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49)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9-05 07:46:3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4.復習
今天繼續講小乘的五道,其中聲聞五道已經講完了,目前看獨覺五道。獨覺五道又分
成,獨覺的異生地及聖者地,其中異生地是獨覺的資糧道及加行道,這部分已經講完。現
在要談獨覺的聖者地,也就是獨覺的後三地—獨覺的見道、獨覺的修道、獨覺的無學道—
先從獨覺的見道開始說明。
獨覺資糧道的上品,必須要有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止(奢摩他),當行者從
獨覺資糧道上品進入獨覺的加行道,就必須(依於止)得到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
觀(毘缽舍那),加行道的行者一旦能夠(依於緣二空的止觀雙運)得到現觀「二空(能取所
取異體空)」,他就從獨覺加行道的世第一法(凡夫位最後剎那的有漏智)晉升到見道(轉凡
成聖=從凡夫異生地轉移到聖者地),這時候他就證得聖道,亦即這位行者成為聖者。
聲聞資糧道的上品要有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的止(=奢摩
他),如果聲聞行者要從資糧道上品晉升到聲聞加行道,就要有(依於止得到)緣「細品補
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的觀(=毘缽舍那=止觀雙運),一旦該聲聞行者能(
依於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止觀雙運得到)現觀「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
空)」,他就從聲聞加行道晉升到聲聞見道(=轉凡成聖=從凡夫異生地轉移到聖者地),這
是聲聞行者的情況。
以獨覺行者來講,這部分對於獨覺行者也都有,也就是聲聞行者從資糧道上品到聲聞
見道,緣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的情況,對於獨覺行者來講
也是有,只是獨覺行者除了這個之外,還有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止(奢摩他)、緣二
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觀(毘缽舍那),還有現觀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所以比較起來獨
覺的行者要比聲聞行者殊勝。
這是因為聲聞行者該有的,獨覺行者都有,他還有聲聞所沒有的,如獨覺資糧道上品
除了有緣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的止(奢摩他)之外,還有緣二
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止(奢摩他)。
獨覺加行道除了有緣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的觀(毘缽舍
那)之外,還有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觀(毘缽舍那)。
獨覺的見道除了能現觀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之外,還能
現觀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所以二空是獨覺行者勝過聲聞行者的部分。
‧解釋獨覺聖者地
解釋獨覺聖者地當中,分三:1.解釋獨覺見道(p.25)、2.解釋獨覺修道(p.26)、
3.解釋獨覺修道(p.27)
3.3.1.3.3 解釋獨覺見道
1.定義
「獨覺的諦現觀」,就是「獨覺見道」的定義。
這個情況之前談過,如果不結合聲聞、獨覺、大乘,一般來講「諦現觀」就是「見道
」的定義,如果配合聲聞來講,「聲聞諦現觀」就是「聲聞見道」的定義。「獨覺的諦現
觀」,就是「獨覺見道」的定義。「大乘的諦現觀」,就是「大乘見道」的定義。所以「
諦現觀」就是「見道」的定義這部分是一樣的,只是配合不同的乘就有不同見道的定義。
就如聲聞見道一樣,聲聞見道能夠現觀「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
有空)。以獨覺見道來講,除了能夠現觀「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
空)之外,還能夠現觀「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如果以大乘的見道來講,除了能夠現觀「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
有空)、「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之外,還能現觀「空性」(諦實成立空)。這就是
聲聞乘、獨覺乘、大乘各別見道的情況。
如果是修道的話,修道是在見道之後再次去現觀,所以修道的定義是「隨現觀」,這
個「隨」就是隨後的意思,跟隨在見道之後再次現觀,現觀的內容就看聲聞、獨覺、大乘
而有不同,若是聲聞就再次現觀無我;若是獨覺就再次現觀無我、二空;若是大乘就是再
次現觀無我、二空、空性。
2.同義詞
「獨覺見道」、「獨覺諦現觀」與「獨覺見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這個同義詞的情況,跟先前談聲聞見道的同義詞的情況類似,將來談大乘的同義詞也
類似,只要把「獨覺」改換成「聲聞」或是「大乘」就好。
3.分類
獨覺見道若予以區分,有三:(1)「見道根本定智」、(2)「見道後得智」、(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
前述二者就是指(1)(2),這種區分法先前聲聞見道也如此,將來談大乘見道也是
如此。
