那些學生到這個地方來常住,到這個地方
來修行、講經說法。當然這個地區民眾來聽經、來學習的人非常之多。經典上總是寫著一
千二百五十五人,還要列舉幾位上首,實際上列舉幾位上首是表法的,每一部經前面並不
完全相同。這幾個人代表這一個法門的內容,它有這個意思在,所以不是隨便列舉的。這
些地方我們要注意學習。
  修道的人、覺悟的人,決定不沾惹名聞利養。中峰禪師給我們做出榜樣,我們在他的
傳記裡面看到,杭州靈隱寺是那個地方第一個梵剎,我們今天講大寺廟,請他去做方丈住
持,他辭謝了,他不做。為什麼?為了教導後學遠離名聞利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
無事。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講經的工作,這是我們的典範。出家人在這個社會上幹
些什麼?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總要對社會、對大眾有一點貢獻,這個貢獻就是你一生
從事的事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出家人在這個社會上接受大家的供養,我們用什麼回
饋?那你先要理解出家人在這個社會上,到底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仔細看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一生教學,教學是教育。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經三
百餘會,這三百餘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辦活動;他辦大型小型、長期短期的這種活
動三百多次。像我們現在辦佛學講座,辦短期的培訓班,辦長期的學院。有時候也接受其
他地方的邀請,短期講經、講演的這些活動,世尊這三百餘會就是這樣的。天天從事於教
學,勸化眾生,這個事業是什麼事業?現在人講社會教育。教化的對象不分國家,不分種
族,不分宗教信仰,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就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
要看清楚、看明白。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做過像現在這樣的法會,沒有!超度,沒有!為
死人誦經,沒有!
  我們要細心觀察,這些像現在做的這些法會,超度的法會,是後人流傳下來的,不是
佛留下來的。這些歷史我們要懂得、要明瞭,不能把方向目標搞錯了。佛教導我們目的是
什麼?目的是教我們覺悟,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覺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
染,這是佛。園林、道場,什麼是「道」要搞清楚。中國儒家講的道,就是倫理道德;佛
法講的道,就是覺悟的理論,覺悟的方法,覺悟的境界,這是道,道路!轉凡成聖之道,
破迷開悟之道,斷惡修善之道,這是道路!這個地方是教導這些的,這個場所稱之為「道
場」。這是第一段為諸位介紹的。
  下面第二段,「大眾同聞」。從「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
所知識」,一直到「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第二段。第二段講「大眾同
聞」。我們這個提要裡頭寫的「為後學示範,善自取師」,取是取法,師是師法,這些都
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要會學,向他們學習。
  經文上給我們寫得很清楚,「大比丘僧」,比丘是小乘,它上面加了個「大」字,就
不是小乘,大乘比丘,學習大乘法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長期追隨老師的,老
師到哪裡跟到哪裡,跟一輩子。所以它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團體,教學的團體,社會教育
活動的一個團體。總數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五」字省略掉,它取整數,一千二百五十
人,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彌陀經》註解裡面都會說到,都介紹得很詳細。
  再看看,這些人「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這個不得了!什麼是阿羅漢?「阿」
翻作無,「羅漢」翻作學,所以把它翻成中國意思叫「無學」。無學是什麼意思?就是我
們今天講畢業了。他的學分統統修圓滿,畢業了,畢業了就無學。小乘的無學是四諦法修
滿,稱阿羅漢,得到正覺。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拿到阿羅漢的學位,他真正成就了正覺
。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思想、見解、言行沒有過失,見思煩惱斷盡。經論上常說的八十八
品,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須陀洹就斷盡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見思煩
惱斷盡,證阿羅漢果。
  換句話說,六道輪迴裡面的因他沒有了,因沒有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他要再到六道
輪迴裡面來教化眾生,那就是乘願再來的。眾生有感他有應,乘願而來的,不是業力。六
道裡面的凡夫出不了六道輪迴,業力。什麼業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你怎麼能出
六道輪迴?你要從這個上面去想、去觀察,你才知道難,太難太難!因此,我們不能不感
謝阿彌陀佛,要不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開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我們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每個同學你們自己冷靜反省一下,你妄想雜念能斷得掉嗎?一切時一切處,連晚上睡
