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5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9-06 07:32:41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獨覺見道根本定智-(1-1)見道無間道的定義:
「1.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之獨覺諦現觀,也是2.作
為自己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見道無間道」
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八忍。
「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是把色執為存在於心之外的遍計分別,「遍計分別」(
遍計我執煩惱)是相對於「俱生分別」(俱生我執煩惱)來講,因為這裡談的是見道,見道
所對治的分別主要是遍計,不是俱生的,將來修道所對治的才是俱生分別。
定義的內容若改成「聲聞見道無間道」的定義,則在定義的第一個部分的「獨覺」要
改成「聲聞」,而且「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要改成「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
獨立實體空),即「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聲聞諦現觀」。第
二個部分也要做一些修改,「也是作為自己(聲聞見道無間道)份內之(補特伽羅我執的
遍計分別)之正對治者」,即是「聲聞見道無間道」的定義。
若要改成大乘的話,定義的第一個部分的「二空」就要改成「空性」,「獨覺」就要
改成「大乘」,定義的第二個部分,也是作為自己份內之「執色外境的遍計分別」要改成
「實有執的遍計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大乘見道無間道」的定義。所以三乘是根據他
主要的所修作區分。
獨覺見道無間道若予以區分,有八忍。這情況跟之前聲聞見道無間道的分類有八忍,
跟將來大乘見道無間道的分類有八忍一樣。這個八忍的分法跟之前聲聞見道無間道八忍的
情況類似(見中文第16頁)(八忍八智見道十六剎那心)。
接著要談獨覺見道解脫道(26頁第六行),獨覺見道解脫道的定義內容也有二個部分
,其中第一個部分的內容跟獨覺見道無間道的定義內容是一樣的。
「1.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諦現觀,也是2.與〔獨覺見道解脫道〕
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獨覺見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當中解脫出來者」,就是(1-2)「獨覺
見道解脫道」的定義。
定義的第二個部分要說明的是,獨覺見道解脫道一定是跟他之前的獨覺見道無間道是
同一座根本定,既然這二個是同一座根本定,而且獨覺見道無間道在前,獨覺見道解脫道
在後,他們現觀的都是二空,因為他們在同一座根本定。
差別在哪裡呢?先前獨覺見道無間道是正對治,能夠正對治自己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
遍計分別,到了獨覺見道解脫道時是從獨覺見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中解脫出來,這個障礙
其實就是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從這個障礙中解脫出來就是斷除這個障礙。
可以說,獨覺見道無間道主要是正對治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但是到了獨覺見道解
脫道的時候,是已經斷除了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一個是正對治,一個是斷除(從障礙
中解脫出來)。(註)
接著說明(1-3),剛才特別提到(1-2)與(1-3)之間隔了一個後得智,所以(1-3
)的情況是從後得智再次入根本定。
(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有三:
(1-3-1)「平等安住於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獨立之實質有空)之獨
覺見道根本定智」、(1-3-2)「平等安住於空性(諦實成立空)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及(1-3-3)「在獨覺見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安住於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根本
定智」。
這三類都屬於(1-3)「既不是見道無間道也不是見道解脫道之中任何一者之獨覺見
道根本定智。」
5.獨覺見道後得智
「心續中具有從獨覺見道根本定中出定的獨覺諦現觀之補特伽羅的心續當中,前述的
獨覺諦現觀現行而生」,就是(2)「獨覺見道後得智」的定義。
「獨覺見道後得智」一定是在根本定之後才有,即從獨覺見道根本定中出定之後才會
有獨覺見道後得智。
「前述的獨覺諦現觀現行而生」,此中「現行而生」,是指在獨覺見道根本定的狀態
中,譬如有希求解脫的想法,或出離心、悲心、四無量心種種屬於福德資糧的認知,這些
在獨覺見道根本定的狀態下並沒有現行,因為在獨覺見道根本定中行者所現行的是屬於智
慧資糧的二空,如前述屬於福德資糧如出離心等認知並沒有起現行,所以在獨覺見道根本
定中,這些屬於福德資糧的認知在潛伏的狀態。
一旦行者從獨覺見道根本定出定到了後得位的狀態,這些心一旦起現行,就說這些心
屬於獨覺見道的後得智。可以說後得智就是行者從根本定出定到了後得位,可以開始累積
福德資糧的道。
6.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
(3)「既不是根本定也不是後得位的獨覺見道」,就像1.「見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
的希求解脫的心」及2.「後得位者心續當中現觀二空的心」。
1.「(見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希求解脫的心」是見道沒有問題,因為它是屬於見道根
本定者心續中的一種心,所以屬於見道,但是它既不是根本定也不是後得位,因為這時候
的行者處在現觀二空的根本定中,這時候希求解脫的心並沒有起現行,所以不能算是根本
定,而且又不是在後得位的狀態,在後得位的狀態它才有辦法起現行,所以在這個狀態中
希求解脫的心既不是根本定也不是後得位。
2.第二個例子反過來,當一位行者到了後得位的時候,他心續中現觀二空的心此時是
潛伏的,說此現觀二空的心是見道沒有問題,但是這時候現觀二空的心是潛伏的,所以說
它既不是根本定也不是後得位。
獨覺修道的情況跟前面聲聞修道的情況是大同小異,除了稍微比聲聞修道略微殊勝外
,其餘內容則大同小異。
3.3.1.3.4 解釋獨覺修道
1.定義
「獨覺的隨現觀」就是「獨覺修道」的定義。
一般說「隨現觀」是修道的定義,若加上「獨覺的」就變成「獨覺修道」的定義。「
隨現觀」是在見道之後再次的現觀,因為見道是初次現觀無我,到了修道時等於是再次的
,已經不是初次的現觀了,所以「隨」就是指見道之後再次的現觀無我。
2.同義詞
「獨覺修道」、「獨覺隨現觀」與「獨覺修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3.分類
獨覺修道若予以區分,有三:(1)「修道根本定智」、(2)「修道後得智」、(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
4.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之獨覺隨現觀」,就是「獨覺修道根本
定智」的定義。
若予以區分,有(1-1)獨覺修道無間道、(1-2)獨覺修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
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1-1)獨覺修道無間道:「1.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隨現觀,2.