4.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之獨覺諦現觀」,就是「獨覺見道根本
定智」的定義。其中的「獨覺」如果改成「聲聞」就變成「聲聞諦現觀」就是「聲聞見道
根本定智」的定義。如果改成「大乘諦現觀」就變成「大乘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
但是此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當中的「無我」,主要是「
二空」沒錯,但是以獨覺行者來講這樣定義會比較周延,即「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
成為自境的無我」。
以「無我」可以包含「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二空」(
能取所取異體空)、「空性」(諦實成立空),因為只要是境的話就是無我,所以這樣的
講法是比較周延,但以獨覺行者來講主要的所修是二空,所以可以說特別指二空,但是定
義的內容主要是無我,並沒有特別講二空。
定義與術語之間的對應,主要在於諦現觀的前面,是用獨覺或是聲聞還是大乘而有差
別,前面的「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這部分對於聲聞行者、獨覺行
者、大乘行者都一樣。
這是因為無我的範圍比較廣,對於聲聞行者來講,「無我」就專指「細品的補特伽羅
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
以獨覺行者來講可以指「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也可以
是「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也可以是「空性」(諦實成立空)。
「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是粗品的法無我,「空性」(諦實成立空)是細品的法
無我。以獨覺行者來講這三個(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二空、空性)都可以作為他自境的無我
,即只要講無我就可以包含這三個。
大乘行者也一樣,「無我」可以包含「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
空),可以包含「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粗品的法無我),也可以包含「空性」(諦
實成立空/細品的法無我)。
所以定義的內容,三乘差別主要是在於諦現觀前面是「獨覺」或是「聲聞」還是「大
乘」。所以前面「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的部分對於三乘來講都是
一樣的,差別是在於後面「之獨覺諦現觀」中的「獨覺」若改成「聲聞」就是「聲聞見道
根本定智」的定義;改成「大乘」就是「大乘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
如果定義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之聲聞諦現觀」中的「無我
」,可以包括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二空、空性。若是「…獨覺諦現觀」中的「無我」,
也可以包括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二空、空性。若是「…大乘諦現觀」中的「無我」,也
可以包括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二空、空性。所以從「無我」並不能區分,而要從「諦現
觀」的前面的「聲聞」、「獨覺」或「大乘」,來區分到底是屬於「聲聞見道根本定智」
或「獨覺見道根本定智」或「大乘見道根本定智」。
「獨覺見道根本定智」若予以區分,有(1-1)獨覺見道無間道、(1-2)獨覺見道解
脫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在(1-1)獨覺見道無間道、(1-2)獨覺見道解脫道的階段中,獨覺的所緣一定是二
空,但是(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在這個根本定智中,他的所緣
可以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可以是二空,也可以是空性。
如果改成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聲聞」見道根本定智,他的情況也是一樣,他的所緣
也可以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可以是二空,也可以是空性。如果改成不是前述二者任一
之「大乘」見道根本定智,情況也一樣,其所緣可以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可以是二空
,也可以是空性。所以(1-3)的情況不論是聲聞、獨覺、大乘哪一乘,其所緣都可以是
這三種。
(1-1)、(1-2)、(1-3)這三個產生的順序是(1-1)先產生,也就是獨覺見道無
間道會先產生,緊接著是產生(1-2)獨覺見道解脫道。照理說是在產生獨覺見道解脫道
之後要先進入後得位,然後才進入(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即先
(1-1)再(1-2),然後再插入後得智,接著才是(1-3)。這裡會把(1-1)、(1-2)
、(1-3)一起說明,是因為這三個都是屬於根本定智,要知道(1-2)與(1-3)之間其
實隔了一個後得智。
「1.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諦現觀,也是2.作為自己(獨覺見道無
間道)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見道無間道」
的定義。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