覺,你的妄想都沒有中斷過。晚上睡覺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妄想變現出來的。妄想分
別執著你斷不掉,出不了六道輪迴,幸虧有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佛在經上講得
很清楚,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那是你無比的福德,無比的智慧。你能選擇這個法門,死
心塌地修學,你這一生超越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小乘阿羅漢不能跟你相比,你比他
殊勝太多了。
  大乘阿羅漢是指誰?大乘畢業,無學了,給諸位說是法雲地的菩薩,就是第十地的菩
薩,畢業了;大阿羅漢是指法雲地的菩薩。這些人,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皆是大阿羅漢
」,不是小乘。不是小乘怎麼樣?來唱戲,裝小乘,他在這裡扮演小乘,實際上是大阿羅
漢。這裡面確實有不少早就成佛,像這裡所講的舍利弗、目犍連,大家都知道,古佛再來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統統都是古佛再來,那是菩薩眾;這個地方示現的是聲聞眾
,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我們一個人要成就,許多人要打擊他、嫉妒
他,破壞他、障礙他,造無量無邊罪業,這是迷。覺悟的人看到這個人成就了,大家幫助
他,大家擁護他。像唱戲一樣,你唱主角,我替你唱配角,沒有一個不歡喜,把你捧起來
。這一場戲唱好,目的在哪裡?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所以古大德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些出家人互相讚歎,佛法興旺。互
相毀謗,自讚毀他,佛法就滅了。佛法興旺,對眾生有好處,對我有好處;佛法滅了,對
我沒有好處,對眾生沒有好處。由此可知,吉凶禍福都在我們一念之間,世出世間法都是
這個道理。一家興旺,你看他一家人互相和睦,互相讚歎,歡歡喜喜,這個家庭興旺。如
果這個家庭彼此都有猜疑,都不信任,每個人都看對方的缺點,絕不說對方的優點,這個
家庭不久一定敗亡,這肯定的。
  團體、公司行號,乃至於國家都不例外。國家怎麼樣興旺?世界怎樣才能得到和平?
聖人看得清楚,講得透徹。我們果然覺悟明瞭,依教奉行,從家裡開始,家和萬事興。我
們這個小團體,四眾同修都在一起,彼此互相讚歎,這道場會興旺。彼此互相猜疑,嫉妒
障礙,這個道場沒有前途。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是因果報應,不能不明瞭,不能不警
惕!
  人死了有來世、有來生,不是死了什麼就完了。死了一切都完了,我們搞這個幹什麼
?不用學佛了。正因為死了還有來世,來世還有後世,我們這一生要沒有做好,死了就不
得了,麻煩就大了。聰明人,古人所說有「前後眼」的人(「前後眼」是能夠想到將來,
能夠想到以後),過去未來的事情多想一想,要為生生世世著想,要為社會大眾著想,這
是個明白人,是個覺悟的人。只為自己,不知道為別人,這是糊塗人,迷惑顛倒的人。
  所以佛身邊這些大眾,還包括在家居士,裡面都有古佛再來的,大菩薩示現的,外表
像個凡夫、凡人,實際上是聖人。我們看提要裡頭所說的,提要裡頭有三條,「聲聞居首
,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這是為什麼把這些小乘放在第一位,因為他們
的形相是出家相,菩薩不一定是出家相,在家相多。菩薩不一定常常跟著佛,聲聞常常要
跟佛,為什麼?沒有畢業。比丘,比丘是學生,沒有畢業,沒有畢業當然天天要跟老師。
菩薩畢業了,他可以離開老師。所以這些學生就是在校的學生、在學的學生,還沒有畢業

  世尊當年教學沒有固定的場所,學校在哪裡?在樹林裡面,在河流、小溪旁邊,沒有
房屋,沒有一切設施,這個我們都很了解。他們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房舍
,什麼設備都沒有!野外生活。我過去看過一本書《曠野的聲音》,是美國人寫的,寫澳
洲土著。現在這個澳洲土著還有,他們住在澳洲的中央地帶,沙漠地區,什麼設施都沒有
,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一樣,樹下一宿。他們吃的東西全是野生的,也是像遊牧一樣到處
找東西吃。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他們也沒有衣服穿,身體健康,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沒有煩惱,他們心靈感應。世尊當年的生活方式就像這樣的。
  所以以後,世尊的道德、學問、教化,為世間這些帝王大臣們知道了。聽到生歡喜心
,都很希望世尊能到他們的國家來居住,來教學。世尊隨緣,一點也不固執,哪個地方有
請,就到那裡去。這才接觸到廣大的社會,把教學效果擴大了,真的利益一切眾生。菩薩
散布到各地教化眾生,聲聞弟子有的時候佛也派去,很多地方請,佛就不能到處都去,派
學生去。教一個時期回來,換班,輪流去教學,很多很多。
  有些菩薩、聲聞跟當地的人緣很深厚,換句話說,在那個地方教學的時間就長了,這
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佛每年有三個月「夏安居」,這三個月所有在外面教學的學生統統
回來,都回到佛的身邊,接受再教育。夏安居是再教育,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為什麼
?社會永遠在進步,如果自己不進步就落伍了,就被淘汰掉了。所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想
得多周到。你們自己在外面教化別人,每年三個月的時候再來學習,提昇自己。
  現在我們知道,在國內外許多大公司的職員、技術人員,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接受再
教育。他要不接受再教育,科技進步他就趕不上。我在美國那個時候,我們同修當中有在
公司服務的,每年大概有兩次到三次接受再教育。他們的時間大概是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