也是作為自己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修道無間
道」的定義。
定義第一個部分的重點就是,獨覺的修道無間道,還有獨覺的修道解脫道,只要在根
本定中一定是現觀二空,所以說「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
第二部分要注意的是「也是作為自己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因為現在談的
是修道的無間道,修道無間道要正對治的是俱生的分別,這跟之前獨覺見道無間道的定義
的第二個部分「執色為外境的遍計分別」之正對治(P26.L4)作比對,除了俱生之外,獨
覺見道無間道與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定義是類似的,差別在獨覺見道無間道的正對治是遍計
分別,獨覺修道無間道的正對治是俱生分別。
為什麼定義第二部分要特別提到「作為自己份內」,因為獨覺修道無間道,並不是一
個無間道可以把所有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都能夠對治,他只能對治他自己能夠對治的部
分,所以修道無間道的分類會分成下中上三品,而下中上品又各分下中上,總共有九品。
下下品的修道無間道就只能對治他份內的部分,下中品只能對治他份內的俱生分別,
並不是一個獨覺修道無間道就可以正對治所有的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不同品類的修道
無間道只能正對治他自己份內的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若予以區分,有下中上等九品。
(1-2)獨覺修道解脫道:「1.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隨現觀,也
是2.從與〔獨覺修道解脫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獨覺修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當中解脫出
來者」,就是(1-2)「獨覺修道解脫道」的定義。
獨覺修道解脫道定義的內容,與獨覺見道無間道及獨覺見道解脫道定義的情況有點類
似,無間道與解脫道是同一座,都是以二空為所緣。(修道)無間道是執色為外境之俱生分
別的正對治,而(修道)解脫道是已斷除執色為外境之俱生分別,獨覺修道解脫道的「障礙
」就是定義中所提到的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
定義的第一部分跟獨覺修道無間道的第一個部分是一樣的,第二部分「獨覺修道無間
道份內的障礙」就相當於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執色為外境的俱生分別,「從此障礙中解脫出
來」可以理解為已斷除這個障礙。
底下的分類跟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分類一樣分九品。若予以區分,(獨覺修道解脫道)有
下中上等九品。
(1-3)不是前述二者(不是獨覺修道無間道及獨覺修道解脫道)任一之獨覺修道根
本定智有三種。
既不是獨覺修道無間道也不是獨覺修道解脫道的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等等,和聲聞的情
況(參閱P23.8)類似。
5.獨覺修道後得智(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這可以比對第23頁第二段,「從聲聞修道根本定智中出定之聲聞隨現觀,在心續中具
有〔聲聞修道後得智〕自己的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現行而生者」,就是「聲聞修道後得智」
的定義。」把這段文中的「聲聞」都改成「獨覺」就變成「獨覺修道後得智」。
獨覺修道後得智的定義(和聲聞的情況類似)。獨覺修道後得智的分類(和聲聞的情
況類似)。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和聲聞的情況類似)。這三部分內容請參考第
23頁「聲聞修道後得智」,這裡就略過。
3.3.1.3.5 解釋獨覺無學道
1.定義
「獨覺道的進程已達究竟的獨覺之智」就是「獨覺無學道」的定義。
2.分類
獨覺無學道的分類等等和聲聞類似(參閱P24.1),而差別在於聲聞阿羅漢尚未斷除
執色為外境的分別,然而獨覺阿羅漢則已經斷除。
參閱第24頁第1行,聲聞無學道若予以區分,有三:「根本定智」、「後得智」及「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聲聞無學道」。
雖然分類是類似,但獨覺阿羅漢及聲聞阿羅漢還是有差別,即聲聞阿羅漢只斷除煩惱
障,但是並沒有斷除執色為外境的分別(粗品法我執);獨覺阿羅漢不僅斷除煩惱障也斷
除執色為外境的分別(粗品法我執),即粗品法我執及補特伽羅我執都已斷除,而聲聞阿
羅漢只斷除補特伽羅我執並沒有斷除粗品法我執。
到此為止,已經解釋完小乘道,接著要談大乘道。
3.3.1.4 解說大乘的地道建立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