,提昇自己的技術、能力,提昇自己的學識。如果不接受,你立刻就被淘汰掉,科學技術
日新月異,你要迎頭趕上。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個制度就建立了,每年有三個月的進
修教育,再教育,這個叫夏安居。
  所以出家人,「佛法賴僧傳故」,這一句非常重要。出家人所負責的,是承傳如來的
教學。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不能中斷,世世代代不但要傳下去,而且要發揚光大。尤
其是在現代社會,現代社會迫切需要。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你自己的身分,知道你自己的使
命、職責。僧是個團體,不是個人的名稱,後面有一個表解。「僧伽」,我們稱「僧」,
尾音都省掉了,這個意思叫「和合眾」。「眾」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團體,這個團體是世
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這個團體的人「和合」。
  和合有理、有事。理,「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這是我們淨土宗的。我們大家在
一起,每個人都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那就是要證得「一心不亂」。證得一心不亂,才
真正取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證得無上菩提!理,我們同
為這個目標來的。
  事,我們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是事,佛給我們講了六條,一定要遵守。第一個是「見
和同解」,我們的想法看法要一致。怎麼一致?一切依照經典。「戒和同修」,戒是戒律
,我們的生活規範一定要遵守。「身和同住」,我們住在這個僧團裡面,和睦相處。「口
和無諍」,彼此在一起沒有爭論,無論什麼意見,統統歸納為阿彌陀佛。「意和同悅」,
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利和同均」,我們的生活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十方
供養是平等的受用。
  最後還有一條,「同羯磨」。羯磨是梵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議。什麼事情大家
在一起開會商量,不是某一個人獨斷,某一個人獨裁,不是的。所以僧團真正符合現在人
所說的民主、自由、開放。現在人講民主自由開放,佛,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個僧
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所以,佛法要靠僧團來維繫、來承傳,來發揚光大。今天時間到了
,我們就講到此地。
==
我過去看過一本書《曠野的聲音》,是美國人寫的,寫澳洲土著。
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能驗證佛法的記述。
這群土著生死自在,並且已經決定離開地球了。
第一天在寂靜的夜空下,大家圍著爐火就地安眠,女醫生心裡還在思索著。
「心底裏,我真的很感激,有機會學習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我開始領悟,流經人心的不
僅僅是血液而已。我闔上眼睛,朝向天上的神靈默默說了聲『謝謝』。
營地最遠的一邊,有人說了一句話。這句話由第一個人重複,然後第二個人接口說了同樣
一句話。就這樣,他們把那句話從一個個躺著的人嘴裏傳送了過來。最後,烏達接到這句
話──他躺的地方離我最近。他轉身對我說:『不必客氣,今天是個好日子。』
沒想到他們竟然回答了我對蒼天默默的感謝,驚訝之餘,我大聲說道:『謝謝,不必客氣
。』」
「他們認為,一個人對事物的情感反應,才真正決定他的存在價值。這種反應,記錄在你
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你人格的核心、你的心靈、你永恒的自我。有些宗教勸我們給餓的人
一碗飯吃,給渴的人一杯水喝,但這個部落的人卻覺得,捨出去的食物和水,以及施捨的
對象,並不重要。真正決定這件事有無意義的,是你在公開地、充滿愛心地施捨時,你內
心裏真實的感受。給垂死的植物或動物一些水,或給失意的人一些激勵,一樣給你帶來啟
示,讓你進一步認識生命和造物主。它的意義,絕不下於賑濟饑民或救助窮人。你離開這
個世界時,帶走的是一張成績單,上面記錄你這一生每一分每一刻的情感反應。這種看不
見也摸不著的情感,充滿我們的心靈,決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小人。行為只是一種管道,
透過它,情感和意念得以傳達、體驗。」
他說的就是「唯有業隨身」吧。就是
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
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8-26 17:3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8-26 18:0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8-26 20:1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8-26 22:17: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8-26 23:4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8-08-27 08:41: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8-27 10:1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wi1919 (crystal)   2018-08-27 15:3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